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華 劉慧君
摘要:電影《中國機長》講述了“中國民航英雄機組”9名乘務與119名乘客遭遇極端險情,在萬米高空上面對強風、低溫、座艙釋壓的幾重考驗,最終安全降落的故事。本文在翻譯轉換理論指導下,從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兩個方面分析該電影字幕翻譯的特點。
關鍵詞:翻譯轉換理論;中國機長;字幕翻譯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已不可阻擋,全球各國都在交流傳播文化。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形式,其字幕必定是起著重要的作用,字幕翻譯的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但我國影視翻譯起步較晚,影視翻譯理論水平相對較低,幾乎還沒有自成理論體系。
電影《中國機長》是根據川航3U8633航班在出行飛行任務時,遇到極其危險的情況,機組沉著應對,安撫乘客,最終克服險阻,安全降落的真實事件改編。在萬米高空,駕駛艙右艙前玻璃破裂,駕駛室的設備被破壞。座艙釋壓發生時,乘務長及乘務組立即執行釋壓處置程序,指導旅客使用氧氣面罩,并訓練有素地喊出:“請大家相信我們,相信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帶領大家安全落地。”在這樣的生死關頭,這一隊英雄機組的正確處置,確保了機上全體人員的生命安全,創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跡。
一、翻譯轉換理論框架
翻譯轉換理論是由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約翰·坎尼森·卡特福德(John. C. Catford)提出的。1965年,卡特福德出版了《翻譯的語言學理論》(A Linguistic of Translation)一書。在這本書中,卡特福德給出了翻譯的另一種定義:用一種語言(譯語)的等值的文本材料去替換另一種語言(原語)的文本材料,并提出在此過程中,“翻譯等值”是關鍵詞,[1]而翻譯等值并不意味著譯者將原文的全部內容全部呈現,而是應將譯文與原文的形式保持對應,并且尋求內容的等值。簡言之,翻譯轉換理論也就是對原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語言形式差異進行比較,并就兩種語言的詞匯、句法、語法層面的差異采用不同的轉換策略。[2]
卡特福德將翻譯轉換分為層次轉換(level shifts)與范疇轉換(category shifts)兩個方面。其中層次轉化是指處于一種語言層次上的原語單位,具有處于不同語言層次的譯語翻譯等值成分。也就是說,當目的語與原語不存在相同層次的語言單位時,應該進行層次轉換,主要是指語法到詞匯或者詞匯到語法的轉換。范疇轉換包括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內部體系轉換。[3]其中結構轉換是翻譯中最常見的范疇轉換。類別轉換也就是不同語言中的結構,肯定和否定,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這兩種語言的表達思維方式不同,所以會發生結構上的轉換。單元轉換是指原語中短語就可以解釋清楚其想表達的意思,但目的語由于各種原因需要用長句才能表達完整意思,這時就發生了單位轉換。在轉換發生于體系內部的情況下,也就是說,當原語和目的語具有形式上大致對應的結構,而翻譯時需要譯語體系里選擇一個非對應的術語時,就可以使用內部體系轉換這個詞。
卡特福德用普通語言學的理論詳細解釋了翻譯中的轉換現象。翻譯實踐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翻譯轉換法。我們應該承認翻譯轉換存在的合理性,也就說沒有轉換就沒有翻譯。翻譯轉換是機器翻譯的重要理論依據,從理論上闡釋翻譯轉換,也有助于機器翻譯的發展;同時翻譯轉換理論的理論部分分析原語與目的語差異時,對于這兩種語言之間的詞匯、語法結構上的差異,從而進行翻譯實踐;但是對語篇、語義、風格、交際、文學等問題缺乏指導意義,也容易使文學作品失去文學性和趣味性。
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有著普遍性和適用性的特點。[4]合理利用轉換法,有助于提高譯文的質量,能更清楚地指導譯者寫出使讀者更易懂的譯文,使原文得到更高、更有效、更準確的理解,進一步推動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
二、翻譯轉換理論在《中國機長》電影字幕翻譯中的應用
電影字幕翻譯就是英譯漢、漢譯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不停地發生語言間的轉換,轉換法在其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將根據轉換理論在《中國機長》電影字幕翻譯中的應用進行具體分析。
(一)層次轉換
英語語言是形合性語言,注重結構上的緊湊;而中文是意合性語言,注重語義上的緊湊。層次轉換是指處于一種語言層次上的原語單位,具有處于不同語言層次目的語翻譯的等值成分。也就是說,翻譯時目的語中不存在原語言中所對等的表達形式時,需要發生詞匯、語法層次的轉換,主要是指語法到詞匯或者詞匯到語法的轉換。
例1
ST:我三天了。
TT:This is my third.
例2
ST:你腰傷剛好。
TT:Your back pain just got better.
例1中譯者將“我三天了”譯為This is my third,實現了情境到詞匯的轉換,中文是意合性語言,[5]不在固定情境下的話,“我三天了”無法準確理解原語意思;而且“我三天了”在中文中可以稱之為一個小短句,但英文是形合性語言,要求主語謂語結構全面才可成句。翻譯過程中,譯者將其譯為This is my third第三天,這樣既實現與上文的緊密聯合,又符合英文的語言句式結構,使目的語觀眾加深理解。
中文語言中沒有時態和語態之分,而英文又注重時態與語態。在例2中,“你腰剛好”表示的是過去的動作狀態,所以將其譯為英文時選擇了過去時態,這樣符合目標受眾的閱讀習慣,觀眾也會理解這些事是發生在過去的。
(二)范疇轉換
范疇轉換會分為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內部體系轉換。
1.結構轉換
結構轉換包括語態的轉換,中英文肯定和否定的轉換。
例3
ST:你怎么這么早就打電話?
