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俄國十月起義的勝利具有空前的歷史意義,伴隨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轟動一時,世界各民族、國家均產生了接受、內化亙古未有的新思想的階級基礎、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等其他準備條件。站在21世紀的全球化的歷史視野之上,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其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的發展都具有非同小可的指導意義。時之所需,日新又新,馬克思主義同我國燦爛輝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相吻合、相親和的因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豐厚滋養,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6-004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6.015
適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歷史進程對于如何深度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茁壯成長、不斷激起千層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時間追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簇新的視角解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者之間唇齒相依的關系,發掘二者發展的基本方向事實,這對于當今社會,深深地埋藏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往昔舊夢開始復蘇、重溫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具有重要意義。他強調,要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實踐就應當“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
縱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內化、發展、創新的進程,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內化發展過程的宏觀大方向上看,無論是現今或是將來,必須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結合、融通,以其所志正獲人心。“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切合性和通約性”[2]。繼承和發展底蘊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充分必要條件就是堅定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統領地位。從廣泛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思想不僅屬于世界的,也屬于中國的。鑒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進程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成一格,值得借鑒與發揚,其得天獨厚的本土化資源的優勢是任何外來思想都無法取代的。要想在世界文化大花園中爭得一席之地,就要以馬克思主義為船帆引渡方向,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船槳堅定國人自信,全面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與理論不斷創新中激發出源源不斷的力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動力。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中華文明雖歷經人間滄桑卻猶如重巒疊嶂的泰山、嵩山屹立不倒,依然立于世界之東,其歷久彌新,長盛不衰的秘訣就在于中華傳統文化顯示出頑強的、旺盛的生命力。
20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方興未艾,其中極具代表性當屬“紅色十月”。列寧作為領袖,領導無產階級克服重重障礙擊垮俄國資產階級、封建地主殘余等勢力,最終取得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首次勝利。在整個運動中,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采取暴力的方式推翻了腐朽的專制主義統治,奪取了國家的政權,促進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同時,也使國際社會主義陣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自此,俄國開辟出嶄新的社會主義之路,在一定程度上為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奠定了基礎。馬克思主義思想浪潮像洪水一樣迅猛高漲。而革命的首勝完美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不竭生命力量,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宏大之力引領、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認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二者所蘊含著辯證法思維、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與傳統文化所包含的“任賢舉能,講信修睦”的德政治國思想,中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社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與馬克思主義所推崇的物質財富豐富、精神充滿活力、個體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定心丸是當代中國所面臨的形勢和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的迫切需要,一如既往地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思維、立場、方法去提出、觀察、分析、解決中國現實存在問題。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它有著自己的一套“獨特模式”。具體而言,他們旗幟鮮明地反對全盤西化,反對資本主義各種落后、腐朽思想的侵害,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流毒,防止把馬克思主義形式化。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后,從頭至尾中國共產黨人就把它作為科學的、正確的、人民的理念來解決中國實際存在的關于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等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并在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礎上融合、發展、創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為避免少走彎路,走錯路,繞大路,應當把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摒棄任何西化、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意識形態,要確保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地位不被撼動,樹立當代價值追求,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域中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展
要想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際中落地生根,枝繁葉茂,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與文化底蘊在中國廣為傳播,使其能夠真真切切適用于中國具體實際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主體是儒家、釋家與道家思想,三者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鑄就了具有深刻內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三教合一”。就儒家思想而言,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博愛、公平、革故、文明、法治”等思想;道家講:“人法地,地發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核心思想為“道”,主要思想有“為而不爭”“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法自然”以及“柔弱勝剛強”“清靜為天下正,在政治方面主張“無為”。對于佛家而言,主要是強調普度眾生,慈悲為懷,一直要抵達“忘我”的境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本就包含著十分深刻的哲學思想與道德文化,并且從歷史層面來看,有助于維護國家團結統一,繼續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有助于激發人民群眾維護民族獨立和維護國家統一以及保證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局面。此外,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行廣泛地傳播,其采用的話語形式也十分重要。利用通俗易懂的話語來進一步闡釋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便有了專屬于中國的風格與特色。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時,便已經采用“西學東漸”的方式,用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故事詮釋外國事物。對于“馬恩學說”進行詳細闡釋時,全面論證了資本家積累大量財富的來源與方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歷史擔當、理想目標、價值立場等方面都體現出對傳統文化的突破與創新。因此,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通的同時,就要借助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基本原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所共同具有的本質精華,還應當要挖掘出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復雜性,對其評價要客觀、適中,需要采納文化反思性的評價方法,避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簡單化、片面化,以致失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特性。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生態環境、文化特征、經濟基礎、政治條件等相結合,進一步開創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新局面,另外還要借助成功的、正確的理論成果對社會實踐進行科學的指導,這是我們黨取得不斷勝利的正確方法。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要在延綿不絕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基礎上,更深層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汲取優秀傳統文化豐厚養料。
