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馮潔
建設共同富裕美好社會,需要注入文化這個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動力,使文化成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識度的標識
《浙江經濟》:您曾表示,實現共同富裕不僅需要形成推動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框架、更富活力創新力競爭力的高質量發展模式、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等,而且也需要形成相應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為什么這么說?
陳立旭:實現共同富裕,做大蛋糕、做好蛋糕、分好蛋糕,既涉及物質層面、制度層面,也涉及精神層面、文化層面,不僅意味著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而且也意味著思想觀念的轉變、價值觀的更新和輿論氛圍的變化。

在現實世界中,文化的重要性難以低估。斯特斯·林賽說,“一個國家能否繁榮,文化是一個重大的決定因素,因為文化影響到個人對風險、報償和機會的看法”“在人類進步的過程中,文化價值觀確實是重要的,因為它們影響到人們對進步的想法”。1馬克斯·韋伯也指出,“不是思想,而是利益(物質的和思想的)直接支配人的行為。但是,觀念創造出的‘世界圖像’,時常像扳道夫一樣決定著由利益驅動的行為的發展方向。”2轉引自蘇國勛:《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4頁。人們的日常生活,時刻都發生、發展在特定的社會情景和文化氛圍之中,每個人的行動事事處處都受到特定社會文化的內在指引和制約。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文化是社會生活的內在構成性因素,是人們任何社會行動不可或缺的條件,當然也是建設共同富裕美好社會的內在構成性因素、不可或缺的因素。推進共同富裕,需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現代化。
推進共同富裕,需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現代化。
在1894年1月25日致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相互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并非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其余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這是在歸根結底總是得到實現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相互作用。”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頁。他認為,1648-1830年時期德國經濟的可憐狀況從根本上造成了資產階級的軟弱——先是表現為虔敬主義,后來又表現出多愁善感和對諸侯貴族的奴顏婢膝,而這些因素反過來又阻礙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從表面上看,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似乎完全是獨立的,與經濟事實毫無關系的,但如果進一步深入分析,仍然可以發現它們常常通過許多中間環節對經濟生活發生影響和作用。4參見俞吾金:《意識形態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頁。“至于那些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意識形態的領域,即宗教、哲學等等……從事這些事情的人們又屬于分工的特殊部門,并且認為自己是致力于一個獨立的領域。只要他們形成社會分工之內的獨立集團,他們的產物,包括它們的錯誤在內,就要反過來影響全部社會發展,甚至影響經濟發展。”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3頁。恩格斯的這些觀點,為解答實現共同富裕為什么需要相應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這一問題,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和方法論的引導。
我國要實現的共同富裕不是絕對平均、同步富裕,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平均主義大鍋飯”,更不是封建社會條件下的“殺富濟貧”,也不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所謂“高福利”,而是在生產力高度發展基礎上逐步實現全體社會成員普遍富裕,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無論是“殺富濟貧”“高福利”還是“平均主義大鍋飯”,都既植根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制度條件,也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既是一種物質形態、制度形態,也是一種文化氛圍、輿論氛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重大創新,既包括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創新、制度創新,也包括文化創新、思想觀念更新、價值觀變革、精神動力轉換,文化氛圍和輿論氛圍變化。這就意味著建設共同富裕美好社會必須在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基礎上,形成一種既不同于“殺富濟貧”“平均主義大鍋飯”也不同于“高福利”思想觀念、價值觀以及文化氛圍、輿論氛圍的新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所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需要人們的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都經歷一個大的轉變,特別是要從傳統的“平均主義大鍋飯”“殺富濟貧”“高福利”等舊觀念中擺脫出來,形成一種“共同富裕”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文化。
物質共同富裕和精神共同富有是共同富裕不可分割的兩個組成部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既是一個物質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精神不斷豐實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浙江經濟》:為什么說共同富裕不但是富裕而且還是普遍富、共同富,不但是人民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而且也是人民精神生活都富有?
