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東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 北京 西城 100033)
自2021年開始,全球范圍內頻繁爆發極端天氣情況,如美國中部6個州遭受龍卷風襲擊,致上百人死亡;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爆發山火,死亡數百人;希臘埃維亞島發生山火,大量動物葬身火海等。我國的鄭州和西部的部分城市接連遭受大暴雨肆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房屋、交通道路被毀,人居環境被嚴重破壞,這對城市經濟發展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和財力去恢復。然而我國大部分城市存在經濟增長與人居環境不能協調發展的現象。
城市人居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關系。一方面,城市人居環境是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載體,沒有良好的人居環境,城市的經濟就不可能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經濟的發展也為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奠定了物質基礎,是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前提和保障,沒有城市經濟的繁榮發展,城市的人居環境建設就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只有保持兩者的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人居環境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居住生活環境、基礎設施環境、社會交往環境、可持續發展環境五個子系統。不同研究學者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定義。
從構成要素來看,人居環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城市人居環境是指以人為中心形成的,由各類物質實體和非物質實體組成的城市生存環境;狹義城市人居環境僅指由各類物質實體組成的城市人居硬環境。從等級層次看,人居環境分為宏觀和微觀。宏觀城市人居環境是指居民生活、工作所依賴的城市生存環境;微觀城市人居環境專指城市居民的住區環境。本文所研究的城市人居環境指的是著眼于城市整體的宏觀層次上的人居環境。
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由國際自然保護同盟發表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隨后,中國編制《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首次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關于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經濟可持續發展即“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協同發展,是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相互協作完成某一目標,達到共同發展的雙贏效果。協同作用是系統有序結構形成的內驅力,任何復雜系統,當在外來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質的聚集態達到某種臨界值時,子系統之間就會產生協同作用。這種協同作用能使系統在臨界點發生質變產生協同效應,使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
協同是現代管理發展的必然要求。協同論告訴我們,系統能否發揮協同效應是由系統內部各子系統或組分的協同作用決定的,協同得好,系統的整體性功能就好。如果一個管理系統內部,人、組織、環境等各子系統內部以及他們之間相互協調配合,共同圍繞目標齊心協力地運作,那么就能產生1+1>2的協同效應。反之,如果一個管理系統內部相互掣肘、離散、沖突或摩擦,就會造成整個管理系統內耗增加,系統內各子系統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致使整個系統陷于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
城市人居環境評價涉及的因素很多,可供選取的評價方法也很多。國內許多學者在城市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評價方法和實證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于立超、袁鈞釩、童星(2016)將城市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分為自然環境系統和社會環境系統兩個一級系統;自然環境系統包括綠地、濕地、氣候、年均溫度、森林覆蓋率、生物多樣性、土壤、水資源等;社會環境系統包括人均住房面積、失業率、文化程度、人口素質、人口增長率、社會保障、污染物處理率、基礎設施投入、出行便利度等16個二級系統,得出城市人居環境質量的主導因子關系為:社會環境因子>自然環境因子,其中社會環境指標中的人均住房面積、可支配收入、文化程度、環境污染對人居環境質量的影響較為明顯。
王佳、馮曉淼、李靜(2019)基于層次分析法搭建石家莊人居環境質量評價的3級指標體系,包括系統層、子系統層(3項)、因子項(15項),子系統層包括居住條件、生態環境質量、公共基礎設施3項,其中居住條件包括市區人口密度、人居住房使用面積、生活污水處理率、城市燃氣普及率等,生態環境質量包括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區域環境噪聲均值等,公共基礎設施包括人均道路面積、人均擁有公共體育設施用地面積等,發現石家莊的公共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質量的增長快于居住條件,表明城市目前仍處于居住需求增長階段,未來的重點是居住質量、居住條件的優化。
陳明亮(2019)從居住條件、公共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文化教育生活、社會穩定度搭建城市人居環境的評價體系,整體來看,重慶的人居環境綜合發展指數是向好的趨勢發展的,但城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仍存在對人居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力度不夠、意識缺乏的現象。
關于經濟增長與城市人居環境的關系研究,大部分學者采取分別對經濟增長和人居環境構建量化指標后作定量研究。
李茜、胡昊、羅海江(2019)從9個指標構建城市人居環境評價體系:(1)自然狀況包括年平均降水量、人均水資源擁有量;(2)經濟發展包括GDP、第三產業占比、實際利用外資額等;(3)就業與社會保障包括福利與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占經濟比重等;(4)市民生活水平包括人均生活用電量、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等;(5)教育水平包括高校在校生數等;(6)環境污染程度包括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煙塵排放量等;(7)市政公共設施水平包括人均綠地面積、人均道路面積等;(8)醫療水平包括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每千人擁有醫生數等;(9)安全指數用每十萬人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表示。以地區生產總值GDP、人均GDP、年實際利用外資額、年旅游外匯收入、限額以上工業總產值、第三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城鄉居民儲蓄年末余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個指標來綜合反映經濟發展指數,發現城市人居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整體上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協調度,說明城市人居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幾乎是同步進行的。
