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杰,李延紅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河南 開封 475000
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趨勢,該病常見、多發,已成為繼腫瘤、心血管疾病后第三大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非傳染性慢性疾病。糖尿病可引起體內多種代謝紊亂,并發神經、腎臟、血管、眼等多種器官慢性損害,腦梗死便是其中一種,也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高遷移率 族 蛋 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B1,HMGB1)是一種遲發型炎癥因子,在急性腦梗死中可過度表達,參與炎癥反應、神經元凋亡、血腦屏障通透性調節等病理生理學過程,還增加胰島素抵抗,引起糖耐量異常,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2],而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形成便是腦梗死的病理基礎[3]。因此,HMGB1作為炎癥因子在糖尿病并發腦梗死中可起到很大作用。本研究選取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合并腦梗死分為糖尿病組和糖尿病并發腦梗死組,對糖尿病并發腦梗死患者的血清HMGB1和其他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尋求血清HMGB1檢測在判斷糖尿病并發腦梗死中的應用價值,并進行其他影響因素分析,現報告如下。
納入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48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8.74±13.26)歲;病程5~14年,平均病程(9.32±3.65)年;收縮壓(SBP)109~138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SBP(123.65±12.57) mmHg,舒張壓(DBP) 67~85 mmHg,平 均DBP(76.01±8.33)mmHg;空腹血糖(FBG)5.67~10.36 mmol/L,平均FBG(8.24±1.98)mmol/L,糖化血紅蛋 白(HbAlc) 5.34%~10.92%,平 均HbAlc(8.31±1.88)%;三酰甘油(TG)1.12~3.56 mmol/L,平均TG(2.26±1.07)mmol/L,總膽固醇(TC)4.49~7.62 mmol/L,平均TC(6.03±1.2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0.51~1.30 mmol/L,平均HDL-C(0.94±0.2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2.45~4.67 mmol/L,平 均LDL-C(3.56±0.97) mmol/L; HMGB1(3.29-7.06)μg/L,平均HMGB1(5.14±1.67)μg/L;根據其是否合并腦梗死分為糖尿病組130例,糖尿病合并腦梗死組20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的糖尿病診斷標準[4]。(2)符合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5]。(3)患者臨床資料完善。
(1)心臟病病史。(2)嚴重心肝腎疾病。(3)腫瘤及感染病。(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5)有酒精藥物濫用史。
收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選用患者入院后第一次校正水銀血壓計測量結果為本次研究SBP、DBP數據。所有病例均空腹12 h后清晨抽取EDTA抗凝血2 mL用于HbAlc測量,取不抗凝血5 mL用于FBG測量,取肘靜脈血3 mL用于血清中TG、TC、HDL-C及LDL-C測量,所有血樣均在3 h內進行3 000 r/min離心20 min,取血清,HbAlc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FBG采用己糖激酶法測定。TG、TC、HDL-C及LDL-C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測定。抽取肘靜脈血2 mL,離心取血清,分裝后-80℃冰箱凍存,并采用美國R&D公司產定量酶聯免疫吸附測定試劑盒,酶標儀檢測450 nm處讀取吸光值,分別繪制標準曲線,計算血清中HMGB1含量。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將單因素分析有差異的項目納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取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糖尿病合并腦梗死組年齡、病程、SBP、DBP、血清FBG、HbAlc、TG、TC、LDL-C、HMGB1水平均顯著高于糖尿病組(P<0.05),HDL-C水平顯著低于糖尿病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性別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情況
