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英,趙國先*,呂衛華,劉彥慈,郝艷霜
(1.河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河北保定 071001;2.保定職業技術學院,河北保定 071051)
河北省是畜牧業大省,是全國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基地,是京津冀地區肉、蛋、奶的主要來源。河北省肉、蛋、奶產量均位居全國前列,乳制品產量位居全國第一。在畜牧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畜牧業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在河北省畜牧類(主要包括動物科學和草業科學2個專業)大學生就業雙選會上人才供需比高達1∶10。2020年7月央視財經《天下財經》欄目也曾以《畜牧專業畢業生太火爆,沒畢業就被搶光!》為題對此現象進行了報道。然而,畜牧類大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定,學畜牧不愛畜牧、學畜牧不從事畜牧的現象明顯,尤其是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來,河北省各高校轉專業限制條件逐漸寬松,畜牧類大學生轉專業(向外轉出)的數量逐漸增加,這造成人才需求與高校畢業生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分析畜牧類大學生專業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專業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加強專業思想教育,有利于提升畜牧類專業人才培養水平和辦學效果,為社會提供穩定、優質的畜牧人才。筆者于2020年10月在河北農業大學、河北北方學院、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工程大學等河北省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專業思想教育的時間、內容、形式等。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 755 份,有效率為94.38%。此次調查涉及動物科學專業不同性別、學歷和年級的學生,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學性。
專業是指高等或中等專業院校根據國家需要和科學發展狀況而設置的學業門類。專業思想教育是指高等學校或中職院校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認識自己所學專業和今后所從事的職業及相關行業背景,幫助同學們樹立“學一行、愛一行、干一行、鉆一行”的專業情懷,是一種從認知、認同到情感投入、堅定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過程,主要包括專業認知和專業情懷培養2個部分。
大部分高校認為,專業思想教育就是專業認知教育,與新生的安全教育、適應教育一樣,在新生入學后的1~2個月內請專業教師作專業報告、組織新生參觀一些重點實驗室、播放一些現代化企業的相關視頻等,讓同學們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調查顯示,75%的學校將專業思想教育安排在第一學期的前4周,一般不超過10個學時;所有學校在專業思想教育中都沒有征求新生們的意見和建議,沒有考慮新生的情緒和感受,經常根據工作需要將專業思想教育的報告安排在周末休息時間,80%的同學不愿意周末聽報告。這樣的專業思想教育僅僅注重入學之初的專業認知教育,缺少后期專業情懷的培養,沒有形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專業認知到專業認同再到專業熱愛的持久性和連貫性。這種一次性或片段性的專業思想教育效果是將大打折扣。專業思想教育過程中,不充分考慮受眾者的感受和情緒,安排的各種報告過于集中且重數量、輕質量,通常會造成教育形式大于教育實效。
目前專業思想教育內容大多停留在專業認知上,缺少專業認同教育和專業情懷培養,重點突出傳統的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專業精神,缺少專業的時代感、價值感和自豪感,缺少教育內容的動態性和系統性。尤其是面對00后新生的生長環境、心理特點和觀念特征,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缺乏提升大學生專業興趣方面的內容講解。調查顯示,80%的同學對目前的專業思想教育內容不滿意,60%的同學認為自己對所講內容不感興趣。
目前大部分高校將專業思想教育工作交給各系、各專業教研室,大多采取作報告、辦講座、參觀實驗室、觀看相關視頻等傳統單向灌輸的形式,沒有與時俱進地抓住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沒有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成才訴求,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大多被動、機械地參與,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調查顯示,僅有40%的高校將現代化畜牧行業的高管請到學校給新生作報告或進行面對面交流;僅有20%的高校能將新生帶到現代化養殖企業或飼料企業中進行實地參觀和面對面座談;僅有20%的高校能讓新生家長參與到專業思想教育中;帶學生到現代化養殖企業或飼料企業中進行實地參觀和面對面座談的專業教師僅有10%能夠在自己課程中穿插講授專業認知和專業情懷。
專業思想教育不足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一年級同學們對專業認知不科學,盲目轉專業的人數較多;二、三年級同學學習興趣不高,學習主動性和內動力不足,學風差,不及格科目較多,留級、退學時有發生;四年級同學缺乏專業情懷,跨專業考研或就業人數較多,考研升學率低,就業質量差。
學校要充分認識到專業思想教育的意義,高度重視專業思想教育工作。專業思想教育是貫穿同學們四年大學生活的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得到學校、家庭和相關企業等方面的配合,形成協同效應。要堅持把學生的成長、成才作為中心環節,把專業思想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學校要充分發揮專業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對專業思想教育進行科學規劃設計,要在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重大活動期間邀請家長、企業代表參加。要通過暑期大家訪、學院公眾號、家長微信群等方式及時與家長進行雙向溝通交流,推送學院動態信息,了解學生家長的反饋意見,讓學校的大牌專家對學生家長進行相關專業的科普,減少家長及社會對傳統畜牧行業的偏見。家庭和企業要充分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企業在向同學們展示現代化工作環境的同時,還要讓同學們在參加實習、見習、社會實踐時感受“艱辛勞動”的快樂,感受專業知識的價值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自豪感。