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非
禹州市中心醫院,河南 禹州 461670
疝氣屬于臨床外科中相對典型的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男性是該病的高發群體,有研究指出[2],疝氣患者男女性別比例為10∶1。成人疝氣主要指人體腹腔內臟器或組織離開正常位置,經腹壁上的薄弱點、孔隙或缺損處進入另外的部位。成人疝中主要以腹股溝疝為主,且斜疝居多[3]。成人疝正常情況下無法自愈,均需手術治療。成人腹股溝斜疝相對于小兒腹股溝斜疝,其是于膜鞘狀突完全閉塞后,由于內環部薄弱而產生,疝囊經其后壁上的薄弱點進入腹股溝管中而非通過精索[4]。成人腹股溝疝若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病情的發展,腹壁缺損將會加重,不僅對患者的身心造成嚴重影響,且還會加大后面的手術治療難度。近幾年,無張力疝修補術已逐步發展為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首選手術方式,具有操作簡便、疼痛度小、并發癥低等特征[5]。傳統的疝氣修補術因其創性大、術后恢復緩慢,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缺陷,手術療效并不理想,有研究發現[6],腹膜前間隙無張力手術可有效彌補傳統疝氣修補術存在的不足,獲得較為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討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對成人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禹州市中心醫院收治50例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35.7±4.3)歲;病程0.3個月~11.4年,平均病程(5.2±2.3)年;斜疝、直疝依次有20例、5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2例;年齡24~69歲,平均年齡(35.2±4.6)歲;病程0.4個月~11.8年,平均病程(5.1±2.5)年;斜疝、直疝依次有19例、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人口統計學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已申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1)符合腹股溝疝臨床診斷標準,并經B超、X線檢查獲得確診。(2)無手術禁忌證[7]。(3)均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4)年齡均超過18歲。排除標準:(1)伴有惡性腫瘤、泌尿系統疾病。(2)存在重要臟器(心、腎、肝等)嚴重功能不全。(3)存在神經系統疾病、認知障礙、精神性疾病,治療依從性差。(4)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疝氣修補術治療,手術操作步驟如下:硬膜外麻醉,取平臥位,行5 cm平行切口于患側腹股溝內側上方2.0 cm位置。將皮膚、皮下逐層切開,顯露腹外斜肌腱膜。實施鈍性分離,充分暴露精索,確定疝囊后將其剝離至頸部。若為小疝囊,則不需行結扎;大疝囊則需要進行高位結扎。將聚丙烯補片置入精索后方,采用不吸收線縫合四周并將其固定于筋膜組織上。將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皮膚進行逐層縫合,采用無菌敷料給予包扎。
觀察組患者給予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麻醉方式、體位以及手術切口均同于對照組。將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等逐層切開,可不需切開外環。于精索前內側尋找疝囊位置,并將其游離至疝環處。于分離好的疝囊頸部處采用電凝切開腹橫筋膜。將腹壁下血管與腹膜外脂肪進行分離,確定腹膜前間隙并將疝囊經內環口回納入腹腔內。疝囊過多者,則行橫斷與近端結扎。將補片放置于腹膜前間隙中,確保能完全覆蓋缺損部位后行固定、止血及關閉切口等操作。手術過程中需保護好血管和神經。術后兩組患者均給予3 d的常規抗生素治療。
(1)臨床療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評價標準:下腹部墜脹不適、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切口無感染現象,且愈合情況良好,無并發癥發生則視為顯效;下腹部墜脹不適、疼痛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切口存在輕微感染,愈合情況一般,無嚴重并發癥則判斷為有效;臨床癥狀與治療前無異或加重,切口存在嚴重感染,愈合情況較差,并有多種并發癥發生為無效[8]。總有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手術指標。包括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下床活動時間等。(3)并發癥與復發情況。觀察患者出現陰囊水腫、切口感染、局部異物感、血清腫、尿潴留等情況;進行1年隨訪,記錄疾病復發情況。(4)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法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6 h、12 h、1 d以及30 d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價,總分0~10分,10分表示疼痛劇烈,難以忍受,0分表示無痛;分數越高,則表明疼痛越嚴重[9]。