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鋒
(陜西建工第一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西安 710068)
在土木工程中樁基礎的承載力較強,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研究,其在橋梁、港口以及各種高層建筑中實現了廣泛應用。樁基礎的構成主要包含兩部分,分別為樁臺和樁身。樁基礎的應用能有效向地下深處土層中傳遞來自上部結構的荷載,提高工程項目基礎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
在目前的土木工程施工中,人工挖孔樁是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樁基礎,其本身有著較長的應用歷史,在不斷實踐中總結了較多的施工經驗,同時,其成本較低。人工挖孔樁可以有效減少對資源的大量應用,方便工作人員高效控制污染問題。此外,該技術的施工周期相對較短,技術應用要求不高,可以為施工人員的具體操作提供方便,所以,在我國的土木工程中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是,該技術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體體現在對地下水水位有較高的要求,若地下水水位較高,則無法采用人工挖孔樁。人工挖孔樁施工現場如圖1 所示。

圖1 人工挖孔樁施工現場
除了人工挖孔樁以外,鉆孔灌注樁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樁基礎形式。其主要指的是通過機械設備進行鉆孔,然后用鋼筋制作鋼筋籠并沉入鉆孔,最后澆筑混凝土的技術。在鉆孔灌注樁的施工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先應用機械設備開展地面鉆孔工作,提鉆過程中,澆筑混凝土對孔洞進行支撐[1]。直到樁基鉆孔完全固定成型后便可以對鋼筋實施安裝。鉆孔灌注樁施工現場如圖2 所示。

圖2 鉆孔灌注樁施工現場
靜壓樁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樁基施工技術。其主要是利用靜力壓樁機將預制樁壓入土中的施工過程。在靜壓樁的施工過程中,主要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該技術的應用往往涉及較高的成本。但其相對于其他方式來說,不會產生過大的振動,所以,該技術施工中的噪聲比較小。另外,該技術應用不會產生過高的資源耗損,并且設備的操作也相對簡單,能夠充分同當前土木工程綠色環保的要求相適應。
3.1.1 測量放線
工作人員在測量放線過程中需要嚴格、全面地審核孔位測量定位的實際情況,并妥善處理好標記以及放樣的各項事宜,這樣能夠為檢測項目的實際質量提供保障,充分保障測量工作的精度[2]。
3.1.2 埋設護筒
工作人員在完成孔位測量定位的審查工作后,要埋設護筒。一般情況下,采用鋼板制作護筒,其厚度在4~8 mm,同時還應當合理控制吊垂直徑。與此同時,工作人員應當將相應的溢漿口設置于護筒頂層,其數量不超過2 個,并保障其高度高于地面300 mm 或150 mm,然后進行護筒埋設的質量控制。具體來看,工作人員應完成護筒四周的填充工作,使用黏土分層填筑,以保障該位置有良好的穩定性。在埋設護筒的過程中,應控制埋設深度在50 mm 之內。除此以外,工作人員需要對樁位中心采取相應的保障措施,控制護筒的埋設深度,最佳深度在1~1.5 m。護筒埋設施工如圖3 所示。