陳立旭:物質需求和文化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兩種需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括對美好物質生活的向往,也包括對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物質共同富裕和精神共同富有是共同富裕不可分割的兩個組成部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既是一個物質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精神不斷豐實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實現人民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時實現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有,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特別是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中國憲法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平正義既要體現在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也必須體現在文化領域,不僅要體現在物質生活領域,也必須體現于精神生活領域、文化生活領域。這就表明,在社會主義國家,不應存在地域、城鄉、種族、身份等的歧視,即所謂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身份不分高低貴賤,均有權享受到同樣的、質量穩定、程序公平的對待。這種公平對待,既應當體現在物質方面,也必須體現在精神、文化方面。
因此,推進共同富裕,意味著物質高質量發展和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必須公正平等地惠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內涵的“普遍富”“共同富”,不僅蘊含著物質上的“普遍富”“共同富”,而且也蘊含著精神上、文化上的“普遍富”“共同富”,也就是說,全體人民都應享有平等的文化權利和文化改革發展成果,特別是享受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各種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平等參與文化活動、從事文化創造的機會。實現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有,是社會主義價值追求特別是公平正義價值追求具體而生動的體現。
《浙江經濟》:人民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有的共同富裕,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對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陳立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實現人民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時實現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有,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共同富裕美好社會,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社會,不僅擁有繁榮的經濟,而且擁有繁榮的文化,不僅擁有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條件,而且也擁有高品質的文化生活條件。物質富裕是精神富有的基礎,能夠為精神富有創造物質條件;同時,人民精神富有又能對物質富裕產生反作用。經濟與文化共同繁榮,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富有,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和顯著標志,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正是在上述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版,第7頁。“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7習近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因此,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協調推進物質共同富裕和精神共同富有,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也是在這一意義上,2021年浙江省委文化工作會議強調,展現共同富裕美好社會的圖景,需要讓文化成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識度的標識。
廣西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一半連山一半靠海,獨特的地理位置突顯出其鮮明的區域特征,反映當地居民生活面貌與民族風情特點成為畫家的新風尚,于是在這一地區形成了以表現當地秀美山水為對象,以傳統中國畫為主體,以廣西當代畫家為主要力量的畫家群體,他們被統稱為漓江畫派,同歷史上著名的浙派、新安畫派、金陵畫派一樣,成為地域美術流派的典型代表。漓江畫派有著現代南方新田園詩畫風的審美,強調寫生化與生活化,以山水畫為主導,亦在人物畫上有突出貢獻,代表人物有鄭軍里、魏恕、鄧軍等,這些畫家奠定了漓江畫派人物畫的藝術風格與思想傾向,并逐步形成了以南方水墨為基調,清雅脫俗而充滿韻致的人物畫創作格調。
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不僅是推動浙江又好又快發展的文化軟實力支撐,也是推動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強大精神動力。
《浙江經濟》:推動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需要注入文化這個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動力,需要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有,使文化成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識度的標識。在這些方面,浙江省已經形成了哪些基礎和優勢?
陳立旭: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是在一個并不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條件下起步的。在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浙江現象引起了省內外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不僅成為全國理論界研究的重大課題,更成為省委思考的重要話題。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從打造推動浙江又好又快發展的“文化軟實力支撐”高度出發,深入地思考和探討了浙江現象背后底蘊深厚、富于創造力的文化基因,在謀劃和部署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同時,提出要與時俱進地弘揚“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浙江精神。實施“八八戰略”以來,歷任浙江省委秉持浙江精神不動搖,把與時俱進地培育和弘揚浙江精神貫穿于從加快文化大省、文化強省到深入推進文化浙江工程的全過程,進一步錘煉了浙江人民厚德崇文、創業創新的精神特質,砥礪了浙江人民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精神品格,激發了浙江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偉大創造。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不僅是推動浙江又好又快發展的文化軟實力支撐,也是推動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納入“八八戰略”大布局中予以謀劃和部署,體現了他立足浙江、站在黨和國家全局的高度,對發展先進文化先行探索與實踐的高度自覺。歷屆省委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以文鑄魂、以文育德、以文圖強、以文傳道、以文興業、以文惠民、以文塑韻,一任接著一任干,從加快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到深入推進新時代文化浙江工程、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在不同歷史條件下,不斷推動文化建設躍上新臺階。因此,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有,不僅是浙江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八八戰略”以來歷屆省委接續推進文化大省、文化強省、文化浙江等文化發展戰略,浙江文化建設積厚成勢、蓄力躍升的內在要求、必然趨勢和結果。浙江文化的繁榮興盛,為新時代浙江攀登文化高峰、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浙江經濟》: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過程中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有,浙江應從何處著力?
