王歡
(廣東國地規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 510000)
隨著我國城鎮的發展,城市處于不斷的外延式擴張進程中。在這種發展模式下,社區設施陳舊、建筑功能性老化、社會結構失衡等問題存在的老舊社區不斷涌現。如何進行存量空間規劃,使老舊社區重新煥發新的活力,是城市發展規劃從業者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城市更新改造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1,2]。眾多研究者對老舊社區微改造開展了廣泛研究。趙逸靖等[3]從多時代歷史記憶的角度剖析了廣州市番禺區先鋒社區的微改造,作者指出老舊社區的歷史文化具有多時代疊合的特征,通過歷史記憶觸媒方式的改造,為老舊社區在空間提升、文化振興、居民利益的平衡上提供撬動力與契合點。本文以惠州仲愷高新區五一學塘排社區微改造為實踐案例,深入探討社區空間、公共設施、功能的更新以及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等的品質提升方法。
微改造是指在保持現狀建設格局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局部拆建、功能置換、保留修繕,以及整治改善、保護等方式,實現建筑項目、周邊設施的小幅度更新。通過擺脫以往大拆大建的野蠻發展模式,遵循科學的改造線路,讓老舊城區不再從人們的視野中永遠地逝去,保留一份發展的生機,讓老城區在新的環境下煥發光彩和活力[4]。
公共空間品質是社區公共環境質量和品位的重要體現,一個良好的公共空間能給居住者提供舒適、愜意的生活場所,有助于居住者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印度當代著名建筑師查爾斯·柯里亞[5]認為,人的生存環境主要由實用、形象和文化這3 個層次構成。實用層次主要包括空間類型和配套設施;形象層次要素有空間形態和環境綠化;文化層次要素有特色文化和歷史文化。對老舊社區采用大拆大建的更新改造,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老舊社區的公共空間的質量和景觀面貌,但原有老舊社區空間形態和肌理、社會網絡結構、文化氛圍、場所記憶等都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不利于城市的健康穩定發展。因此,只有通過對老舊社區3 個層次的要素進行分類別的精細化改造,才能實現老舊社區公共空間品質的提升,滿足居住者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6]。
本文提出具體的更新改造策略,分為基礎和提升2 個板塊,7 大分類以及47 項指標要素,其中,基礎板塊包含4 大類36 項指標要素;提升板塊含有3 大類11 項指標要素,如圖1所示。

圖1 微改造設計要素評價框架體系圖
公共設施是維持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基本保障,以及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物質條件,它的更新改造主要從滿足基本需求和提高公共品質兩方面著手,其中,基本需求保障板塊包括排水、供水、電力通信、消防設施、安防設施、環衛設施和市政照明;提升公共品質板塊含有公共管理設施、公共標識、信息宣傳和快遞管理,可以解決老舊社區此前基礎設施標準和建設水平普遍不高,市政管網老化、維護管理不力及設施配套不足的問題。
公共環境是居民相互溝通、交流的場所,通過空間整治增加綠地和鄰里活動空間,以提高街區的公共屬性。注重零散空間的整合利用,加強對街區面狀開放空間、開放空間走廊和點狀開放空間的系統規劃。對妨礙公共安全的違建物以及堵塞消防通道等情況進行清理,增加公共環境的美觀。
完善公共交通及配套設施系統,營造安全便利的慢行系統(步行友好、騎行友好),對建立可達性較高的交通體系非常必要。在生活性道路方面,主要是塑造以人為本的尺度空間,規劃好行人、非機動車路徑與銜接,增加行人滯留人性化、具有活力的空間、適當增加停車設施等。
建筑物質環境不僅是居民生活的載體,更是構成街區環境界面、體現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空間載體。微改造應在對街區建筑環境進行詳細調查的基礎上,清理周邊的違章建筑,對危舊房進行升級置換改造,結合城市發展和居民需求調整部分建筑以實現功能置換和更新,針對不同類型風貌的建筑采取差異化的微改造措施。
五一學塘排社區位于惠州仲愷高新區陳江雙一、雙二、雙三村改造片區范圍內。該區域內共有16 棟層數為5~7 層的混凝土結構自建樓,總建筑面積約1.98×104m2。目前,社區內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建筑立面風格各異,缺乏區域時代特色;基礎設施老舊,亟待更新完善;缺乏公共活動空間,文化氛圍需提升;交通規劃不合理,存在明顯的安全隱患等情況(見圖2)。

圖2 社區建筑主體現狀
五一學塘排社區的整體微改造原則是以人為本、整體協調、循序漸進、品質提升。通過對實用性要素(公共設施、公共環境)的修補與優化、形象性要素(道路交通)的改善與提高、文化性要素(建筑主體)的保護與傳承,實現社區的整體優化。
5.2.1 公共設施專項改造
當前社區中電線亂搭,容易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為了改善這種現象,可以通過沿墻對強電線進行有序規整,對弱電線采用槽盒或套管規整,在此基礎上對電力和通信線路標識權屬單位,從而達到公共設施整治以及美觀的目的。此外,對于排水系統,應用新型材料對管道進行更換、實現雨污分流,使社區達到干凈整潔。還可以通過增設配電室、增容變壓器、增設室外市政消火栓、增設保安崗亭和門禁系統、合理布局垃圾回收點,實現垃圾分類、增設路燈和景觀燈等措施實現老舊社區在公共設施方面的升級,助推社區的有機更新。
5.2.2 公共環境專項改造
在活動設施區、人行道間設置1.5 m 的綠化隔離帶,與觀花喬木相結合布置方形樹池座椅,提供休憩交流空間。通過對街角、宅旁廣場、空地及邊角地進行改造升級,為居民的娛樂生活提供場所,豐富居民的精神文明生活。
5.2.3 道路交通專項改造
為了保證居民日常出行步行系統的連通性、平整度和舒適度,在適當的位置設計無障礙通道;利用綠帶、擋等措施,實現人車分流;增加城市綠道、導盲道等人性化設施;適當規劃自行車停車區域,增設停車場,規范停車區域;在保持原有交通流線不變的前提下,利用社區原有路網肌理基礎,在社區內增設健身漫步系統,同時在每隔一定距離的健身步道上設置提示標識牌;增設消防通行道(車道凈寬4 m,轉彎半徑不小于6 m),防止老舊社區發生火災時造成堵塞。
5.2.4 建筑主體專項改造
為了統一社區主要建筑主體風格,需要在立面上對建筑外墻面進行修繕,從而樹立社區的標識性,增強社區的歸屬感。通過對建筑屋頂進行整治、規劃,突出本社區的建筑風格特色,顯示社區的傳統文化風貌;樓道墻面粉刷;裝修和粉刷外立面、樓道天棚粉刷、維修更換公用采光窗,使建筑的總體風格有較為統一的規劃,給居民生活帶來愉悅感。
微改造是當前城市更新過程中的常用方法,它不僅提高了小區外部環境,還傳承和延續了歷史文化。公共空間的品質提升是老舊社區居民人居環境和生活環境舒適度、文化空間識別性的重要體現。本文通過研究惠州仲愷高新區五一學塘排社區實踐,分析微改造前社區內公共空間現狀問題癥結所在,提出實用性要素(空間類型、配套設施)、形象性要素(空間形象)、文化性要素(人文特色),奠定對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提出了基礎和提升2 個板塊,7 大分類以及47 項指標要素更新改造方面,并對改造類別進行詳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