TT:Stop calling me so early.
例4
ST:注意點兒。
TT:Take care and don't hurt yourself.
例3發生的情境是一位乘客在清晨時接到電話時所說的一句話,表達出了不耐煩,以及反問的語氣。譯者將其譯為stop doing sth,實現了中英文肯定和否定的轉換,但原語和目的語的語氣沒有發生變化。如果直譯為Why calling me so early?則表達不出原來的語氣。這樣結構雖發生變化,但可以使目的語觀眾可以更好地理解原語所想表達的情感。
例4英譯過程中發生了中英文肯定和否定的轉換。該句發生的情境是乘務長對其中一名乘務員表達關心時所說的話,英譯后,也就是take care of yourself,再加上don't hurt yourself,加上否定的后半句,增加其語氣,表達出了乘務長的關心很強烈,這樣可以讓目的語觀眾對中國人之間的互相關心的溫暖加深理解。
例5
——我喜歡你。I like you.
——可我不能說話。I'm mute.
——我也一樣會喜歡你。That doesn't change anything.
例5是在飛機失事危機關頭,一位男乘客向一名不能說話的女乘客表達內心的傾慕時發生的對話。男乘客向女乘客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愛意,但女乘客表示自己不能說話,男乘客回答說“我也一樣喜歡你”,男乘客表達的意思是,不會說話沒關系,不會影響喜歡這件事,如果直譯為I like you, too目的語觀眾可能會產生疑問。這時英譯時進行一個結構的轉換,肯定轉換為否定,“那并不能改變任何事情”,這樣符合目的語觀眾的語言思維,加深理解。
2.類別轉換
類別轉換,即詞類轉換。由于中文是動態性語言,英文是靜態性語言,故在翻譯過程中會出現詞類發生變化,或許是名詞轉換為動詞,動詞轉換成名詞等,這樣也可以打破原語的語言結構,重新組合目的語的結構,使譯文通順、流暢,避免“翻譯腔”。
例6
ST:今天7點到9點,這個強對流云團將會對該區域的航路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TT:Between 7 to 9 o'clock, these clouds will affect planes passing through the area.
在例6中,“影響”一詞在中文中是多詞類詞語,可作名詞,也可作動詞。但在上例句中,可分析得到“影響”一詞為名詞,而在譯語中譯為了動詞。名詞譯為動詞,這樣更符合目的語觀眾的語言習慣。
例7
ST:請相信我們,我們受過專業的訓練。
TT:Please trust us, we are trained professionals.
在例7中,譯者打破原語句法結構,重新組合構成新的語言結構,將“我們受過專業的訓練”譯成“我們是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英文語言注重形合,如此一來,就符合了這個語言特點,更加符合目的語觀眾的閱讀習慣。
3.單位轉換
單位轉換也就是指在翻譯過程中將句子轉換為短語,短語轉換為單詞,反之亦然。
例8
ST:不說話。
TT:You don't need to say anything.
在例8的句子中,譯者將“不說話”短句譯為長句You don't need to say anything,實現短語轉換為句子的單位轉換。中文句式多用短句,短小精悍,但英文則多用長句,漢譯英時,英語須用長句,增添連詞、介詞或短句解釋才能完全表達中文短句的意思。這樣處理既符合英文的句式結構,又符合目的語觀眾的語言習慣。
4.內部體系轉換
內部體系轉換指的是“結構相似,但詞非對應”。在翻譯過程中,原語和目的語的結構大致相同時,由于英漢語言的文化背景、理解思維等不同,會引入目的語的相對應詞,以求翻譯的準確性,這時候翻譯的內部體系轉換就發生了。
例9
ST:如意吉祥。
TT:Blessings and good luck.
例10
ST:一個端茶倒水的,哪來的自信?
TT:Nothing but a waitress, what makes you so special?
例9中譯者把“如意吉祥”譯成了Blessings and good luck最大限度地運用了英文中與原語最相似的詞匯,最大限度地表達了原語想要表達的意思。
例10中,“一個端茶倒水的”譯為Nothing but a waitress。在中文中,由于歷史文化原因,古代王宮貴族家中均會有丫鬟、奴仆,這些人就會為主家做“端茶倒水”的活計,雖然現在已經摒棄了這種陋習,但不免有些人還是會有這樣的潛意識,認為“端茶倒水”的活計是不太體面的工作。在譯文中,Nothing but a waitress更符合英文的結構,這樣進行內部轉換,不僅可以傳達出原文的意思,還能讓目的語觀眾加深理解。
三、結語
本文以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為指導,討論了電影《中國機長》字幕翻譯的翻譯轉換的實現過程。首先探討了層次轉換,接著又探討了范疇轉換。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對不同語言間的轉換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邏輯清楚,內容客觀明確,但在電影字幕翻譯界的發展不是很迅速,運用該理論討論電影字幕翻譯的論文僅十幾篇(知網數據)。通過分析探討,卡式翻譯轉換理論確有不足之處,其過于關注不同語言微觀上的差異,卻忽略了翻譯的主體、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翻譯的目的等因素。本文探討了翻譯轉換理論在電影《中國機長》字幕翻譯中的應用,希望對翻譯轉換理論在字幕翻譯方面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4-80.
〔2〕吳丹.翻譯轉換理論下電影《八佰》英譯字幕翻譯研究[J].今古文創,2021(46):121-123.
〔3〕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London:Routledge,2001:87-88.
〔4〕武麗欣.翻譯轉換理論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以《京華煙云》為例[J].現代交際,2021(18): 88-90.
〔5〕武峰.十二天突破英漢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