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成 毛彥軍
(1.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商學院,鄭州 450046;2.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鄭州 450011)
近年來,工業污染引發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相應的環境風險不斷加大,特別是頻發的霧霾天氣給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了治理環境污染,還民眾綠水青山,國家相繼出臺了多方面的應對措施,包括對一些工業企業進行限產或停產等。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僅需要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也需要必要的環境規制措施,讓環境規制助推綠色發展,激勵企業進行綠色創新和技術升級。那么,當前在工業發展面臨資源環境約束的情形下,環境規制是否能夠有效推動工業綠色轉型?環境規制促進工業綠色轉型的機制是什么?厘清這些問題,對我國完善和實施環境規制政策、有效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考察環境規制對工業綠色轉型的影響,本文構建如下計量模型:

i
、t
分別表示省(自治區)、年份;被解釋變量upgrade
表示中國工業綠色轉型水平;er
為環境規制強度;X
為控制變量,主要包括物流發展水平logis
、電信發展水平telecom
,對外開放度fdi
,產業結構indus
,工業產業結構gyindus
,生產效率produc
。ε
是隨機擾動項。為驗證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水平的影響,構建如下計量模型:

tech
表示技術創新水平,用單位研發投入技術市場成交額衡量;er
為環境規制。Y
為控制變量向量組,包括科學事業費sciencefee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ergdp
、受教育水平education
。δ
為隨機擾動項。為考察環境規制是否可以通過影響技術創新對中國工業綠色轉型發展產生影響,即檢驗環境規制的技術創新機制,本文擬通過中介效應模型進行分析,構建如下中介效應模型:

X
和Y
含義同前文一致。upgrade
)。本文采用熵值法,構建包含五個維度的指標體系(生產效率提升、環境污染減少、資源集約利用、產業結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對我國工業綠色轉型的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2)環境規制(er
)。本文的環境規制變量主要關注環境污染治理投入,因此用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衡量環境規制強度。(3)控制變量。方程(1)的控制變量X
向量組中:logis
指代物流發展水平,用人均貨物周轉量表示;telecom
表示電信業發展水平,用長途光纜里程數的對數值進行衡量;對外開放度fdi
代表外商直接投資,用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占GDP的比重衡量;產業結構indus
用各地區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表示;gyindus
為工業產業結構,用六大高耗能產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表示;produc
是生產效率,用DEA法,以資本存量和就業人數為投入,以工業增加值為期望產出進行估計得出。方程(2)的控制變量Y
向量組中,科學事業費sciencefee
,用財政支出中的科學事業費用表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ergdp
,用人均GDP衡量;受教育水平education
,用每十萬人口高等學校在校生數表示。本文采用2008—2016年中國內陸30個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所使用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等。
表1中的第1欄是模型(1)不加控制變量的回歸分析結果,第2欄是模型(1)加入控制變量的回歸分析結果。從表1可以看出,在不添加控制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時,環境規制對中國工業綠色轉型有正向影響,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添加控制變量后,該結論依然成立,這意味著環境規制政策的實施能夠促進我國工業綠色轉型。

表1 環境規制對中國工業綠色轉型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
物流發展水平對工業綠色轉型影響是負向的,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因此,物流業發展阻礙了工業結構的綠色轉型。電信發展對工業綠色轉型的影響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負。對外開放度對工業綠色轉型的影響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產業結構對工業綠色轉型的影響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總體系數為0.096 0。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能推動資源重新配置,使資源向更綠色、更高效的產業傾斜,進而促進工業綠色轉型。工業產業結構的系數為0.016 9,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負。目前我國各產業投入產出效率不高,特別是第二產業。同時,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增加值近年來不斷下降,這抑制了工業綠色轉型。生產效率對工業綠色轉型的影響為正,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
本部分采用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也就是說環境規制水平越高,越有助于提升技術創新水平。目前,隨著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國環境政策逐漸完善,環境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這將有效驅動技術創新。

表2 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
環境規制對工業綠色轉型的直接影響以及通過技術創新產生的中介效應可以通過方程(3)~(5)進行檢驗,具體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表3第1列顯示的是環境規制對工業綠色發展的總體效應估計結果。由表3第1列可以看出,環境規制對工業綠色轉型的影響系數為0.0002,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促進工業綠色發展,是我國實現由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重要路徑,是最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的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由于環境規制對工業綠色轉型發展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因此中介效應檢驗可以繼續進行。表3中第2列給出了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影響估計結果。由表3第2列容易看出,回歸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即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產生了顯著正向影響。其他變量回歸系數的含義在前文已有詳細說明,此處不再贅述。表3第3列回歸結果顯示,環境規制和技術創新的回歸系數均顯著,說明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其中,技術創新對工業綠色轉型發展影響系數為0.0332,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存在正向中介效應。綜上分析,環境規制對工業綠色轉型有直接正向影響,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又產生了正向中介效應。其他變量對工業綠色轉型影響的回歸結果與前文基準回歸分析結果一致,在此也不再贅述。

表3 中介效應回歸結果
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進一步完善并實施好環境規制政策,推動我國工業綠色轉型發展已刻不容緩。結合本文的實證分析結論,為進一步實施好環境規制政策,有效推動我國工業綠色轉型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環境規制應重點引導企業進行“源頭控制”,更好地發揮產業結構和生產效率對工業綠色轉型的促進作用。由于信息不對稱、治污成本高等因素,末端治理容易流于形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政府應制定和完善相應的環境規制政策,出臺差異化環境規制政策,逐步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化解生態環境危機。
第二,政府應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在環境規制和工業綠色轉型中的傳導作用,加大對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緩解“遵循成本”效應導致的創新抑制。政府可以向研發實力強的大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政策傾斜,使大企業發揮技術創新領域的“領頭羊”作用。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通過技術創新從被動型環境戰略轉向主動型環境戰略。
第三,技術創新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教育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的資源優勢,促使教育和科技產業相融合,構筑創新型人才高地。在政策和資金方面支持工業型企業引進海內外高端人才,提升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應用轉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