徐盈之、吳海明(2017)首先建立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程度的6種類型,協調發展度區間為0到1,以0.3為跨度分為6個區間,對應類型分別為嚴重失調衰退、一般失調衰退、初級協調發展、中級協調發展、良好協調發展和優質協調發展,發現我國大部分城市人居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調發展度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最后提出可以通過加大政府投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生態保護、調整經濟結構等舉措。
李雪銘、李婉娜(2010)認為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不是矛盾的關系,重視環境保護并不會影響城市的經濟增長,經濟與環境應保持協調發展,這對于城市的長期發展很重要,并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驗證了城市人居環境可以促進城市經濟增長。
1.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優先解決環境污染中的突出問題
針對不合理開發造成資源浪費問題嚴重、資源循環利用率低、資源環境壓力呈現逐年增大趨勢的現象,城市應加大對自然資源保護的規劃力度,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保證資源的合理開發,合理利用城市生態要素,使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不僅要做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且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培養居民的生態意識,打造具有生態特色和資源優勢的城市新面貌;采取科學的方法綜合治理城市環境污染中的突出問題,針對汽車尾氣污染問題應制定尾氣排放標準和排放監督政策,對固體廢棄物污染采用新技術處理,推進城市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垃圾廢物的資源化。
2.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現代公共服務水平
一方面,完善的城市交通體系是一個城市對外經濟交流、資源共享的樞紐,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和設施建設是居民幸福生活指數提高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應積極構建以航空、鐵路、高速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加強本地交通的對外輻射力度;另一方面,市政公用事業是為城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服務的基礎性產業,加大政府對市政公用事業的支持力度,對水、電、燃氣等設施建設加大覆蓋力度,并增加創新類設施,提高市政公共服務的現代化水平。
3.注重城市文化資源開發,加大文化事業的影響力
文化事業的發展是豐富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徑。積極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對城市或其周邊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加大文化事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健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定期舉辦文化活動,提高城市文化水平,打造文化旅游城市。
4.促進城市住房環境改善,提倡綠色生活方式
市民居住條件是衡量城市宜居的重要標準。首先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大對城鎮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保障力度,加大危房改造進度;其次加強小區內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保證小區的綠化覆蓋率,打造涵蓋醫療、助老、家政、健身等功能的社區生活圈,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最后推廣綠色建筑,積極向居民宣傳綠色生活理念和綠色意識,養成居民的良好生活習慣。
1.大力集中發展特色產業,形成產業規模的聚集效應
產業集群是發揮產業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對于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要做好總體發展規劃,集中力量抓落實,聚焦重點求突破。組織實施一批成熟度高、具有先導性的重大項目發揮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加強上下游的產業配套和人才配給,積極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和知名品牌形成。
2.加強招商引資力度,發展外向型經濟
提高本地經濟要素和外部經濟要素相互滲透、融合的能力,在經濟開發區進一步擴大開放,調整出口產品結構,爭創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出口品牌,提高文化產品、服務貿易、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擴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與大型優勢企業和全球大企業的戰略合作,積極探索引進外資的新途徑和新機制,借助外力加快本土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發展的競爭力。
3.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城市經濟轉型發展
在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時,堅持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的目標取向,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實現生態文明和產業文明協調發展、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如以節能減排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重點支持重大節能工程項目,號召工業企業在建設中積極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污染治理等先進技術,鼓勵企業規劃和培育節能環保、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大力推動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