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深州,車喜慶* ,馬曉慧,邢亞楠,劉 郁
(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遼寧 盤錦 124010)
水稻苗期有害生物防控是保證水稻生產安全的重要環節,隨著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與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防控水稻苗期病害和苗床雜草顯得尤為重要。北方地區水稻苗期病害主要有惡苗病、立枯病(青枯病)以及干尖線蟲病[1],苗床雜草主要以稗草為主,也有馬塘、三葉草等其它種類。本文擬針對北方水稻苗期病害與苗床雜草,選取幾種農藥進行藥效試驗,以期為生產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供試水稻品種為“鹽豐47”,防治對象為水稻惡苗病、立枯病(青枯病)及苗床雜草。供試藥劑為咪鮮胺、氰烯菌酯、惡霉靈、甲霜惡霉靈、丁草胺、丁·撲合劑、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試驗在玻璃溫室進行,育苗采用工廠化毯狀盤育秧技術,水稻苗期統一進行栽培管理。
試驗藥劑共有8 種,分別防治惡苗病、立枯病和苗床雜草,所有藥劑分三個階段施用(表1),第一階段為藥劑浸種,選擇咪鮮胺和氰烯菌酯2 種藥劑,浸泡稻種各500g,按藥劑推薦劑量,進行催芽后播種;第二階段為苗前封閉期,用清水浸泡稻種各500g,播種覆土后,施用惡霉靈、甲霜惡霉靈、丁草胺和丁·撲合劑4 種藥劑,噴霧處理;第三階段為苗后處理,清水浸種各500g,待稻苗出土后至一葉一心期,施用五氟磺草胺和氰氟草酯,進行噴霧。各藥劑均以清水為對照,共9 個處理,每處理育苗3 盤,共計27 盤。

表1 供試藥劑處理
發芽率測定:播種前每處理調查種子100 粒,測定發芽種子數量[2]。水稻苗期病害測定:分別在苗后兩葉一心期調查惡苗病和立枯病(青枯病)的發病情況[3]。苗床雜草測定:分別在苗后兩葉一心期后,調查苗床稗草、馬塘等雜草發生情況。試驗結果采用Excel2007 軟件進行統計。
由表2 可知,咪鮮胺和氰烯菌酯浸種對鹽豐47 種子發芽率幾乎沒有影響,同時,試驗表明,這兩種藥劑在防治水稻苗期惡苗病上防效較好,分別為99.6%和96.8%(表3),結果無顯著差異。惡霉靈和甲霜惡霉靈對水稻的立枯病(青枯病)的防效也好,防治效果分別為96.5%和96.8%,無顯著性差異(表3)。

表2 不同處理種子發芽率比較

表3 不同處理水稻苗期病害防效
苗床雜草主要有稗草、馬塘、牛筋草、馬齒莧等多種,試驗表明,丁草胺、丁·撲合劑、五氟磺草胺和氰氟草酯對稗草的防除效果均達到了95%以上,尤其是丁草胺防效最高,為99.1%(表4)。所有藥劑對除稗草外的其它雜草防治效果,氰氟草酯稍差為87.1%,其余藥劑防效均達到95%以上,可見,氰氟草酯更適用于水稻苗期稗草的防治,綜合防治效果稍差。

表4 藥劑對苗床雜草的防效
通過藥劑試驗,所供試藥劑用于防治水稻苗期病害及雜草,防效均較好,其中,氰氟草酯更適合防治稗草,防治其他雜草效果稍差,而丁草胺在用藥時,要注意劑量得當,對秧苗素質有一定的要求,否則容易產生藥害。各藥劑均可以作為水稻苗期藥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