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歲月,在黨七十四年,同文化相伴而行"/>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武明
由于青海省京劇團的前身是一軍戲曲隊,大多數人經歷過建政西寧后最困難艱苦的日子,同時,他們也見證了在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關懷支持下,努力為省京劇團打造比較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的事例,這就是投資50萬元,在西寧市西大街建設全省第一座現代化的“人民劇院”,同時在旁邊修建了兩排幾十間的演員宿舍。在此,應該特別提到當時的省委常委張國聲和省政府副省長孫君一兩位領導對京劇團的關心關照,他們常來團里與演職人員接觸交談,關懷備至。他們的談話大都深入淺出,鼓勵大家全心全意為工農兵、為人民群眾多演出,演好戲。尤其是張國聲同志原本擔任一軍政治部副主任,團里許多人他都能叫出名字。省上相關部門對京劇團也很重視,省直機關的許多會議都通知我去參加。1955 年省文聯成立,我被列為第一屆黨組成員之一。領導重視,工作生活條件改善,大大激發了全體演職人員的積極性。那時每天都安排演出,星期天或節日均加演日場。當時主城區在湟光,人民劇院還屬于城市的邊緣地區,但劇團演出的上座率始終良好,也讓京劇團做到了自給自足,不向財政伸手要錢。為西寧城區3 萬多市民演出,對全省產生了積極影響,一些州、縣希望能看到京劇,這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重視。我想,作為省級劇團應該面向全省,要特別注意深入農村、牧區為少數民族群眾服務。鑒于京劇團劇目豐富,人才濟濟,算下來完全可以分成兩個隊演出,演出節目上嚴格篩選一些內容有利于民族團結、愛國為民、積極向上且藝術形式又較熱鬧,故事情節清晰的劇目。由此組成了兩個演出隊,在繼續滿足西寧觀眾需求的同時,青海廣大農村、牧區人民群眾都欣賞到了京劇藝術。那幾年,在我省六州八縣包括玉樹州的東崇寺、巴塘機場,海西州柴達木所有勘探點都留下了省京劇團的足跡與汗水。在服務基層群眾過程中,我們也受到了教育,思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更加堅定了執行“二為”方向的自覺性。
在這個過程中,我曾遇到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最為重大深刻的是青海牧區的社會民主改革。這是我省各族人民沖破封建枷鎖,當家做主,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的重大舉措。對于這場關乎牧民生存命運的社會變革,廣大牧民衷心擁護,歡欣鼓舞,真誠感謝中國共產黨,感謝領袖毛主席。我對此非常有感觸,為廣大牧民翻身當家做主人感到高興。聯想到之前觀摩學習河南省首屆戲曲匯演的經驗之一,就是要推動戲曲事業繁榮發展,必須狠抓劇目創作。我想,如果把青海牧區民主改革這一偉大創舉搬上戲劇舞臺,介紹、宣傳我省少數民族群眾亙古以來第一次邁入社會主義新生活的生動場景,定會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當我把這一想法向團里同志陳述后,得到大家一致的贊同。我決心完成這一任務,并先后兩次深入牧區體驗生活,開始這一劇目的創作。
我所說的這個劇目,就是現代京劇《綠原紅旗》。為寫好此戲,1958 年7 月,我去了海南州共和縣恰卜恰鎮深入生活。在牧區,我翻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廣泛接觸了牧民群眾、基層干部,深入寺院與活佛、僧人談話交流,進入法庭聽看對馬家軍潛伏人員及不法分子的庭審。在獲取大量資料后,在州上就開始劇本的構思創作。設想在劇本內涵上,力爭全面、真實地表現好藏族人民拼搏向上、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優秀品格與高尚情感;在藝術風格、表演技巧上,杜絕將話劇加唱及其他藝術形式不加消化地搬用現象,堅持走京劇化道路。我很快完成了劇本初稿,全團對這個劇本都非常關注,大會宣讀后引起熱烈討論,大家對此劇的創作原則與劇情基礎給予了充分肯定。為保證既好又快地修改劇本,調動全團同志的積極性,決定以集體創作由我執筆的名義署名。在全團努力下,劇本幾經修訂,很快投入了排練制作。導演由演員出身的張元堃擔任,唱腔音樂由曾為張君秋大師伴奏的二胡演奏家張似云設計創作,正反兩方面人物由本團主要演員董季春、徐鳴策、吳玉萍、劉成高、楊涌泉、費世威、李少奎等擔任,這是青海京劇團演職人員陣容最為整齊強大的時期之一。完成排練后,時任青海省委書記高峰等多位領導在人民劇院審看劇目。他們十分高興,對演出大加贊揚,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修改補充意見。