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城陽區文化館/紀瑞青
傳統的中國繪畫藝術,最看重的非意境莫屬。形式當然也很重要,但唯有意境才是中國畫的靈魂和生命。所謂意境,是畫家在創作過程中,用色彩、筆墨、章法等外在語言形式,通過對自然景物或社會形象等的描繪,結合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所產生的所思所想,經過畫家高度的藝術提煉和加工,所能夠達到的一種圖景和感情相互融合的藝術境界。作者通過所抒發的情感、意志和觀念,以感知信息的方式傳達給欣賞者,以觸動其思想、感染其情緒、激發其情感、共鳴其感受。可以說,意境是判定中國畫作品創作所達到的高度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根本性的標準。
意境是中國繪畫歷經千年獨有的一種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審美感受和意識的藝術體系,從萬物的自然生命之美到藝術生命的藝術之美,對人類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品格都能夠起到一種激發和滋養的作用。唐朝詩人王昌齡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的中華美學思想,此后,歷代藝術和美學論著多有提及,直到近現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意境進行了專門、系統地論述,為“意境”建立了一個標準。“意”是指所描繪的物象引人遐想超出畫面以外的一種心理活動。所謂“意境”,就是畫面描繪一種超越有限的自然物象、具體事件和指定場景,對人生、歷史甚至宇宙賦予無限的遐思,從而產生的一種富有哲理性的體驗和感悟。簡單地說,就是指人的感受與作品中描繪的自然物象所共同形成的藝術境界,也就是一幅中國畫中所包含的創作者的思想感情、認知、態度等。所謂“意”,是以情入理;所謂“境”,是賦形達神。而這種情理交融、形神和諧的“意境”,正是作者與作品相互融合、滲透,最終達到人與作品合一的至高境界的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中國畫這一藝術形式,自然而然地被賦予了極為鮮明的中華民族的藝術特色,在經過上千年的積累和沉淀后,形成了不同于任何藝術品種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審美情致。與之相對應,同時產生了一套完整的、歷代傳承不衰的、始終在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偉大的理論體系。在中國畫這一境域內,一幅成功的作品,不是對自然景物主觀意義的模仿,而是作者借用自然物象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境界。藝術是源于現實而高于現實的,藝術作品的“源”,就是它所反映出來的生活;藝術作品的“高”,就是對現實進行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這種“高”,比現實生活更加典型化、純粹化、理想化,從而使創作成果達到了一種美美與共、真善交融、虛實相生的更為理想的藝術境界。
隨著歷史的演進和美學思想的不斷發展,對意境的追求也成為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主流,并因而成為中國畫乃至一切藝術門類的重要審美標準,在各個藝術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從而將“意境”這一美學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由此觀之,所謂“意境”,就有了超越性、無限性、哲理性和不可言說性的特點。具體來說,就是在凡俗的、有限的、科學的、場景的具體畛域內,打破時間和空間關系,游走于現實與歷史之間,在有限的物理時空內追求一種生命價值的無限,從而獲得一種新鮮的思悟式的美的享受。這樣的“意境”是現實人生與精神理念、人類世界與宇宙空間的藝術交換。從欣賞者的角度講,則是通過對作品意境內涵的感悟而與畫家產生共鳴、接受美的熏陶的過程。在創作與接受的交匯中,通過作品的意境展示,傳達出流傳千古的藝術作品的真諦。