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00%,高于對照組的6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下床活動時間均更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手術指標情況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復發率分別為8.00%、4.00%,相較于對照組均顯著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與復發情況 例(%)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相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有明顯下降,且觀察組治療后6 h、12 h、1 d的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b表示與治療后6 h比較,P<0.05;c表示與治療后12 h比較,P<0.05;d表示與治療后1 d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值P值治療前7.96±0.63 7.95±0.32 0.070 0.943治療后6 h 4.63±0.34a 3.99±0.52a 5.150 0治療后12 h 3.56±0.52ab 2.53±0.23ab 9.057 0治療后1 d 2.55±0.21abc 1.22±0.18abc 24.043 0治療后30 d 0.51±0.11abcd 0.50±0.13abcd 0.293 0.770
疝氣屬于臨床上較常出現的疾病,其是由腹部脂肪較多、咳嗽、妊娠及腹壁強度退行性變等眾多因素引發腹內壓上升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腹股溝或陰囊部出現可回納腫塊、牽引疼痛等[10]。因成人疝不具備如嬰幼兒那樣隨機體持續發育,疝囊能自動回納的可能性,因此通常情況下均需進行手術治療,以控制病情的發展,免除其對患者生命健康與安全的威脅。傳統的疝氣修補術手術步驟較為繁雜,且手術創性較大,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理解剖結構,且存在嚴重的疼痛情況以及較高的遠期復發率,治療效果較差[11]。無張力疝修補術屬于新型的術式,手術所使用的補片是人工合成的生物材料,機體相容性較高,補片修補后可于短期內與機體組織完成貼合、固定[12],無張力疝修補術包括開腹與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13]。有研究[14]指出,常規無張力疝修補術存在較高的并發癥,術后恢復緩慢,而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較高,可對腹股溝區域進行全面修補,同時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近年來得到患者越來越多的青睞。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不僅可以增強腹股溝管后壁,同時還可對缺損的恥骨肌孔進行修補,其對各種因恥骨肌孔薄弱所致的疝氣均具有優良的預防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手術指標、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以及疼痛程度等指標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在成人疝氣的治療中可獲得顯著的臨床療效,其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恢復迅速,手術安全性較高,此與以上研究結果相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手術操作步驟簡便,手術切口小,可在不延長手術切口的情況下觀察到較為隱蔽的疝氣,因此可在較短的手術時間內,有效控制并發癥發生率。該種手術方式對腹股溝區域的解剖范圍較小,能有效降低手術對局部組織的損傷。將補片置于生理性組織腹膜前間隙中,可將三角薄弱部位全部覆蓋,在增強腹膜前間隙的同時患者也不會存在明顯的異物感。于內環上的水平處處理疝囊,可有效減小手術對神經的損傷,提升術后恢復速度,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與下床活動時間。補片經腹膜與腹橫肌的擠壓而實現固定,術中不需實施大量縫合,進而降低張力,減少因縫合對神經的損傷,控制術中出血量、緩解術后疼痛感、縮短手術用時、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恥骨肌孔薄弱區是患者發生腹股溝疝的根源。因此,不論何種術式,均需對缺損的恥骨肌孔進行完整修補,才能從根本上有效預防疾病復發,達到腹股溝疝永久治愈的目的,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可實現缺損恥骨肌孔的完整性修補。補片上層可有效增強腹股溝管后壁,下層則可實施修補,因此對疾病的復發具有有效的預防效果,并符合人體生理學與病因,可對恥骨肌孔進行直接修補,提升薄弱處對腹壓的抵抗能力,可進一步降低復發率。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手術過程中無需使用太多的填充材料,且所使用的補片材料屬于人工合成物,能刺激纖維母細胞反應,提升補片強度,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且即使出現感染現象,也可直接進行處理而無需將補片取出,可提升愈合速度。同時,其性質與人機組織存在較好地相容性,對機體的損傷度較小,可有效控制周圍組織的炎癥反應,從而緩解因炎癥反應所引發的疼痛感。
綜上所述,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應用于成人疝氣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可獲得良好的手術指標水平,改善患者疼痛程度,且并發癥與復發率均較低,可獲得更理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