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瑞
太陽剛從達坂山上升起,我踩著濕漉漉的露水,穿過幾個塄坎,來到邊墻①根的麥子地里,看看今年的麥苗長勢如何。
用播種機播種長出來的小麥一行一行,看上去間距勻稱,排列整齊。一方方,一塊塊綠油油的小麥,橫看豎看,怎么看都好看,給人一種有規有距的美感。
邊墻根里的小麥第一個染綠了家鄉的土地 。
這么勻稱整齊的杰作仿佛是畫家用刷子一刷子一刷子畫了出來,我想到了一年四季在田野里辛苦的農民仿佛是一個個畫家。
勞動的工具像畫家的彩筆,
而五谷不是五種顏料?
田地仿佛是一張張畫紙,
你用犁鋤描畫出多彩的鄉村。
……
這是我年輕的時候寫給農民的詩歌。
邊墻從水洞峽的達坂山開始,一直到家鄉的平掌頂上,這一溜過來,時而高聳險峻,時而坡勢平緩,逶迤蜿蜒,高低起伏。最高處與白云共舞,而最低處跟泉水相伴。2021 年的夏天,我站在平掌頂上,看著橫臥在林川和南門峽之間的邊墻似一條巨龍,守護著兩地的農民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邊墻頭,邊墻根,邊墻的名稱從我們小時候一直叫到了現在。如今,家鄉的邊墻有了一個非常大氣的官方名稱——明長城,并要加以保護。至此,家鄉寂靜了幾百年的邊墻第一次有了令人自豪的名稱。
我為家鄉的邊墻高興。因為以后的邊墻根、邊墻頭可以叫長城根、長城頭了。更可喜的是人們不會肆無忌憚地去破壞,讓它煥發出昔日的風采。
秦長城,明長城,都是古代戰爭防御工程,保護一方安寧的重要屏障。由于家鄉的偏僻以及對歷史文化的匱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沒有將這份珍貴的遺產一代代保護下來的意識,其雄渾壯麗、高大威猛的形象以及明長城的名稱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只是簡單直接地叫一聲邊墻。也許這是當時的朝廷給這個宏偉的工程起了一個小名。
我們不管那么多,先人們叫邊墻根就叫邊墻根,而它的名稱肯定是明長城。
青海明長城始建于明代中葉,是以明代西寧衛為主體修建的軍事防御工程。其形式以夯土墻、山險墻、山險、壕塹為主,局部有石墻等。
夏天到了,我們從互助縣出發,一路上的高坡山川青翠欲滴、郁郁蔥蔥,而家鄉的紅沙坡仿佛是一朵鮮花,盛開在青山綠水之間。紅沙坡是附近的明長城中最為險峻的一個節點。說是坡其實非常陡而險。坡上面的大墩地理位置突出,站在上面,四周的行人、八方的蹤影,盡收眼底。大墩四方四正,結實的夯土,是附近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烽火臺。因大墩地勢較高,烽火臺上一把野火、一聲怒吼,方圓的群眾都能知道。
邊墻順著大墩往西,然后陡坡下來就是一條過往的關口。跨過關口慢坡向南向上,中間有兩個烽火臺,其中一個已經是面目全非,另一個保護得非常好。邊墻又似一條逶迤的長龍,搖搖擺擺,龍頭一直伸向平掌頂上的白云深處。站在雄偉遼闊的邊墻上,向北望,天高云淡,山川吐翠。往南看,牛羊滿山,牧笛聲聲,沐浴在艷陽下的邊墻更加雄姿英發。
一到秋天,從家鄉的大墩往高處的龍王山看過去,云霧繚繞,輕紗細裹。家鄉有一句農民氣象諺語叫“龍王山戴帽,莊稼人睡覺。”說明龍王山上白云開始集合就離下雨不遠了。而低處的莊稼地里,綠色的、黃色的,還有其他顏色的,一幅幅田園風光將家鄉裝扮得非常美麗。
青海明長城主要分布于西寧市大通縣、海東市互助縣、海南州貴德縣、海北州門源縣等地,青海明長城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及展示利用價值,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代長城遺存。明長城在家鄉的田疇間蜿蜒起伏,上山下坡,左沖右突,搖頭擺尾,勇往直前。
《滴露漫錄》所載:“茶之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給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生活在邊墻根的鄉親們喜歡喝伏茶。記得小時候母親和她的幾個妯娌們每天早晨給爺爺奶奶在灶火里燎上一罐罐熬茶。
罐罐茶熬制非常簡單。首先用一個陶瓷制作的沙罐,再用家鄉的泉兒里剛挑回來的清水,放入茯茶、花椒、姜片、荊芥、鹽等,用麥草慢火燒開,熬煮兩三分鐘就好了。如果有牛奶的話,適量加入燒開后喝奶茶更佳。
天慢慢開始大亮,家鄉的房頂上炊煙裊裊。那時候誰家的廚房頂上飄起一縷縷炊煙,誰家的大門上就會飄來一陣陣茶香。
這種人間極美的飲品是爺爺奶奶們的高級享受。那茶葉的清香隨著奔騰的開水,從灶火門迅速奔向院外。我經不起茶香的誘惑,在母親準備往兩個龍碗里倒茶時,跑到跟前小聲說:“媽給我嘗給一口。”母親說:“這是大人們喝的,娃娃們喝了尿炕(床)哩 。”我一聽急忙收住口水,從廚房里慢慢走了出去。
