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艷,劉 海
(邳州市中醫院檢驗科, 江蘇 邳州 221300)
原發性肝癌(PLC)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所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此病的致死率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近年來,此病的發病率呈持續上升的趨勢[1]。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11 萬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數的45%[2]。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是延長肝癌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手術方法主要包括肝切除術和肝移植術。但有研究表明,肝癌患者的術后復發率較高(可達61.5%),術后1 ~2 年是復發高峰期[3],復發轉移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為7 ~16 個月[4]。盡早診斷原發性肝癌復發并及時進行相應的治療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在邳州市中醫院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80 例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血清PIVKA- Ⅱ和AFP聯合檢測在監測原發性肝癌復發中的應用價值。
隨機選取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期間在邳州市中醫院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原發性肝癌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確診肝癌后進行治療,其病情的診斷符合衛生部頒布的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22 年版)中的相關要求,術后接受定時、長期隨訪,每隔2 個月復查一次血清PIVKA- Ⅱ、AFP、B 超和CT。根據術后病情復發情況將其分為未復發組(40 例)和復發組(40 例)。未復發組40 例患者中男、女患者的例數分別為38 例、2 例;其中年齡最大的75 歲,最小的38 歲,平均年齡為(50.6±9.2)歲。復發組40 例患者中男、女患者的例數分別為39 例、1 例;其中年齡最大的74 歲,最小的39 歲,平均年齡為(51.6±9.3)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得到了邳州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和認可,研究對象及其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臨床資料完整;2)能夠積極配合本研究;3)復發組所有納入者均符合肝癌術后復發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的語言功能及認知功能障礙;2)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3)處于妊娠期;4)存在生殖腺胚胎源性腫瘤、慢性活動性肝病或其他消化系統腫瘤;5)近期內服用過華法林、維生素K 等藥物。
采用美國雅培i2000 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其配套的PIVKA- Ⅱ和AFP 檢測試劑盒、標準品、質控品進行血清PIVKA- Ⅱ和AFP 的檢測。
1.4.1 標本采集 采集研究對象的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置于BD 黃色含分離膠促凝管中,在1 h內以4000 r/min 的轉速離心5 min,分離出血清。1.4.2 實驗方法 采用美國雅培i2000 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其配套檢測試劑盒檢測血清標本中PIVKA- Ⅱ和AFP 的濃度水平,檢測操作嚴格按照儀器和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同時進行質控品的檢測)。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中位數(范圍)描述PIVKA- Ⅱ和AFP 水平,采用兩獨立樣本非參數秩和檢驗比較組間PIVKA- Ⅱ和AFP 水平,應用MedCalc 軟件繪制血清PIVKA- Ⅱ和AFP 檢測的ROC 曲線,曲線下面積比較用Z 檢驗。用血清PIVKA- Ⅱ和AFP檢測診斷原發性肝癌術后復發的敏感度和特異度采用χ2 檢驗比較,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構成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性別和年齡構成的比較[%( 例)]
未復發組患者血清PIVKA- Ⅱ和AFP 的水 平 分 別 為18.32(1.43-40.56)mAU/mL、4.65(1.78-30.41)ng/mL, 復 發 組 患 者 血清PIVKA- Ⅱ和AFP 的水平分別為413.56(56.74-1432.83)mAU/mL、21.65(2.78-519.41)ng/mL。復發組患者血清PIVKA- Ⅱ和AFP 的水平均高于未復發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PIVKA- Ⅱ和AFP 水平的比較〔中位數(范圍)〕
用血清PIVKA- Ⅱ檢測診斷原發性肝癌術后復發早期的ROC 曲線下面積、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803、86.53% 和84.12%,用血清AFP 檢測診斷原發性肝癌術后復發早期的ROC 曲線下面積、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746、73.41% 和78.58%,用血清PIVKA- Ⅱ和AFP 聯合檢測診斷原發性肝癌術后復發早期的ROC 曲線下面積、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895、91.13% 和89.67%。與采用血清PIVKA- Ⅱ檢測、血清AFP 檢測相比,用血清PIVKA- Ⅱ和AFP 聯合檢測診斷原發性肝癌術后復發早期的ROC 曲線下面積、敏感度和特異度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用各種檢測方法診斷原發性肝癌術后復發早期效果的比較
血清AFP 檢測和肝臟超聲檢查是診斷原發性肝癌復發的重要手段。有學者指出,在監測肝癌術后早期復發時,無論患者術前AFP 是否為陽性,術后隨訪時都必須復查AFP[5]。AFP 作為診斷肝癌常用的血清學檢測指標,在肝癌早期和術后復發早期通常會出現升高的情況[6-8]。有研究指出,血清AFP ≥400 μg/L(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源性腫瘤、慢性活動性肝病及其他消化系統腫瘤的影響)提示存在肝癌,且其水平與腫瘤的大小、臨床分期及轉移情況等有關。此指標目前已成為臨床診療指南中推薦的肝癌復發監測血清標志物[9-10]。PIVKA- Ⅱ是一種維生素K 缺乏或拮抗劑- Ⅱ誘導的蛋白質。有研究指出,PIVKA- Ⅱ的產生與肝細胞病變密切相關[7]。相關的研究顯示,原發性肝癌患者會出現血清PIVKA- Ⅱ水平異常升高的情況,血清PIVKA- Ⅱ檢測在原發性肝癌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8]。在原發性肝癌患者接受手術后,其血清PIVKA- Ⅱ的水平會逐漸下降。有學者推測,血清PIVKA- Ⅱ檢測在原發性肝癌術后復發的早期監測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11-13]。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復發組患者血清PIVKA- Ⅱ和AFP 的水平均高于未復發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采用血清PIVKA- Ⅱ檢測、血清AFP 檢測相比,用血清PIVKA- Ⅱ和AFP 聯合檢測診斷原發性肝癌術后復發早期的ROC 曲線下面積、敏感度和特異度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用血清PIVKA- Ⅱ和AFP 聯合檢測診斷原發性肝癌術后復發早期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