《綠原紅旗》在西寧成功演出不久,正遇西安市舉行西北地區戲曲觀摩匯演大會。《綠原紅旗》作為匯演中唯一一出表現少數民族題材的現代京劇,引起了強烈反響,演出取得極大成功。1959年7 月至8 月,《綠原紅旗》由國家文化部選調到北京匯報演出。此次演出影響之大、聲譽之高實屬罕見。中央領導陳毅、薄一波、張治中、黃炎培等同志在中南海紫光閣觀看了演出,他們接見演員時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對《綠原紅旗》給予充分肯定。郭沫若、田漢、梅蘭芳、張君秋、李少春、馬連良、張庚等幾十位京劇藝術大師和戲劇理論專家先后觀看演出。郭沫若、梅蘭芳先生曾親到后臺祝賀。這些大師多數都出席了由文化部、中國劇協聯合召開的《綠原紅旗》研討座談會,對該劇連連點贊。在輿論宣傳上,新聞單位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晚報》《戲劇報》分別發表了馮厚、梅蘭芳、馬少波、趙英華等人的評論文章。《戲劇報》在當期封面刊發了新華社記者袁少柯拍攝的劇照。戲劇出版社迅即出版了劇本,唱片公司錄制發行唱片,天津美術出版社繪制印發《綠原紅旗》連環畫(小人書)。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本已安排毛澤東主席觀看《綠原紅旗》,終因廬山會議延期未能實現,省京劇團為此在京等候42 天而未能演出,此為赴京演出中最大的遺憾。
《綠原紅旗》的巨大成功之處,一是自徽班進京形成京劇劇種200 年間,這是第一次運用京劇形式自主創作排演的以表現草原民主改革過程中藏民族整體群像的現代京戲,可謂標新立異開先河之舉,對我們后來的京劇創作有著很大的啟示作用。二是在青藏高原這片古老土地上,證明了京劇為少數民族群眾服務不僅必要,而且能更好地發揮、發展京劇藝術的魅力與特色。三是《綠原紅旗》的成功經驗與創作底氣,在后來的幾十年里,引導青海省京劇團連續創作、演出了藏族題材的現代京劇《草原兩兄弟》《寶珠寺》《格薩爾王》《天馬歌》《藏羚羊》《七個月零四天》等一系列京劇現代戲劇目。這些劇目受到了廣大觀眾不同程度的歡迎與領導的好評。四是在以往許多專家評論中,有一個鮮明共識是:“青海省京劇團的演出已經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民族題材及風格特色”。這一觀點給我以很大啟示,聯想到云南、甘肅京劇團也曾成功推出少數民族題材京劇劇目,結合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經過反復推敲思考,回顧總結歷史做法與經驗,1999 年9 月1 日,在青海省京劇團成立50 周年慶祝大會上,我作了《西部京劇從這里崛起》的藝術總結,正式提出了“西部京劇”概念。后來,又結合創演新劇目,通過寫評論文章對“西部京劇”的定義范疇等做了具體闡述。后來,“西部京劇”已成為青海省京劇團的創演主題方向之一,推出了一批成功劇目。在2021 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的活動中,青海省京劇團就有兩臺“西部京劇”劇目被國家文旅部列入獻演系列,在京劇行業內及戲曲界評論家中也引起了關注與共識。
在我參加工作的70 多年中,先后遇到過無數令人激動欣喜之事,其中最難以忘懷的就是我有幸三進中南海和三進人民大會堂。這些經歷讓我近距離感受到黨的偉大和領袖的風范與英姿,深受教育啟迪,增強了黨性和必勝的信心。鑒于第一次《綠原紅旗》在中南海紫光閣演出,第二次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中南海接見我們參加第三次全國文代會代表以及我第一次進入人民大會堂參加第三次全國文代會,在第三次文代會期間,第二次進人民大會堂在宴會廳代表西北文藝工作者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敬酒等盛況過去已專文刊發,這里不再詳述。我第三次進中南海是1984 年4 月2 日至12 日,原文化部在北京召開文化工作會議期間的一個特殊經歷。由于時任青海省文化廳廳長孟偉哉有事,我作為黨組副書記、常務副廳長代他去北京出席了這一重要會議。會議結束前一天,即4月11 日,胡耀邦總書記及書記處書記習仲勛、胡啟立、鄧力群、宋任窮、陳丕顯、喬石等在中南海懷仁堂共同接見與會人員。被接見人員中還包括了各省省委書記及省長。青海是時任省委書記趙海峰、省長黃靜波出席會議。接見之后,胡耀邦總書記作了重要講話。他講了五個部分,特別強調要正確發揮文藝功能,希望文藝工作者都要認識文藝在偉大事業中的重大作用。要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奮斗不息,努力向上。如果離開或完全離開了人民主體就不對。他還提出必須進行文化文藝體制改革,特別強調不改革就不能發展,要抓緊改革不能等。最后講了文藝界的團結問題。對于耀邦同志重要講話,回西寧后以我的筆記為基礎,由趙書記、黃省長我們三人一起加以整理,立即做了傳達,在全省進行部署貫徹落實。