陳立旭:2021年的省委文化工作會議提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需要注入文化這個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動力,需要讓文化成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識度的標識,需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現代化。這就要求深入推進新時代文化浙江工程,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突出文化建設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中的地位和作用。
事實上,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就是要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這本身就是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題中應有之義。新時代文化高地,就是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新目標新定位下浙江文化進一步積厚成勢、蓄力躍升而呈現的思想理論、精神力量、文明和諧、文藝精品、文化創新等方面的全新氣象。新時代文化高地,就是展現“紅色根脈”守護傳承、思想力量充分彰顯新氣象的思想理論高地;就是展現人文精神標識鮮明、人民精神昂揚奮進新氣象的精神力量高地;就是展現崇尚美美與共、自信開放包容新氣象的文明和諧高地;就是展現流派高峰涌現、創造活力充沛新氣象的文藝精品高地;就是展現文化引領驅動、形神融合兼備新氣象的文化創新高地。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就是要讓文化成為共同富裕示范區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識度的標識。新時代文化高地,就是浙江區域全體人民精神富有生動而具體的呈現。
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就是要讓文化成為共同富裕示范區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識度的標識。新時代文化高地,就是浙江區域全體人民精神富有生動而具體的呈現。
《浙江經濟》:如何突出文化高質量發展在實現人民精神富有中的地位和作用,找準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牽一發動全身的重要抓手,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陳立旭:結合省委文化工作會議的決策部署,推動浙江文化高質量發展,實現精神富有,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新突破:
第一,在打造思想理論高地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要在深入挖掘傳承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留下的思想理論財富上下功夫,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溯源工程和黨的創新理論走心工程,不斷把浙江作為新思想萌發地的寶貴財富轉化為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動力源泉,使黨的創新理論真正成為浙江實現物質富裕和精神富有的指南針。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具體實踐,生動展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光芒、思想魅力和實踐偉力。
第二,在打造精神力量高地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職責使命,守好“紅色根脈”、增強精神力量。大力弘揚紅船精神、浙江精神,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具體實踐中,把紅船精神、浙江精神轉化為“永無止境”的精神狀態、“要謀新篇”的精神追求、“方顯擔當”的精神力量,使之成為浙江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內在構成性因素、強大的精神支撐、鑄魂塑形賦能的強大力量。
第三,在打造文明和諧高地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各個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不斷提升全民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第四,在打造文藝精品高地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創新文化精品力作創作生產的體制機制,完善全周期文藝精品服務機制,建立多層次文化藝術發展基金,積極打造文化精品創作的重要平臺,完善文化精品創作的全流程保障。堅決擯棄不良社會習氣、腐朽思想、傳統糟粕等對文化領域的影響,為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使浙產文化精品力作成為浙江展示文化高地、共同富裕美好圖景的鮮明標識。
第五,在打造文化創新高地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不斷推動浙江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放大特色和優勢,傳承好浙江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擦亮浙江歷史文化金名片。要把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實現人民精神富有的重要途徑,不斷地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快建設一批重大文化地標,創新和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內容和方式。要把加快建設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作為實現人民精神富有的重要抓手,積極打造文化領軍企業,加快建設文化產業功能平臺,創新文化產業業態,以文化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要做深媒體融合發展,拓展對外傳播渠道,講好浙江故事。
要把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實現人民精神富有的重要途徑,不斷地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快建設一批重大文化地標,創新和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內容和方式。
《浙江經濟》:深入推進新時代文化浙江工程,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也可以說就是要著力做大、做好文化領域的“蛋糕”。在文化領域是否也有如物質領域那樣的分好“蛋糕”問題?
陳立旭: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低收入群體(而非高收入群體)的文化生活狀況,既是衡量全社會文化權益保障程度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全社會文化福利整體水平、全體人民精神富有程度的重要尺度。正如在物質領域、經濟領域一樣,在文化領域浙江仍然存在文化發展的城鄉、區域、群體不平衡等問題,文化投入、文化設施和文化服務供給方面,仍然存在著差別。在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過程中實現精神富有,必須破解文化發展的這些不平衡問題。這就表明,雖然文化改革發展成果必須惠及全民,但重點關注對象不應是高收入社會群體,而應當是城鄉、區域弱勢或困難社會群體,必須重點關注弱勢或困難群體文化權益的保障和文化需求的滿足。這就意味著在深入推進新時代文化浙江工程、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過程中重心必須下移,必須擴大公共財政覆蓋面,把更多財政資金投向文化發展的薄弱領域,不斷加大對重點支出項目的保障力度,向農村傾斜,向經濟發展落后地區傾斜,向困難地區、困難基層、困難群眾傾斜,不斷改善人民群眾尤其是弱勢或困難群體的文化生活條件,最終滿足全體人民的文化需求,讓廣大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實現全體人民精神上的共同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