1.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審美意識的體現,在繪畫歷史的長期發展中,逐漸形成以詩歌化的方式表達中國畫的意境之美。所謂詩歌化的特征,簡而言之就是“畫中有詩”。而“畫中有詩”具體地說即是詩意在畫中的體現。概括而言,就是通過畫面藝術而體現出文學語言的意味。這是因為在創作的過程中,植入了畫家和詩人豐富的想象和與畫面相適宜的感情。在中國古代,畫家和詩人使中國繪畫與詩歌結合起來,使本已達到相當藝術高度的中國畫作品更進一步升華到了詩情與畫意交融的極高境界,開拓出了畫外之境,這是外國詩歌及繪畫所無法具備的。
2.中國畫的意境美在于所描繪的畫面帶有一種超越自然的精神格調和生動韻律。因此,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造就了富有獨特審美和哲學氣息的中國畫。這種美學境界自唐以后成為我國傳統繪畫的美學準則之一,它強調天地山川的氣勢和人與景物的風度韻致,而以生命力和感染力為兩翼,在創作中貫徹著自然的氣質和自我的生命。一幅“氣韻生動”的中國繪畫作品,是中國藝術精神與審美特質的體現。畫家通過筆墨的濃淡、虛實和線條的粗細、疏密來表現氣韻的形態,以畫家的思想感情和意趣表達而實現整體畫面的和諧之美。
3.“似與不似之間”是中國畫意境之美的重要表現,即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追求“不似之似”的藝術效果。也就是說,畫家筆下對自然物象的描繪,并不是追求對客觀形象的真實描摹,而是畫家對所要表現的物象造型進行一番意象化的取舍加工處理,對繁雜的細節進行概括,對零散的構圖進行整體布局調節,融合畫家的學識、修養和智慧,從而寄托畫家內心的思想情感,并結合各種藝術手段和畫家高超的表現技法,體現出自然物象超于現實生活的藝術效果。簡單地說,也就是“寫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傳神”。“似與不似”,通過繪畫作品的“似”,來描繪真實生活中的“真”,從而實現藝術作品源自生活而超越生活,升華到“以形傳神”的藝術境界,使欣賞者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畫家想要表達的思想,實現與作品的共鳴。
1.意境美是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體現,是作品的靈魂所在。每一幅中國畫作品的意境美都要通過合理的展示才能夠表達出來,從而達到高于現實的藝術境界。中國畫的意境美,簡而言之,是來自于自然界純粹、天然而又樸素未經任何加工和雕琢的自然之美。所以,中國畫的意境美來源于現實純真的自然之美。因此,在古往今來的中國畫藝術作品中,欣賞者不難發現畫家所描繪的自然景觀、建筑場景以及描繪人物的服裝、配飾和道具等,都來源于畫家的生活和現實。畫家通過藝術作品,對現實生活中的遇見和感受進行提煉和重新安排,使欣賞者通過畫家的藝術作品,感受到其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所處的社會現狀時代背景,從而能夠體會到畫家感受和意志的獨特之處。
2.中國畫意境美的產生,是畫家通過描述出來的景物,化“實境”為“虛境”,“虛境”升華了“實境”的精神內涵,從而“虛實相生”成為中國畫意境美獨特的結構方式。在傳統中國繪畫的技法中,“實”是繪畫中所描繪的具體物象和景觀,是刻畫豐富細致的部分,而“虛”是指畫面中稀疏和留白部分,給欣賞者留有無限想象空間。“虛實相生”是中國哲學和傳統美學表現在中國繪畫藝術中的一大特色。畫家運用筆墨把真境實景和虛境虛景,通過博學的知識和精湛的技藝緊密結合起來,使欣賞者如同身臨其境地與畫家產生共鳴,將畫面的意境美表達得淋漓盡致。
3.中國畫的意境美是通過描繪物象來反映現實生活或者借物抒發畫家的情感和意志,畫家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既不是完全直觀地描摹事物的外觀形象,也不能完全超出生活的現實,二者的關系是統一的。這種對形象的描繪是創造中國畫意境中以“境”為開始的,“境”是為了寫真景物,而“意”則是在“境”的基礎上融入畫家的思想感情所創造出來的新的藝術形象,才能夠實現以事物可視的具體外在的表象,來反映畫家所要表達的事物內在本質的抽象的內涵氣質,以實現“以形傳神”“以物言志”。
中國繪畫是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特色精粹的藝術品種,畫家要實現中國畫的意境之美,就必須要提高自身藝術素養,并且掌握嫻熟的造型手段和高超的筆墨表現技法,而且具備豐富的情感和對現實社會敏銳的洞察力,方能展現出畫家不拘泥于筆墨,追求精神層面的心靈和自然相統一的意境美,才能夠實現創作與意境情景交融、完美轉換的藝術境界,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獲得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