家長要摒棄對傳統畜牧行業的偏見,充分發揮學生第一任教師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價值觀,引導孩子成長成才,培養孩子學一行、愛一行的專業精神以及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專業思想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影響大學生專業知識結構形成的重要因素。四年的大學生活既是一個自然時間推移的歷史過程,又是一個不斷接受新知識和增加社會閱歷的成長過程。要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認知到認同、從內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認知規律。根據學生成長的特點,規劃設計專業思想教育時間的連續性、內容的系統性、重點教育的階段性,層層遞進,實時發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高考報志愿前畜牧類專業的集中宣傳階段。這一階段的重點在于通過學校網站、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抖音等信息傳播量大、互動性強,備受青年學生喜愛的新媒體平臺,從行業的發展趨勢、學校的師資隊伍、科研成果、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等方面介紹宣傳學校專業情況。開通微信、微博、易班、QQ等雙向交流平臺,邀請學校的相關領導、專家教授等為考生及其家長答疑解惑,吸引廣大考生積極主動報考。
一年級新生專業思想穩定階段。一年級尤其是第一學期是提升學生專業興趣、穩定學生專業思想、防止同學們盲目轉專業的關鍵時期。新生報到時,學校可以組織“新生家長代表見面會”,邀請學校的領導、大牌專家、優秀校友、企業代表等介紹學校、專業、畢業去向和工資待遇,針對新生及新生家長存在的困惑、集中反映的問題予以解答,互動溝通,尋求共鳴,讓新生及家長充分了解所學專業。入學后,學校要精心挑選善于演講的大牌專家教授,根據學生對專業好奇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如無殼孵化、試管嬰兒、胚胎移植、非洲豬瘟等),開設畜牧學導論課程,提升同學們的專業興趣和對專業的感性認知;組織肉蛋奶畜產品鑒賞文化節、“柴雞蛋的鑒定”“好牛肉的辨別”“真假驢肉火燒”“優良牧草的鑒別”等活動,拉近專業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讓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專業的價值感和自豪感,培養專業自信心;組織同學們參觀現代化的大型養殖場和飼料廠,消除同學們對傳統畜牧行業的偏見,組織同學們觀看《畜牧行業優秀校友風采錄》,提前做好自己的學業規劃;實施“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專任教師班主任制”“企業家職業導師制”“黨員干部聯系學生班”等舉措,全程、全員、全方位引導同學們認知專業、學好專業、熱愛專業。
二、三年級學生專業思想鞏固階段。隨著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的開設,同學們對專業的認識從感性向理性轉變,這是學生鞏固專業思想的重要階段。此階段,重點組建“校企特色合作班”、推行“企業家班主任制”,舉辦各類學術報告、開展“大學生走進實驗室”“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專業技能比賽”“暑期社會實踐及暑期專業實習、見習活動”等,培養學生們的專業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同學們在實踐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感受專業知識的市場價值和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草業科學專業可以借鑒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和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模式,精心設計實踐教學體系,依托河北省畜牧局草原監理監測站和國家大型牧草公司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實踐和系統訓練,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四年級職業素質養成階段。針對畢業生,主要是要加強就業導向教育和職業規劃發展教育,讓同學們意識到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匹配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避免就業錯位、浪費“教育資源”和“勞動資源”。學校可以舉辦 “企業宣介會”“畢業生就業雙選會”“企業家論壇”“優秀校友進校園”“就業指導與職業規劃發展教育”等活動,讓同學們真正了解我國乃至全世界畜牧行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了解當前畜牧類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幫助同學們客觀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專業優勢,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職業方向,摒棄急功近利的“短期”就業、沒有專業(或行業)背景的 “高薪”就業、沒有長遠發展的“隨意”就業等。
專業情懷是指學生對所學專業的一種情感,對所學專業的一種執著和眷戀。專業情懷教育就是在專業認知的基礎上,對所學專業進行的感情投入教育,包括對畜牧行業的奉獻教育和對職業的工匠精神教育。學校要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將專業情懷教育作為“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各門專業課程中,讓專業課教師在不同學期、不同課程中講一講不同年代畜牧人對所學專業的情感和不懈追求,比如“中國草業之父” 賈慎修、“全國兔爺”谷子林、張英杰和劉月琴夫妻、全家都奮斗在“牛”事業一線的李建國、“祖孫三代赤誠畜牧情”的陳子珍、“一生做好一件事”的“鵝司令”趙萬里,通過這些案例激發同學們學畜牧、愛畜牧、干畜牧的專業情懷。教師們還可以將牧原集團董事長秦英林的“圣豬文化”、華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連增“2個人,2間房,200只雞的創業史” 帶入專業課教學中,與同學們一起分享他們的創業經歷、分享他們公司的企業文化、分享他們追求高品質畜產品的工匠精神、分享他們在推動我國畜牧業發展過程中的人生感悟。
畜牧類大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是一個分階段、分層次、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各種有效資源進行全員教育,要貫穿于大學教育的整個過程。要讓大學生從對傳統畜牧業的“偏見”中走出來,正確認識所學專業,合理規劃職業目標、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和畜牧情懷,全面提升畜牧類人才培養質量,積極推動河北省乃至全國畜牧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