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營
社區作為社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推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快速發展的重要載體。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的社區化有助于滿足公民群眾多樣性的文化需求,推動我國公共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文化作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增進群眾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渠道。針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方面,我國投入了大量的發展動能,在取得諸多成果的同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仍存在一些不合理性。所以要對不足之處,做出相應的調整,以此來提高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效率。與普通社區相比,城市社區擁有更高的人口密度、更長遠的價值觀、更高的生產力水平以及更復雜的組織結構。因此城市社區具有多元、復雜、多樣等特征。我國的城市社區是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經過嚴格治理的、由居民委員會所管制的區域。城市社區作為社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具有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社會服務功能等。城市社區擁有更高的個人社會化程度,能夠滿足人們發展的需要。因此城市社區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是體現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社區快速發展的組織平臺。
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文化領域內的重要一環,它需要各個供給主體以及基層群眾之間的協同合作,共同來完成公共文化事業的建設,但從社區的現狀可知,供給主體之間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這使得各個供給主體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管理制度參差不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應當從如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企業方面
在文化市場領域,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仍處于探索階段,對市場力的把握以及重視程度不足,從而忽視了社區中企業文化供給的重要性,減少企業在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的權重,進而減少了企業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造成了企業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效能低下。
(2)社會組織方面
政府在處理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時,對權力的釋放非常有限,導致無法保證各個社會組織參與主體的地位。使得社會組織上的參與主體權力并不能夠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對于政府所組織的公共文化活動項目,社會組織只能聽從于上級的直接命令,最終導致基層群眾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
(1)居民文化參與意識薄弱
在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社區基層民主建設滯后是導致基層群眾對公共文化活動參與度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基層群眾參與度低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在于居民參與內在動力不足。這是因為過去基層群眾長期生活在政府主導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系中,公民參與意識薄弱,習慣聽從于管理者的安排,自然公民參與的主動性會有所下降,導致其參與內在動力不足。
另一方面在于基層群眾參與機制不健全,公民參與社區文化治理的機制并不能得到保障,存在文化傳遞速度慢、文化信息反饋效率低下等問題,降低了公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2)居民文化參與平臺較少
文化參與平臺作為連接居民和公共文化活動的重要樞紐,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來看,雖然社區中開通了一些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公眾號、微信群以及社區APP 等,但這些參與形式都屬于單向參與形式,只能由文化供給主體向群眾推送消息,供給主體無法收到來自公民群眾的反饋信息,這對供給主體與公民群眾之間的相互交流產生了一定影響。居民參與度低且少,導致居民參與到公共文化活動中的興趣大大降低。此外,由于社會組織發展緩慢,促使其組織能力較差,使得公共文化事業對公民的公信力降低,這也是影響居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著社會和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更是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如何解決公共文化服務的巨大轉變所帶來的問題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一個新的挑戰。因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理念的改革成為了一條必經之路。政府應當改變傳統單一化的供給理念,并建立多元化的供給模式,以應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巨大轉變。實現以更好的服務質量、更公正的服務方式以及更優的服務制度來應對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其中公共性是政府在應對公共文化服務時,最重要的屬性之一。公共性保證了公民的利益最大化,使各層級公民都能夠享受到最優的公共文化服務。隨著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政府的公共財政支出逐漸增多,這使得效能理念成為了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重要理念。政府應當節約公共文化服務的成本,保證每一筆支出都能實現利益最大化。最后,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應當更加注重多中心治理理念,實現多個供給主體協同合作,共同完成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建設,形成多元化供給的新理念。
馬克思認為,人類是世界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世界的中心,承載著偉大的歷史使命。人民群眾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的關鍵一環,樹立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供給理念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在要求,更是發展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精神導向。我國政府更是應當尊重人民群眾的核心利益,時刻銘記以人民為中心、對人民負責,將人民群眾作為導向,積極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以人民群眾為核心,實現多個供給主體協同合作,共同面對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變化,以人民群眾作為核心動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事業的發展。在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建設的過程中,政府要走到人民群眾中去,深入了解基層群眾的想法,將人民群眾的思想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相結合,實現按需供給的理念,真正做到全面滿足各階層人民群眾的多元化供給模式。
隨著公民參與意識的不斷增加,公共文化服務民主建設變得愈發重要。加強社區基層民主建設不僅能夠推動公民積極參與到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來,還能夠解決政府公共文化建設供需失調、缺乏與基層群眾聯系等問題。因此加強社區基層民主建設有利于推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快速發展。
在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中,人民群眾占據了主要地位。因此應當鼓勵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建設中來,讓人民群眾能夠切身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優勢。在理論方面,培養起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識,實現人民群眾自身由“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變,讓人民群眾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內在推動力,真正達到“文化自覺”的狀態。此外,政府應當對公民參與的機制進行優化,鼓勵居民參與到制度建設中去,避免由于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導致公民無法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中去,減少公民參與文化建設的障礙。讓公民能夠在實踐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創造一個和諧、透明、民主的公共文化社區。
隨著公民參與意識的不斷增長,對公共文化服務參與平臺的需求量逐漸增多,傳統的文化參與平臺已經不足以滿足現在的需求,因此需要建設一個容量大、效率高的文化參與渠道,才能夠讓公民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建設中來,實現民主的社區文化體系。同時,還需要走到群眾中去,多聽取基層群眾的反饋,以便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進行優化,提升公民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享受程度。此外,應當將互聯網與文化參與平臺的建設相結合,鼓勵公民在互聯網平臺對現有公共文化模式提出建議,以此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效率。
對于把握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整體而言,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的改革是其主要的方向。改革的主要思想是根據不同的形勢、任務、需求,以及制度制定不同的方略,推動供給側改革的實施,使其全面覆蓋到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去。供給側改革的實施主要從制度、機制、技術三個層面進行推進。
當前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制度雖然已經形成,但其仍然飽受爭議。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供給制度效率較差,無法應對新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供給制度全面性不高,導致其無法應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需求變化。針對這些問題,如果想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效率以及整體全面性,加強供給側的改革成為了必然。政府將改革的中心放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文化領域,將創新與供給側改革的制度相結合,吸取過去所積累的經驗,明確改革的方向與目的,建立一個能夠實現社區多元化發展的制度體系,使得群眾與政府、企業共同發展。有效應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需求變化。因此供給側的改革要時刻銘記以政府為中心,在政府的推動下,實現協同高速發展。
盡管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機制已經存在,但其仍然存在不合理性。其中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供給主體的發揮、資金投入、績效考核與監督反饋。針對四個方面,必須采取相應的創新機制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高效運行。為此需要保證各個供給主體之間分工明確、相互協調,共同面對由于供給機制不合理所帶來的問題。此外在資金投入方面,采用市場競爭機制來實現對公共服務項目的管理,保證公共服務項目能夠實現低成本,高質量,在滿足人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的同時,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的發展。最后在績效考核與監督反饋方面,應當建立起一個多元化的監督平臺,來實現不同供給主體對該機制進行監督。
隨著公民參與意識的不斷增長,對公共文化服務參與平臺的需求量逐漸增多,傳統的文化參與平臺已經不足以滿足現在的需求,因此需要建設一個容量大、效率高的文化參與渠道,才能夠讓群眾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建設中去,實現民主的社區文化體系。同時,還需要走到群眾中去,多聽取基層群眾的反饋,以便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進行優化,提升公民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享受程度。此外,應當將互聯網與文化參與平臺的建設相結合,鼓勵公民在互聯網平臺對現有公共文化模式提出建議,以此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