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佑
2022年高考語文全國甲卷作文題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有人認為這是引領整本書閱讀的風向標,將這道作文題與“美育”和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等能力聯系起來。更有甚者,認為唯有《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方能“拯救”全國甲卷作文。筆者在此從考生的視角,結合客觀實際,談談如何應對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就這道作文題而言,我們首先得靜下心來讀懂作文材料,厘清寫作話題的起點和材料立意的側重點。
文題材料節選了《紅樓夢》中“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時的一個情節,針對眾人給大觀園中橋上亭子的匾額題名中出現的“直接移用”“借鑒化用”和“根據情境獨創”這三種“題名”方式,賈政“點頭默許”賈寶玉“根據情境獨創”的題名——“沁芳”,并闡明其蘊含精妙之所在。其實,單就給“亭子”等建筑物題名這件事來看,“直接移用”“借鑒化用”和“根據情境獨創”這三種方式各有千秋,只要契合建筑物特色及其所處環境,倘若運用巧妙,三者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并不存在高下之分。就以《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為例,在為“沁芳”亭題名之前,賈寶玉就以“編新不如述舊,刻古終勝雕今”為由,用“曲徑通幽”來命名剛入園時所見之“翠嶂”,其后又用“有鳳來儀”來題名“茆堂”(亦作“茅堂”),贏得了賈政的默許和“眾清客”的交口稱贊。其實,作為高考作文材料,考生不能拘泥于小說原文,而應根據命題者對材料的剪裁,準確揣度命題者的意圖,否則就有可能“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陷入“下筆千言卻離題萬里”的尷尬境地。
簡單來說,要讀懂這則作文材料,考生須明確兩個問題:
1.明確材料話題——如何給大觀園廊橋上的亭子“題名”。結合小說中給亭子題名之后,賈政還命賈寶玉為亭子的廊柱撰寫對聯的相關內容,考生自然能體悟該作文材料的話題指向——文化傳承。聯系材料中所提及的《醉翁亭記》,考生自然能將此事與“文化”“傳統的繼承與創新”等話題聯系起來。除了明確話題,厘清作文的起點,考生還必須讀懂材料的側重點,否則就會造成“重心”不穩。從賈政對三種題名方式的態度來看,雖說賈政直接否定了“直接移用”之“翼然”后,對“借鑒化用”之“瀉玉”不置可否,但從他默許寶玉“根據情境獨創”之“沁芳”,以及材料對“沁芳”二字妙處的解釋(“點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親之事,蘊藉含蓄,思慮周全”)來看,命題者褒揚“根據情境獨創”的情感傾向不言自明。倘若考生根據小說原文內容,對“直接移用”“借鑒化用”和“根據情境獨創”平均用力,不分輕重,則有失偏頗,反而偏離了作文材料的重心。
2.明確指令——只有抓住試題引導語和寫作指令中的關鍵信息,才能找準寫作構思之正確方向。該作文試題第二段所給出的引導語和具體指令總共有三句話。導語第一句先概述作文材料的具體內容:“眾人給匾額題名”時,運用“直接移用”“借鑒化用”和“根據情境獨創”的藝術效果大相徑庭,暗含著命題者褒揚“根據情境獨創”的價值取向。導語第二句“這個現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深入思考”暗示了寫作思路。其中,“這個現象”特指材料第一段所述相關內容,而“更廣泛的領域”特別提醒考生寫作時要由此及彼展開聯想,切忌將思維局限在材料中“給亭子題名”所指向的“文化”及“文化傳承與創新”這一狹窄領域。如果考生僅僅局限于《紅樓夢》中給亭子等建筑物命名或單就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展開論述,則視野不夠廣闊,有可能思維受限,很難寫出符合要求的高質量作文來。作文試題指令是“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文章”,明確要求考生在寫作時一定要“心中有我”,必須聯系考生本人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如果一味地堆砌新聞材料,沒有自身獨特的感受和深刻的認識,忘卻了自身之個性化感受和體驗,就可能流于浮泛,缺乏扣動心扉的感人力量。
簡言之,僅就這道作文試題來看,《紅樓夢》僅僅是一個情境材料,讀過《紅樓夢》整本書固然是好,沒讀過《紅樓夢》也并非不能下筆。只要考生能讀懂作文試題材料所揭示的話題范圍和命題者的情感傾向,就能準確切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