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華文
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它不是天賦的,也不是僅靠政治口號或者法律文件就能保障的,需要的是以堅實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為支撐,以真心實意的政治意愿和真抓實干的奮斗精神為依托,爭取惠及人民的發展成就,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個體、群體和全體社會成員的權利和夢想。而這些,正是深植于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和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基本經驗和內在邏輯。
近代以來,中國一度備受西方列強欺凌,積貧積弱,老百姓毫無人權可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揭開歷史新的一頁。習近平總書記說:“黨的百年奮斗史,貫穿著黨團結帶領人民為爭取人權、尊重人權、保障人權、發展人權而進行的不懈努力。“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則是當代中國人權觀的經典表述,也是中國人權實踐的生動寫照。
首先,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中國發展進程中的基本追求,由此形成的當代人權觀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黨的領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而新中國的發展和振興也是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實現歷史性突破,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任務繁重,但通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改革開放,中國實現從解決溫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發展,開啟全面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也是中國人權的發展史。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內涵豐富、充滿活力、與時2俱進。
其次,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最大特征是人民性,以人民為中心是當代中國人權觀的核心理念。人權不是少數人或者特權者的權利 ,而是所有人的普惠性權利。老百姓要過上好日子,黨和政府就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脫貧是這些年來黨和政府工作日程上的重中之重。中國歷史性地消除絕對貧困,中國城鄉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面貌一新,婦女、兒童、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在內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痛恨腐敗,黨中央厲行反腐,在制度、機制和“打虎拍蠅”等實踐方面都取得可圈可點的成就;人民關注空氣質量,愈加重視環保,黨和政府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率先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中國本權主體是人民,主要內容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和民生改善,是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健康至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的體現。黨和政府特別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體現了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的有機統一。
第三,中國人權道路反復證明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基于本國國情發展人權事業。人權是各國人民的共同理想,但每一國家的發展需求、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并不一樣,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狀況存在較大差異。沒有捷徑可走,沒有照抄照搬的可能。如果簡單模仿,因主客觀原因屈從別國瓦力、把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中或者被別國干涉內政、接受外國強加的價值觀或者政治經濟發展模式,很可能會帶來災難性后果。
中國共產黨最了解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也深刻意識到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國家發展的根本目的。在黨的領導下,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推進,民主、自由和人權獲得更加有效的保障。中國發展著力于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保持經濟向穩向好增長的同時越來越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中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
第四,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當代中國人權觀體現了人權發展模式和經驗。生存是所有人權的基礎,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鑰匙。在1991年11月1日中國政府發布的首部人權白皮書中,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首要地位即被確立,成為中國人權話語中的基本概念。它反映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人口大國發展人權面臨的根本挑戰和任務,揭示了實現人權發展的社會客觀規律。
西方國家簡單地就人權說人權,只講人權有無、好壞、貼標簽,不能立足實際、尊重特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需求、智慧和貢獻,不僅存在局限性,更不利于相關國家和地區人權狀況的改善和發展。在中國,生存權和發展權是動態發展的臧念,體現了“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中國以生存權、發展權為首要的基本人權,科學規劃,務實推進,逐漸在更新、更高、更廣泛的層次上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放眼世界,特別是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挑戰多、任務重,中國實現了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評價的、從低人類發展水平向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地位的轉變,提供了發展中國家有效實現發展、促進人權的范例。
第五,依法保障人權,是當代中國人權觀的核心要義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現代社會強調法治,它是人類社會治理的基本經驗。.法治興則國興。中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和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并且不斷完善。從“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黨章和憲法,到民法典的制定,再到司法體制改革不斷取得突破,“陽光司法”二互聯網司法、公益訴訟、平安中國建設、打黑除惡等等,中國努力實現法治的全面發展。良法善治,不斷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為發展保駕護航,為人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引領方向。德治與法治的有機結合,社會和諧的傳統追求和調解等解決民間糾紛的傳統做法,也在法治中國建設申發揮積極作用。
第六,積極參與和促進全球人權治理,是當代中國人權觀和人權實踐的新亮點。人權保護的'國際化是歷史的進步,但聯合國成立后,人權政治化的影子一直存在。借人權搞政治施壓,對別國人權狀況進行歪曲甚至攻擊,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搞“人權外交”的一貫做法。伴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氣候變化、跨國傳染性疾病等國際危機不0現,過時的冷戰思維、將本國利益凌駕于他國甚至國際社會的利益之上并且動輒對別國指手畫腳的霸權主義作法已經不合時宜。
國際民主化、國際社會相互依賴甚至依存關系的增強是客觀趨勢。中國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中國人民愿同世界人民一道,秉持和平、發展、公平、正交、民主、自備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這是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正確引領。當代中國人權觀兼顧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在國際上主張基于平等和互相尊重開展對話和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推動世界人權事業健康發展。中國堅定不移地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在多邊主義框架下重視南南合作,積極參與和促進全球人權治理,正在改變長期以來西方國家主導人權議程。把控人權話語、借人權興風作浪的國際態勢。
關于堅持和弘揚當代中國人權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多種場合廣泛開展人權宣傳和知識普及,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良好氛圍。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當代中國人權觀。要加強對公職人員特別是基層公務人員的人權知識培訓。要在全體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中開展人權知識教育,把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當代中國人權觀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堅持和弘揚當代中國人權觀還離不開人權研究,“要依托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提煉原創性概念,發展我國人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成就源于中國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體現了當代中國人權觀的正確性、影響力和積極意義,更增強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更好發展人權事業的道路自信。堅持和弘揚當代中國人權觀,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必將繼往開來,迎來新階段、進入新境界。(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環球時報2022-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