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江
1882 年4 月5 日子夜時分,在被譽為世外仙境的桃花源旁的鄉村,青松翠竹簇擁著的一座封火筒子的古宅中,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他就是在清末民初政壇上嶄露頭角的宋教仁。今年是宋教仁誕生140 周年,人們懷念、紀念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因為這個歷史人物牽動著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大格局。他是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被美國漢學泰斗費正清喻為“中國杰斐遜”。
宋教仁是近代中國最陽光的政治家,也是20 世紀政治史上最耀眼的一顆流星——1913 年3 月20 日夜晚,行將赴京出任民國第一任正式內閣總理的宋教仁,在上海滬寧火車站遇刺身亡,民國元年剛剛開啟的民主憲政運動也隨著宋教仁的離世無疾而終。
宋教仁殉難時只有31 歲,被歷史學者梁江濤稱為“一個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孤獨舞者”,是個有大視野、大思想、大作為的年輕人,他在20 世紀初那個曇花一現的瞬間所掀起的民主旋風,至今仍是中國近代史一道壯麗的風景線。
在120 多年前,宋教仁和黃興、孫中山一起尋找救國之路。在民國歷史上,他們三人并稱“孫黃宋”,都是影響近代中國的元勛級人物。他們一起干革命之時,宋教仁才20 多歲。一般來說,20多歲的年輕人,大多還是毛糙的小伙子,是干不了什么大事的。然而,宋教仁不是。
國亡家破的特定時期,西風東漸的社會環境,造就了宋教仁這樣的中國第一代現代知識分子。這代知識分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是強烈的民族主義者和反帝國主義者。因而他從小就憂國憂民、立志報國,對腐朽的清王朝疾惡如仇,勢不兩立。
宋教仁出生于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宋家的左側是聞名遐邇的桃花源,前面是汩汩滔滔的沅江。他4 歲便入私塾讀書,開始誦習詩書的傳統求學之路。年幼的宋教仁天資聰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加上又非常用功,所以尚在“總角之齡便揚名于鄉里”。10 歲那年父親去世,他與母親相依為命。
宋教仁12 歲以后,接連發生了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偌大的中國,幾乎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甲午戰爭失敗后,他流涕寫詩“要當慷慨煮黃海,手挽倭頭入漢關”,立志文不借筆,武不借刀。
1902 年,宋教仁考入武昌普通中款學堂。翌年入學,在校期間,由吳祿貞等人組織的革命團體在武昌花園山的聚會吸引了宋教仁,他常與同學議論時政,并走上了反清革命之路。1903 年黃興從日本回國,在武漢宣傳革命思想,結識了宋教仁。兩人一拍即合,成為好朋友。1904 年,宋教仁與黃興等人創立國內最早的革命團體華興會。
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政治綱領的華興會在長沙成立,并開始策劃長沙起義,黃興任會長,宋教仁任副會長。事情外泄后,清政府派人去桃源縣緝拿,宋教仁連夜抄小路出走,走到水流湍急的沅江邊,無路可走。追兵越來越近,還好此時一個漁翁恰巧經過救了他。為了紀念這位老漁翁,宋教仁也自號“漁父”。
同年,宋教仁流亡日本,先后在東京政法大學、早稻田大學學習。學習期間,他廣泛閱讀了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和社會制度方面的書籍,還翻譯了《日本憲法》《俄國之革命》等各種文稿,對當時世界重要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各種制度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這些新理論、新思想如涓涓細流,成為后來他起草憲法的活水源泉。

宋教仁既是堅定的革命者,又是忠誠的愛國者。在短短10 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既關注著反清革命斗爭的局勢,也緊盯著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種種侵略和陰謀行徑。因而,他既不像立憲派那樣因擔心帝國主義的干涉和瓜分,而寄希望于清政府自身的政治體制改革,也不像有的革命者那樣只注重反清革命而忽視當時帝國主義對我國的蠶食陰謀。
他對日本和俄國兩鄰國的動向尤其關注,在日記里經常記載我國邊境動態以及有關日本、俄國的軍事動向。在武昌起義前的大半年時間里,宋教仁在《民立報》上共寫過75 篇時評和政論文章,其中有關邊疆危機、對外交涉和國際時局方面的文章多達46 篇,占61.3%。
人所共知的《間島問題》一書的問世,更能說明在兼顧革命利益和民族利益上,宋教仁比一般革命黨人要高明。1907 年,宋教仁為保衛國土不被日本人占領,開始搜集大量史證,寫成《間島問題》一書。日方得知后,愿出高價收購,遭宋教仁拒絕。1909年,在中日關于領土爭議談判中,是《間島問題》一書使中方獲勝。在清王朝統治中國的269 年間,就領土歸屬爭議談判達數十次,這是唯一取勝的一次。從宋教仁這里,可以看到革命和愛國,二者本不矛盾。