圖3 護筒埋設施工
3.1.3 沖孔過程
在土木工程開展挖孔工作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同時進行低垂密擊操作,針對鋼繩本身的放松情況,應當嚴格遵循少放勤放的要求。同時,其沖程應控制在約1 m,并在此過程中妥善處理泥漿補給的各項事宜,充分保障漿液的穩定性。除此以外,在沖孔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高效控制其松繩長度,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空錘問題的產生。還應當盡量減少高沖程現象,并杜絕擴孔、斜孔以及卡錘現象,從源頭上降低坍孔等問題產生的可能性。應用樁錘時,應盡量避免錘的偏心過大。此外,工作人員還應針對其應用情況進行全面的檢查工作,以便及時發現其安全隱患和損壞問題,做到及時更換,更好地避免樁孔傾斜等問題的出現。
在進孔工作開展的同時,應開展撈渣工作,一般來說,其進孔在500~1 500 mm 時便可開展撈渣工作,工作人員可以采用撈渣取樣的形式實現對持力層的判定,完成沖孔入巖后,要多次采取撈渣措施,其進孔工作開展的每一個200 mm 都要取樣,并對其進行妥善保管,以便為終孔驗證工作做準備,其終孔應保障撈渣清孔工作的實際情況均能夠同有關規定要求相適應。
成孔施工完成后,開始進行鋼筋籠的制作和安裝。在制作鋼筋籠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更加全面、詳細地開展對原材料的審查工作,深層次地落實對材料損壞情況以及規格的檢查,進而確保其在實際應用階段不會發生意外。除此以外,在焊接鋼筋籠階段需要嚴格把控其焊接工序,正式完成焊接工作后,工作人員需要從具體的要求出發,對鋼筋籠的具體尺寸、大小以及型號等數據進行復核,進而從各個細節著手全方位把控鋼筋籠的制作情況。從實際情況來看,鋼筋籠要放置在樁孔中,施工人員往往無法更加精準地把控主筋保護層厚度,所以,若進一步減少厚度不均問題,應當在鋼筋籠制作過程中使用砂漿塊,同時還要在其中留出相應的孔位,在下放鋼筋籠時需要使用鋼筋從孔位中穿過,并將其焊接在兩個主筋之間[3]。
在正式進行混凝土灌注前,工作人員需要反復開展沉渣厚度的檢測工作,若沉渣不符合相關規定,應重新清孔。混凝土灌注工作的開展需要保障其良好的連續性,同時還要落實混凝土分層灌注高度的控制,使其在500~600 mm。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同的工程項目有不同的現場條件以及施工特點,所以,單一的施工工藝難以適用于全部工程?;诖?,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強化對各種優秀施工工藝的分析,進而確保所選用的施工工藝能夠同工程的實際情況相適應。
正式進行澆筑施工之前,工作人員需要檢查機械設備,具體包括輸送泵、吊機、罐車以及拌和裝置等,還要詳細檢查需要的混凝土運輸車和導管、清孔設備等,為后續施工做準備。驗孔工作所選用的檢孔器,長是樁徑的4 倍,在檢查過程中應由監理工程師進行旁站檢查,檢查合格后進行簽字確認[4]。在清孔過程中,工作人員需預留一定時間,使孔內懸浮和沉淀鉆渣進行充分沉淀。完成清孔工作后,樁基樁底沉淀厚度應當充分滿足設計圖紙以及相關規范的要求。完成清孔工作后,需要第一時間對料斗進行安裝,安裝料斗前,應先全面清理料斗中殘留的混凝土結塊以及水泥漿,在每一次進行混凝土灌注之前都要保證料斗具有充足的濕潤度,在監理檢查認可之后才能正式進入混凝土拌和[5]。
在混凝土澆筑施工中,為了提升基樁混凝土的密實程度,應當使用插入式振搗棒對其進行振搗,在此過程中,應當強化對每層混凝土厚度的合理控制,振搗棒的插入深度應約為20 cm處,振搗過程中應緩慢抽取振搗棒。工作人員根據混凝土的下沉情況以及氣泡數量判斷是否振搗完成。另外,混凝土澆筑的過程需要保持持續性,一旦出現停頓會增加產生斷樁的概率,如果中間需要停止施工,要將其停工時間控制在混凝土初凝時間之內。
綜上所述,優化應用樁基礎施工技術能夠有效提升樁基礎的施工效果,對于土木工程整體質量的提升有促進作用。因此,相關施工管理人員應當加強對樁基礎施工技術的重視,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針對不足之處采取調整措施,為樁基礎施工技術應用效果的提高創造良好的條件,對于我國土木工程行業以及建設領域的進一步發展也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