多因素分析顯示血清HbAlc、TC、LDL-C及HMGB1均為糖尿病并發腦梗死的獨立影響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糖尿病并發腦梗死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分別以HbAlc、LDL-C、TC及HMGB1為檢驗變量,以是否發生腦梗死為狀態變量,繪制ROC曲線,見圖1,結果見表3。

表3 影響因子判斷糖尿病并發腦梗死的ROC分析結果

圖1 影響因子判斷糖尿病并發腦梗死的ROC分析
據2010年發布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6]中指出,中國已成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國,患病人群數量占全球30%,而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大血管病變,在東方國家則主要表現為腦血管病變。究其原因,是因為糖尿病本身引起的血脂代謝異常可形成脂質血管皮上沉積,引起炎癥和免疫反應,導致血管內粥樣斑塊,從而出現腦組織軟化甚至壞死,最終導致腦梗死的發生[7]。糖尿病患者的腦梗死發生率為無糖尿病者的2~4倍,這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更為常見,其發病后存活者也大多遺留癱瘓、失語等后遺癥,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盡早檢測并發現糖尿病并發腦梗死患者的危險因素以進行干預,對制止或延緩其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表明,病程越長、年齡越大的患者更有可能并發腦梗死,這是由于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導致的過度氧化應激,從而產生炎癥反應,加重代謝紊亂、腦動脈硬化及微血管病變,而年齡越大的患者可能合并的危險因素便越多,更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增加腦梗死的發生率。高血壓是公認腦梗死極為重要的危險因素,其可導致動脈內皮損害,從而引起一系列如血小板黏附、平滑肌細胞增生、動脈壁脂質沉積及巨噬細胞移走等異常病癥,導致小動脈及微血管壁節段性脂質透明樣變,微動脈瘤形成及纖維蛋白樣壞死,最后因血管腔狹窄而觸發梗死,本研究中糖尿病并發腦梗死組SDP、DBP均要高于糖尿病組便證實了這一點。但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血壓、年齡、病程并非獨立影響因素,可能是因上述因素需相互發揮協同作用,促進病理進程,且本研究樣本量小,為回顧性分析,可能也是統計結果產生偏差。
高血糖對腦梗死發生有著直接的作用,通過形成糖基化終末產物,激活多元醇通路、蛋白激酶C及氨基己糖等途徑直接或間接參與對細胞核血管的損傷,而血糖控制不良同樣影響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及死亡率,急性腦梗死又會加重糖代謝紊亂,兩者相互影響,本研究中,糖尿病并發腦梗死組FBG、HbAlc指數均要高于糖尿病組。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將嚴重影響體內脂質代謝,導致TC、TG、LDL-C升高及HDL-C降低,TC過高易造成動脈壁沉積,直接導致腦梗死的發生。TG增高同時造成子顆粒LDL的增加和HDL的減少,LDL的輕度增高便足以觸發動脈粥樣硬化,而HDL則作用于清除體內膽固醇,被認為是一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蛋白。TC、TG、LDL-C的升高和HDL-C的降低直接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和腦梗死的風險,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8]。
HMGB1作為一種炎癥因子廣泛表達于真核細胞中,其生物功能眾多,在神經軸突生長、基因的轉錄過程、炎癥發生過程、組織損傷后修復及動脈粥樣硬化等方面都有著相應的調節作用[9]。糖尿病作為一種由多炎癥因子共同參與的非特異性炎癥反應性疾病,患者受損胰島β細胞發生的炎癥反應和長期的高血糖狀態都將刺激HMGB1的分泌和生成,而HMGB1反過來又加重胰島β細胞的損害,兩者惡性循環,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王守章等人[11]則作出了對HMGB1在腦梗死中作用的研究,提出HMGB1將加速炎癥的反應速度、加重腦損傷程度。本研究中,糖尿病并發腦梗死組的HMGB1水平要顯著高于糖尿病組也證實了這一點,推測與HMGB1能通過NF-кB信號通路造成腦缺血損傷有關,HMGB1通過激活TLR2和TLR4受體通路、刺激CRP等炎癥因子的釋放來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最終導致腦梗死的發生[12]。本研究采用ROC定量分析各指標對預測糖尿病并發腦梗死的價值,結果顯示HMGB1判斷腦梗死風險的AUC為0.846,提示其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臨床實時監測HMGB1,有助于指導干預,降低腦梗死風險,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HMGB1與年齡、病程、SDP、DBP、FBG等因素參與糖尿病并發腦梗死的發生,應引起臨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