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相吻合的因子
從19世紀中葉開始,無政府主義、改良主義等理論先后傳入中國,然而,事實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給中華民族的發展指明道路。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外來的思想理論,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的土地上扎根扎實。
(一)站在21世紀歷史的高度俯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辯證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以下兩個問題:一,如何對待中國歷史;二,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問題。對此,報告中指明了路徑,即 “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顯現出頑強生命力和無限魅力,其力量蘊涵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更好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現代文化,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傳統文化的轉化與發展的問題。
推進“兩創”首要的就是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有著中華民族深刻的精神追求,還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豐富養料。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優良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曾明確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確立了“世界大同”的社會理想。社會學家費孝通明確提出了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十六字方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一方面,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地位,尤其是在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朝著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一種科學理論的真理力量,有著標志性的指導意義。因此,必須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方法與觀點促進中華文明朝著“兩創”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必須要鑄牢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不能拋棄中華民族的文化的本根。立足傳統的基礎上緊跟時代的步伐,參照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與歷史階段,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由此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與新時代下國內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下怎樣繼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歷史課題,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方向,為中華文明和優秀傳統文化奠定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重點是在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給防范化解國際社會矛盾提供發展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包含著現當代人類的難題與消除社會矛盾的啟示”。[3]要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雙重視域下,堅持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結合,不斷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轉化為現代文化,從歷史高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契合點。
(二)以現實實踐與理論創新的高度看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辯證關系
青年,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骨干力量,有責任、有義務承擔起的發展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重要財富,是中國社會發展艱苦路途中的一面閃亮的旌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亦是如此,從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出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實質就是黨帶領炎黃子孫進行的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寶貴經驗,將其總結、升華、進化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級層面。從本質來看,我們黨在長期艱苦的斗爭中的經驗被系統化與理論化從而轉化、升級、創新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生動體現了現實實踐與理論創新的統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覽古今、立足現在、展望未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憑借其全新的境界、寬宏的格局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一般性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與共產黨的執政規律更上一層樓,是最前沿、最深層次的探索與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卓越成果,也是我們黨與所有人民集體智慧的成果,它的胸懷與視野是極其寬廣的,還借鑒了所有國家治國理政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文明成果,這些都使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人類文明的一個新的高度。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歷史正經歷著偉大而艱苦的社會實踐,我國目前仍在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重要節點上,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處在各種復雜的時代背景與改革、穩定、發展的時代主題呼喚新思想的誕生。
四、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演進中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以及聚合民族團結凝聚力保證,而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就是立足于中國具體實際,全面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囊括在內,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實踐說明:要認真研究中國本土化的思想資源,把“中國古典學術、傳統文化正在從邊緣重返主流,向著更加本土化的方向發展”[4],積極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并加以繼承與發展,使之更好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適應,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法論原則認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大力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是戰略性、全局性、預知性的重大理論問題,遵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基本原則制定出正確的方針、措施指導我們的實踐,也能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彼此共同點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并且拓寬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2]王成,丁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指導向度[J].理論探討,2019,(06):45-50.
[3]賈丹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邏輯與當代價值[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08):45-48.
[4]劉星.應該對若干重大史學傾向進行再平衡、再調整——王學典先生近年新思考簡論[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27-35.
作者簡介:
魯玲玲,女,內蒙古興安盟人,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