1911 年11 月9 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公布了一部法律——《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這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帶有憲法性質的文件,共7 章60 條,鮮明地體現了民主、立憲、共和的思想,否定了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體現了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描繪了共和國方案的具體藍圖,成為當時各省革命黨人效法的榜樣。一個新生的政權,在成立后僅一個月就公布這樣一部治國之法,確實令人驚喜。這個文件的起草者,就是不到30 歲的宋教仁。
宋教仁認為革命推翻清政府不難,難在以后平穩推進新的政治制度,他明確了革命勝利后國家的政治體制——責任內閣制。宋教仁明確提出:“內閣不善而可以更迭之,總統不善則無術變易之,如必欲變易之,必致動搖國本?!币灿纱?,宋教仁成為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
事實上,宋教仁年輕的生命,尤其是他生命的最后幾年,就是為維護憲法的權威而戰。
1910 年前后,在起義中,宋教仁提出了“革命三策”:上策為中央革命,聯絡北方軍隊,以東三省為后援,一舉而占北京,然后號令全國;中策在長江流域各省同時大舉,設立政府,然后北伐;下策在邊地舉義,作為根據地,然后徐圖進取。
宋教仁的革命同志多認為“上策運動稍難,下策已行之而敗,且足引起干涉,釀分裂之禍,故決采用中策”。所謂中策,就是在長江流域準備起義。黃花崗起義失敗后不到一年,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清政府在幾個月內被推翻。
之后在1911 年,宋教仁在湖北起草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1912 年1 月1 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宋教仁擔任法制局局長,袁世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而南方革命陣營與此同時公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一個憲法性的文件,其中規定民國中央政府組織責任內閣制,這一規定是當時革命黨人擔心袁世凱獨裁而采取的限制措施。
民國成立后,為了從根本上制約袁世凱的專制統治,宋教仁將同盟會與其他小黨合并,成立國民黨,并使之成為民初最大的政黨,希望依靠這個黨取得國會選舉的勝利。
他到各地宣傳國民黨的綱領,宣揚自己主張的內閣制,反駁政敵的非難。在他的努力下,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巨大勝利,奪得眾、參兩院870 個議席中的392 席。
有專家認為,這個“國民黨”,不同于1924 年孫中山主導的中國國民黨,實乃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真正的民主政黨。
新中國建立后,1954 年,在制定第一部憲法的過程中,毛澤東還對宋教仁有過貢獻的《臨時約法》作了歷史的肯定,說:“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當然,是不完全的,有缺點的,是資產階級性的,但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庇袑W者認為,湖湘文化培育了革命領袖宋教仁,他也進一步地弘揚了湖湘文化中務實和創新兼顧的精神。正因為做到這兩個兼顧,宋教仁憑借著視野的開闊性和政治嗅覺的敏銳性,能在革命中始終保持進取之心,不盲從、不隨大流,體現了其政治品格的開拓性和創造性。也由此,宋教仁在那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里,能夠成為與孫中山、黃興齊名的革命領袖,為世人矚目。

1905 年,華興會部分成員合影,前排左四為宋教仁
然而對宋教仁來說,31 年的人生,實在太短,還不夠救中國……
那些反清、愛國的箴言、武昌花園山激辯時政的時光、湘鄂交界謀劃起義的艱苦、在東京時揮就雄偉文字組織同志的雄心、在檀香山高舉大旗的希冀、在上海為革命奔走的辛勞、在香港遠望南海的絕望、在武昌烈火朝天的奮發、在南京殫精竭慮的日夜……終不抵槍彈輕輕彈破皮膚、刺入內臟的那一瞬間。
子彈從后背射入體內,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兇手開槍后逃逸。宋教仁疼痛難忍,趴倒在一張椅子上,用手把于右任的頭拉到胸口,喘息地說:“吾痛甚,殆將不起……”,當時在火車站送行的黃興、于右任、廖仲愷等將宋教仁送往滬寧鐵路醫院急救。在醫院中他向于右任留下遺囑:
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東京寄存之書籍,悉捐入南京圖書館;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請克強與公及諸故人為我照料;三、諸公皆當勉力進行,勿以我為念,而放棄責任心。我為調和南北事費盡心力,造謠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誤解,我受痛苦也是應當,死亦何悔?
他并授意黃興代擬電報給袁世凱,講述自己的中彈經過和革命生涯,最后希望袁世凱能夠竭力保障民權,自己則雖死猶生。
他終是懷著壯志未酬的不甘,沉沉地睡去。
近代湘籍學人章士釗說過:“湖南人有特性,特性者何?曰: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所能安;勢之順道,人毀之譽,不遑顧也。”此話用來概括宋教仁短暫的一生,是恰如其分的。
宋教仁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始終在艱苦卓絕、勇往直前的奮斗之中,用行動闡釋著青春就是用來奮斗的,這值得所有青年人敬重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