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征發”是侵華戰爭末端的現象,一般指政府向人民征調人力和物資。那么,侵華戰爭時期,作為“征發”主體的日軍普通士兵的心理構造是怎樣的?
日本士兵在其私記中往往不厭其煩地描述他們“征發”時所獲得的興奮感,他們尤其期待對大城市的“征發”,“如果攻下敵人的主要城市,就可以獲得軍隊近十日的生活物資。有人稱之為‘蔣介石的贈與’。”
正如士兵阪本楠彥所自稱的,“征發”不過是對士兵于戰地虛度青春的一種“補償”,“正是因為可從作戰的胡作非為中獲得樂趣,才能忍受數年來無法復員的命運”。在私記中,士兵將“征發”視為獲取樂趣的日常“習慣”。第49 聯隊士兵矢澤新五在日記中描述了他1938 年六七月間在湖北大冶鄉間的生活:“每天吃過早餐后,就只有擦手槍,無事可做。也有在散步的時候順便去征發蔬菜、肉品的情況。穿著一件白色襯衫、肩上掛著一只手槍,以所謂‘征發型’裝束去附近的田里拿甘蔗、韭菜、蘿卜……雖然已經不需要搜尋豬、雞等,但以運動為目的,征發如同每日功課一般充滿樂趣。”即使物資并不緊缺也對“征發”樂此不疲,反映了他們的精神空虛與道德淪喪。
在日記或私記中,一些日本士兵并不否認“征發”的不義與野蠻,有的士兵也看到了被“征發”的中國民眾的凄慘,但很快這種對中國民眾的同情就被身處戰地的警惕所驅散。總之,雖然士兵“征發”的心理構造因人、地、時而異,然而仍可從中發現一些共同點:(1)士兵們并沒有將“征發”與掠奪加以區分;(2)士兵們將“征發”視為勝利者的特權,通過“征發”追求興奮感與滿足感;(3)士兵在“征發”時并沒有戰時國際法的觀念,也沒有任何將過度“征發”或掠奪視為戰爭犯罪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