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安之

一位年輕人在年邁的富人家里擔任鐘點工人。每天除了清潔工作,還有半個小時的“陪讀”任務。一天,這名年輕人不小心把花瓶與筆筒的位置放反了,這原本不是什么大事,年老的富人卻大發雷霆,指著年輕人的鼻子大罵……年輕人一言不發地忍耐著,因為他相當同情這位老人,除了罵人的舌頭外,他已別無利器。
在將近十分鐘的咒罵后,老人好不容易平息下來,要求年輕人進行每天的例行公事——讀一段故事給他聽。
年輕人翻著書,找到一個相當吸引人的章節,上面寫著:“南洋所羅門島上的一些土著,每當樹木長得過大,連斧頭都砍不了時,他們就會對著樹木集體叫喊,直到樹木倒下為止。喊叫扼殺了樹木的生命,比任何刀棍、石頭都還具有殺傷力;正如那些尖酸、刻薄、粗魯的言語,往往會刺傷人的內心。”
年邁富有但性格怪僻的老人聽了這個故事,沉默許久。當年輕人把咖啡送到他面前,準備為他加糖時,老人抬起頭來,臉上出現難得的慈祥笑容,親切地說:“不用加糖了,你的故事已經為我加了糖!”
一時之氣,造成自己的“火山爆發”是小事,但是對那些被“火山余燼”灼傷的人們,卻有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那么至少要懂得控制自己的嘴巴。生氣時,請不要隨便開口,你在這時吐出來的話,往往都不會是“象牙”。下面是一些化解怒氣的小辦法。
1.意念控制法
在發火時,心中念念有詞:別生氣,別跟他一般見識,有什么天大的事要發這么大的火呢?會收到一定的效果。
2.回避矛盾法
如果與朋友剛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大家都在氣頭上,容易引起進一步地爭吵,最好暫時回避他,這樣可以做到眼不見,心不煩,怒氣自消。
3.轉移思想法
生氣時,如果始終想著生氣的事情,會越想越生氣,越想越難過。相反,如果通過其他途徑有意識地轉移自己的思想,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逗孩子玩、去商場購物,就可以轉移大腦的興奮點,讓怒氣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4.自我超脫法
自己提出的方案,可能會遭到半數以上人的反對。也許是對你期望值太高,也許是認為你工作能力差,這都是正常的現象,不必憂慮和生氣。
5.積極溝通法
當爭吵雙方都心平氣和的時候,利用午休時間聊聊天,談談各自的愛好,或許你會發現你們之間并沒有什么重大的“階級”仇恨。大家都是為了工作,不要把工作中的矛盾伸續到生活之中。
6.提高修養法
平時多做一些提高修養的事,種種花草,養養魚,學學書法,練練畫,為人會變得謙和有禮,不容易暴躁和動怒。
“吹笛要按到眼兒上,敲鼓要敲到點兒上”,話說在點子上,對方自然會欣然接受。
古人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話也是如此,話不在多,點到就行。在生活節奏緊張快速的現代社會中,沒有人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聽你的長篇大論。這就要求你在談話時要做到言簡意賅,一針見血。
有兩位同胞兄弟因遺產問題發生了糾紛,他們便把外地的大姐請回來做裁判,以求得財產的合理分配。大姐到達的當晚,親自下廚為兩位弟弟做飯。
在飯桌上她見兄弟兩個互不理睬,便嘆了口氣說:“哎,如今經濟條件好了,辦一桌飯也不費力了。想你們小時候連雞蛋也吃不上呢!有次見別人家的孩子吃雞蛋,你倆就吵著也要吃。我沒法子,就煮了一個洋山芋騙你們說是洋雞蛋。你倆高興得直拍手,一個說,弟弟你先來一口;一個說,哥哥你先來一口……”
說著說著,大姐眼圈紅了。兩位弟弟的心弦被觸動了,都不好意思起來,接下來再進行遺產分配自然就容易了。
大姐是聰明的,她明白就事論事可能會使兩人覺得不公平,于是便用回憶往事的方法,對其進行“潤物無聲”地感化,勾起了兄弟間的親情,兩人自然不會再在財產上斤斤計較了。
有時候,雙方的矛盾處在僵化階段,雙方在心理上對對方已豎起了一道對立的屏障,直言勸解不僅不能達到解決矛盾的目的,反而容易激起當事人的逆反心理,使矛盾更加激化。這時,調解者最好結合當事人雙方過去的友誼、情感和親密的狀況,以回憶往事的方法喚起他們對往日情誼的感懷,從而感化他們,使他們在慚愧、不安與反思中化解矛盾。
一次,蘇東坡去拜訪王安石,恰逢王安石不在家,但見其書桌硯臺底下壓著一首未寫完的詩:“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想:菊花有傲霜之骨,花瓣怎會四處飄落?王公真是“江郎才盡”鑄成大錯啊!于是,蘇東坡揮筆續詩:“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然后拂袖而去。
過了些時候,蘇東坡到后花園賞菊,正值刮了幾天大風,園中十幾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沒有,只見落英繽紛,滿地鋪金。
蘇東坡一時瞠目結舌,想起那兩句續詩,羞紅了耳根。想親自登門向王安石道歉,又擔心解釋不清,自討沒趣。
于是,他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邀請王安石最親密的詩友王令來家做客,然后在適當時候,說出那件亂改詩句的事,吐露自己慚愧內疚之情。
蘇東坡感喟道:“這事給我的教訓太深了,凡事不可自恃聰明,隨便譏笑別人。”
后來,王令將蘇東坡的歉意轉告了王安石。王安石知其良苦用心,消除了對蘇東坡的隔閡。
文人相輕,自古皆然,何況蘇東坡無端貶斥;再者,兩人在政見上分歧很大,王安石推行新法,蘇東坡極力阻撓,鑒此,如果蘇東坡親自登門,啰嗦解釋一番,或痛罵自己一頓,恐怕反而會火上加油,或被視為虛情假意,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蘇東坡卻巧借第三者之口,轉達自己的歉意,使王安石更加容易接受,容易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