我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進入北京人民大會堂,是參加民間社團的一個活動。此時我雖然已離休達10 年之久,但仍然擔任“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會”會長一職。該會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的團體會員。因為我是理事,2006 年5 月24 日至26 日,到人民大會堂三樓小禮堂參加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換屆大會及文化工作研討會。大會一致選舉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為會長。在研討會上,我作了題為“積極開展活動,服務強省大局”的發言。這個發言后來被錄入研討會文集之中。此次進入人民大會堂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即4 月25 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及中央有關領導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幾個會議代表并合影留念。這是我離休21 年中最難以忘卻的一次活動。
由于時代局限與戲曲界特殊情況所決定,在京劇乃至整個戲曲界,拜師學戲一直是流傳久遠、效果顯著、教戲育才的重要措施。舊時代的戲曲藝人大都是窮苦人家出身,沒有文化,一代接一代學戲都是“口傳心授”形式。后來雖出現了一些科班,如京劇的“榮春社”“鳴春社”“富連成”,還有田漢同志組建的“四維劇校”,西安市的“夏聲劇校”等,但由于戲曲表演特點是由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翻等許多特技與藝術技巧組成,又都保存于演員個體。雖說有了科班學習的專門機制,學習期滿要想再提高、再深造,還需要另請高明。這就是為什么新中國成立后至今仍沿用拜師學藝制度的主要原因。拜師還有一個相應的層級要求,比如一個剛進戲曲圈兒的“生虎子”不可能拜到大師學藝。所以有上進心的演員往往不止一次拜師。我先后主持了3 次拜師儀式,共5 個演員,都是曾經有過老師的學生,也都是青海省京劇團的主演。
我組織和主持的第一次拜師儀式是1959年7 月,由徐鳴策、劉成高拜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為師,吳玉萍拜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為師。這次拜師的原因是馬連良先生看過《綠原紅旗》演出后,對劇里的一位演員說:“你們想學點兒什么就來吧!”我們從中悟到一個信息,決定聯系拜師事宜,馬、張兩位先生欣然答應。這次拜師儀式在北京前門飯店舉行,非常隆重,在北京的京劇藝術大師幾乎全都到場祝賀。時任青海省政府副秘書長兼駐京辦事處姚主任和海西州委書記李銘新也到場祝賀。此次拜師活動由北京市相關新聞單位作了熱情報道。
1961 年4 月,我主持的第二次拜師儀式是青海省京劇團帶著《綠原紅旗》在南方巡回演出途中,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的。這次拜師也與《綠原紅旗》的演出有關,可以說又是《綠原紅旗》成全了這次拜師的成功。那天晚上該劇演出之后,被譽為“活武松”的全國著名武生演員蓋叫天先生代表浙江省文聯走上舞臺敬獻錦旗并表示祝賀。團里主要演員飾演昂加的董季春同志,代表全體演員迎客受旗并深表謝意。蓋老先生對演出大加贊賞,對董繼春的表演也連連稱好。之后,我們認定這是董繼春拜師的極好機遇。第二天,我與董繼春一起登門征求意見的同時,提出拜師的意愿。蓋老一口答應,說愿意結交這位京劇界的朋友。拜師儀式在西湖離蓋老家不遠的“樓外樓”飯莊舉行,按照蓋老的要求,簡樸而傳統,只請了文化、文聯相關數人出席,以示作證。儀式為齊案焚香,鞠躬禮拜。在接受禮拜之后,蓋老說了一段很有意義的話,核心是:“你拜我為師,也不要完全學我,要發展創新。”還比喻說:“床底下的寶塔高不過床去。”
1983 年10 月,我主持了第三次拜師儀式。青海省京劇團主演王萍同志拜京劇藝術大師吳素秋為師。那時我已任省文化廳副廳長,正在北京開會。由于時任青海省省長黃靜波將要出席這一拜師儀式,我便較多地參與了具體活動。這次拜師機遇系由京劇界前輩翁偶虹老先生穿針引線促成。拜師儀式在北京飯店舉行,規模宏大,十分熱烈。時任青海省省長黃靜波、時任文化部藝術局局長俞林、時任北京市文化局局長張夢庚及京劇大師張君秋、袁世海、李萬春、葉少蘭等出席祝賀。我代表青海省文化廳講話祝賀,并提出希望和要求。由于當時王萍正在北京中國戲曲學院學習,拜師后向吳素秋老師求教較為方便,得到多次教授指點,藝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后成為青海省京劇團年輕一代主要演員之一。
