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顯峰
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廣雅院區外科,廣東 廣州 510160
甲狀腺結節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大部分為良性腫瘤,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但隨著結節體積的增大,會壓迫器官、神經等,引發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呼吸困難等癥狀,對患者生活、工作等均造成嚴重不良影響[1-2]。目前,臨床治療甲狀腺結節主要以手術為主,傳統術式創傷性較大,對患者甲狀腺功能影響較大,術后炎癥反應較重,極易出現切口感染等并發癥,整體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與傳統術式比較,具有操作簡單、創傷性小、安全性高、美觀度高等有優點,更符合微創理念[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2018年10月—2020年9月住院治療的94例甲狀腺結節患者,分兩組給予不同術式治療,現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9月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住院治療的94例甲狀腺結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單盲隨機抽樣法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7例。參照組中女性25例,男性22例;年齡25~61歲,平均年齡(43.52±6.54)歲;病程5~24個月,平均病程(15.54±3.85)個月;結節部位為單側33例、雙側14例;結節直徑1.3~3.3 cm,平均結節直徑(2.38±0.15)cm;體重49~96 kg,平均體重(71.57±9.58)kg。實驗組中女性26例,男性21例;年齡24~62歲,平均年齡(43.62±6.46)歲;病程4~26個月,平均病程(15.62±3.87)個月;結節部位為單側32例、雙側15例;結節直徑1.2~3.4 cm,平均結節直徑(2.34±0.17)cm;體重46~97 kg,平均體重(71.62±9.67)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納入標準:①均滿足《超聲引導下甲狀腺結節細針穿刺活檢專家共識及操作指南(2018版)》[4]中關于“甲狀腺結節”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周歲。③意識清醒、對答切題。④均知情,已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營養不良、重度貧血。②存在麻醉、手術禁忌癥。③中途從此項研究退出。④合并惡性腫瘤。⑤處于哺乳及妊娠期女性。⑥既往存在頸部手術史。⑦腫瘤直徑在6 cm以上。⑧合并帕金森、人格分裂癥。
參照組采用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治療。協助患者采取仰臥位,后仰頭部,拉伸頸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在頸前胸鎖關節上方頸橫紋部位做一弧狀切口,長約7 cm左右,延伸切口兩端直至乳突肌外緣,將皮膚、脛前肌、白線、頸闊肌等逐層切開,暴露甲狀腺,結合甲狀腺的具體位置,將甲狀腺結節切除,置入引流管,從切口的邊緣引出、固定,以可吸收縫線逐層縫合切口。
實驗組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協助患者采取仰臥位,肩下墊枕,頭部后仰,兩側放置沙袋固定,在胸骨切跡上2 cm的部位做一小切口,長約3~5 cm,將頸闊肌、皮下組織、皮膚等逐層切開,游離皮瓣,沿著甲狀軟骨直至胸骨上窩,縱行切開頸白線,直至甲狀腺被膜分離之后,充分暴露甲狀腺,以手指探查甲狀腺的變化情況,對于手術空間狹小的患者,應在甲狀腺軟骨部位,切斷胸骨甲狀肌,切開、分離甲狀腺峽部,對氣管前峽部的血管結扎,將甲狀腺靜脈離斷,向上或向下牽引甲狀腺,切斷、游離甲狀腺靜脈分支,緊靠甲狀腺上級,遠離甲狀軟骨,楔形切除余下甲狀腺組織,放置橡皮引流管,逐層將切口縫合,術后48 h即可拔除引流管。
兩組患者均在出院前一天評價手術效果,觀察指標包括:(1)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2)甲狀腺功能指標、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抽取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離心處理后分離血清,以型號為DH-510的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游離甲狀腺素(FT3)、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4)、促甲狀腺激素(TSH),以ELISA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a(TNF-a)、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3)并發癥發生率。統計頸部緊縮感、喉返神經損傷、頸前區疼痛、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手術指標、甲狀腺功能指標、血清炎性因子指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數據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數據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發生率)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實驗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情況(±s)
組別參照組(n=47)實驗組(n=47)t值P值手術時間(min)77.92±6.94 62.26±3.34 13.939 0切口長度(cm)6.98±1.26 2.06±0.16 26.556 0住院時間(d)6.59±1.05 4.82±0.34 10.995 0術中出血量(mL)26.92±6.94 10.26±1.18 16.225 0
治療前,兩組患者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血清FT3、FT4均低于參照組,血清TSH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甲狀腺功能指標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甲狀腺功能指標情況(±s)
組別時間參照組(n=47)實驗組(n=47)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T3(pmol/L)12.85±3.62 10.62±1.64 12.89±3.55 6.95±0.64 FT4(pmol/L)5.62±1.34 4.65±1.04 5.66±1.29 2.06±0.13 TSH(mU/L)7.29±1.34 8.62±1.64 7.33±1.29 10.92±2.34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血清TNF-a、IL-6、CRP因子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情況(±s)
組別時間參照組(n=47)實驗組(n=47)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NF-a(ng/L)3.62±1.06 17.62±4.62 3.77±1.02 12.55±1.34 IL-6(ng/L)3.26±0.44 13.92±6.64 3.33±0.41 7.26±1.05 CRP(mg/L)0.71±0.12 11.92±3.64 0.72±0.14 7.06±1.05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結果 例(%)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在維持機體激素分泌、新陳代謝等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5]。甲狀腺結節多見于中青年人群,女性的發病率高于男性[6]。受生活習慣,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我國甲狀腺結節發病率明顯增高[7]。甲狀腺結節是一種占位性病變,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會影響患者頸部美觀度、吞咽功能、呼吸功能等,降低患者生活質量[8-9]。傳統甲狀腺切除術雖然可以緩解患者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癥狀,但切口較大,術后極易發生頸部緊縮感、喉返神經損傷等并發癥,且頸部瘢痕明顯,影響了患者外貌美觀度,患者接受度較差[10]。
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與傳統手術比較有了極大的創新、改良,手術切口較小,只需要沿著皮膚褶皺即可操作,且術后不會遺留瘢痕,更符合美觀、微創要求[11-13]。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減少了術中出血量,縮短了手術時間,減輕了周圍神經及血管的受損程度,術后患者疼痛等應激反應均較輕[14-17]。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是對傳統術式的改良,對設備、儀器的要求不高,操作與傳統術式極為相似,故對于有傳統術式操作經驗的醫生,均可實施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18-21]。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手術指標均優于參照組,實驗組治療后血清FT3、FT4、TNF-a、IL-6、CRP因子均低于參照組,實驗組治療后血清TSH高于參照組,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表明甲狀腺結節治療中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的應用效果明顯,且術后并發癥較少。
綜上所述,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在甲狀腺結節治療中應用,手術時間較短,術后機體恢復快,術后炎癥反應較輕,對甲狀腺功能影響較小,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臨床應用推廣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