茯磚茶營養成分豐富,含有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氨基酸、茶多糖等物質,對主食多肉、奶酪,飲食缺少蔬菜、水果的西北地區居民而言,長期飲用,可補充以上物質,故而有“青海人一日不能無茶”之說。
三道埡壑和口子是家鄉的重要位置,邊墻站在兩者之間。
“拉娃娃來了。”不知誰喊了一聲,正在邊墻根里玩耍的小伙伴們一聽,迅速向邊墻的最高處飛奔上去。那些年紀小一點,膽子不太大的小伙伴們,嚇得跟在后面,一邊哭,一邊往上爬。
年紀大體力好的小伙伴們站在邊墻的大墩上(即烽火臺),觀望著“拉娃娃”們從三道埡壑走出口子。又故意騙沒有跑到大墩上的小伙伴,讓他們再哭上幾聲。這時候小伙伴們哭得更厲害了,頭也不回,趕緊往大墩上跑。
這是在演電影?這是在講故事?不!這是幾百年前家鄉大地上歷史的再現。
“拉娃娃來了把你拉走哩。”大人們經常用這些話嚇唬不聽話的男孩。
幾個頭戴狐貍帽,身穿長皮襖,腰里系著綢帶,手里拿著鞭子的壯漢,騎著騾馬揚長而過。看著遠去的馬隊,我們從大墩上慢慢下來,順著邊墻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由此,我想象著我們的先人們在過去的歲月里不知遭受過多少次如此驚險的場面,然后把這些故事拿出來,講給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們,一代又一代。
面對百姓們所受的一次次驚擾,明朝的政府拿出錢來,照著秦始皇修筑秦長城的樣子,修筑了明長城。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寧虎山,是一項重要的軍事防御工程。明長城雖然沒有秦長城那么雄偉遼闊,但它在防御敵人的一次次入侵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后來,我終于明白了家鄉的邊墻以及一些“拉娃娃”的故事。
有些人在邊墻根里挖出一塊地方當羊圈、豬圈,有些人打一個洞放洋芋、蘿卜當地窯,還有的一點一點取土,將邊墻破壞得面目全非。我們的邊墻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沒有了昔日的雄渾壯麗和氣勢磅礴。
生活在家鄉的先輩們過去都不知道,他們世世代代居住的邊墻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是一項與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和人類文明史上的豐碑。
綿延萬里的邊墻巍巍雄視著人間滄桑。它見證了歷史,維護了和平。它讓歷史告訴我們,也告訴未來。滿目瘡痍的邊墻經歷了很多不尋常的歲月,面對邊墻,我們依然可以想象到那些狼煙四起的烽火年代……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勞動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和血肉之軀修筑了萬里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正月里到了著說孟姜
孟姜女十二上招范郎
范郎招上著沒三年呀
秦始皇招兵著修長城
二月里到了著地龍開
千里的路兒上書信來
書信里沒寫個黑白的話
只寫了我男兒范喜郎
……
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唱的最多的曲子是《孟姜女哭長城》。這種曲子勞動時唱,農閑時唱,尤其是春節期間耍社火時每天晚上都要唱。而講的最多的故事是《樊梨花征西》,我想這于地理文化特征和樊梨花的英雄故事有關。
“不到長城非好漢”是毛澤東粉碎張國燾,攻克臘子口,翻越六盤山時所創作的一首詞《清平樂·六盤山》,抒發了“長纓在手”定當“縛住蒼龍”的革命豪情。
“不到長城非好漢”“萬里長城永不倒”這些詞句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我們到北京的八達嶺、慕田峪、山海關;爬長城,過關山,追尋長城遺留下來的傳奇故事,目睹長城的英姿,追思歷史,似乎能嗅出烽火臺狼煙的氣息,感受腳底下的磚石迸發出無限的力量。
但是,我們忽略了身邊的長城,幾百年來,它靜靜地蟄伏在家鄉的一道道山梁上。
“烽火關山話當年,勢如龍蛇鎖亂山。狼煙已隨風塵去,夕陽寒鴉吊殘垣。”紫云先生的詩歌《吊古邊墻》讓我們感受到了古邊墻的雄渾和壯美。
家鄉的邊墻開始“走紅”,考古的、旅游的來了一撥又一撥,人們畫圖、測量、拍照……低調冷清的邊墻開始沸騰。此時,我發現邊墻根里的小麥揚起眉頭,迎送著一個個來往的客人。
注釋:
①邊墻即青海明長城建筑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