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青海曾長期處于閉塞狀態。為了改變這一現象,開闊視野,學習省外先進經驗,更好更快地發展本省的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事業,我曾先后與相關同志3 次出席外省(區)戲曲觀摩會演大會。第一次是1956 年12 月18 日至1957年元月15 日,出席河南省在鄭州市舉行的首屆戲曲觀摩大會,大會歷時28 天。這是我來青海工作后第一次出省。我們觀看了23 個劇種的70 多個劇目。各劇種都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劇目也都精雕細刻、多種多樣。第二次是1965 年7 月1 日至8 月15 日,中共中南局在廣州市舉行戲劇觀摩會演。這次會演規模宏大,歷時一個半月。演出了33 臺晚會,包括話劇在內的59 個劇目,豐富多彩,美不勝收。第三次是1991 年5 月21 日至5 月30 日,由原文化部在江蘇省揚州市舉辦的戲曲現代戲會演。時間雖然不長,也看了19 臺最新創排的現代戲。從這些參加會演的節目中,可以看到每個戲曲劇種都能夠演出現代戲,且整體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這3 次外出觀摩學習,在時間上跨過了35 個年輪。每次觀摩機會我都十分珍惜,嚴肅認真學習,反復深入思考,并寫出學習總結,回寧后向領導匯報,向劇團進行傳達,使學習心得不局限于個人所獲。隨著時代的發展,這3 次外出觀摩學習各有收獲,特別在進一步組織劇本創作,豐富演出劇目;大力培育演出隊伍使名演員、名樂手高端人才不斷出現;努力提高現代戲的思想藝術質量,走好現代戲適配戲曲化的路子等方面受到了很大啟發,獲得了多項助力,對當時和以后的實際工作起到了啟迪和引領作用。
與此同時,對不同的會演主辦方幾項共同的做法也留有深刻印象,現在仍值得加以記述歸納。首先,舉辦會演地區或單位的黨政主要領導同志都非常重視,他們不僅出席開幕式,還具體參與劇目研討等活動。比如時任中南局書記陶鑄同志及其他幾位副書記,在中南區戲劇會演期間就4 次出席大會活動;最后由他作會演大會總結,對演出劇目及與會人員的評論了如指掌。時任河南省委書記吳芝甫及幾位副書記、省長出席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時任中宣部副部長兼文化部部長的賀敬之及幾位副部長出席在揚州舉行的現代戲會演皆是如此。他們將文化藝術事業看作是全部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親自抓、具體管。這種文化自覺是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的思想基礎和強大推力。第二,觀摩會演與介紹先進典型先進經驗相結合。在三地三次會演中,著名文藝理論家林默涵、田漢、張庚以及許多戲劇家、音樂家、導演、作家分別受邀蒞會,或作主題報告或開專題講座或參加劇目及專業類座談,大大提升了會演活動的學術理論格局與氛圍。因而3 次會演都與時俱進,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發揮文藝的正能量,更好地為人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持。第三,一大批地方戲著名演員參加會演,充分體現出我國戲苑百花爭艷的繁盛風貌。他們的參與不僅提高了會演水平與演出質量,還發掘出許多過去深藏不露的劇目和表演絕招。有些戲目至今仍流行于世,活在人民群眾之中。如愛國藝人、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的《花木蘭》,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的《穆桂英掛帥》,被譽為“活諸葛”的曲劇表演藝術家申鳳梅的《收姜維》等,在會演中出類拔萃。以至于梅蘭芳先生還將《穆桂英掛帥》改成京劇并作為自己的保留劇目。漢劇、粵劇的著名演員陳伯華、紅線女、羅品超等也都以自己的代表性新創劇目參加了會演,受到觀眾熱烈歡迎。紅線女還為當時來廣州的周恩來總理演出了她主演的新戲《山鄉風云》。在中南區會演中,還舉辦了表演經驗交流會,常香玉、紅線女、羅品超、張學敏等暢談了演出心得體會,對與會者特別是青年演員頗有禆益。第四,在會演過程中都利用間歇空間,組織與會人員瞻仰本地革命歷史遺存與英烈紀念場館,參觀本地文化與歷史文物展覽與秀美風光景點等,以資激起大家愛國愛黨熱情的同時,擴大本地本市的知名度,為經濟社會得以全面發展儲蓄潛在力量。
3 次出省觀摩學習,對我來說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之一,是從事戲劇戲曲事業登堂入室的階梯和開悟課程。因此,其主要精神,基本內容至今仍記憶猶新,并根據時代發展需要在思想層面自我提升,發展完善,為我省戲劇事業的繁榮服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