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輝 金鑫 馬姍姍
滁州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省滁州市 239000)
因學生課業繁重和人們對視力不重視導致近視眼發病率逐年增加,我國學生近視呈現高發、低齡化趨勢,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這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問題。2021 年6 月2 日,教育部指導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專家宣講團研制《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光明行動倡議書》,向全社會發出關于保護視力倡議。
為進一步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兒童近視防控光明行動,樹立全民愛眼意識,團隊以蕪湖市F 區為例,分析學齡兒童近視現狀及其產生原因,并提出合理性防控策略。
研究采取隨機抽樣法,通過不記名方式對 F 區學齡兒童現場發放問卷和訪談等方式搜集數據。此次累計向學齡兒童發放問卷137 份,回收有效問卷137 份,回收率達100%。為深入了解學齡兒童近視現狀,筆者根據研究所需對教育局及衛生局領導、小學校長、任課教師和家長進行訪談,深入了解兒童近視現狀及防控真實情況。
總體樣本中,男生占52.6%(N=72 人),女生占47.4%(N=65人),城鎮戶口占48.2%(N=66人),農村戶口占51.8%(N=71人)。所屬年齡中,6-8 歲學齡兒童占29.93%(N=41 人),9-10 歲學齡兒童占40.14%(N=55 人),11-12 歲學齡兒童占29.93%(N=41人)。抽樣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居住地基本分布合理,具有一定科學性和代表性,能較好反映學齡兒童近視現狀。研究結果采用SPSS 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描述統計、卡方檢驗等操作。
問卷在引用魯東大學劉旭《煙臺市城區小學生近視調查問卷》基礎上[1],編制《蕪湖市F 區學齡兒童近視現狀調研問卷》。為深入了解F 區兒童近視現狀,問卷針對學齡兒童展開調查,包括學齡兒童、家長、學校及社會的近視防控情況四個維度,包含20個主觀選擇題和1 個主觀開放性題。訪談提綱針對教育局及衛生局領導、小學校長及老師、家長編制四份提綱,通過對學齡兒童近視態度、原因、合理性防控措施等方面展開分析探討。
3.1.1 總體情況
表1 可知,137 名學齡兒童中,近視人數112,占比高達81.75%;不近視人數僅25,占比18.25%,可見蕪湖市F 區學齡兒童近視情況比較嚴重。

表1 近視總體情況
3.1.2 具體情況
表2 可知,樣本中,男生近視人數59,近視率81.94%,女生近視人數53,近視率81.54%。經皮爾遜卡方檢驗可知,x2=0.004,P=0.951,即認為性別與近視情況是獨立的,無顯著差異(P>0.05)。

表2 性別*近視情況
表3 可知,6-8 歲兒童近視率27.68%;9-10 歲兒童近視率41.07%;11-12 歲兒童近視率31.25%。經皮爾遜卡方檢驗可知,x2=1.527,P=0.466,即認為年齡與近視情況是獨立的,無顯著差異(P>0.05)。

表3 年齡*近視情況
表4 可知,城區兒童近視率48.21%,鄉鎮兒童近視率51.79%。經皮爾遜卡方檢驗可知,x2=0.000,P=0.985,即認為居住地與近視情況是獨立的,無顯著差異(P>0.05)。

表4 居住地*近視情況
表5 可知,入學前學齡兒童近視人數占12.5%,7-8 歲兒童近視人數占32.14%,9-10 歲兒童近視人數占39.29%,11-12 歲兒童近視人數占16.07%。

表5 近視起始年齡分布情況
3.2.1 學齡兒童近視防控情況
研究發現,48.91%學齡兒童不了解近視危害,且了解危害的兒童認識也僅浮于表面。訪談可知,家長近視預防或防控意識與兒童近視程度成正相關,家長近視預防或防控工作得當,兒童用眼會受到積極影響。因此,家長應起表率作用,樹立正確健康教育理念。
結果顯示,49.64%學齡兒童作業時間超出2 個小時,其中14.28%的兒童每天寫作業時間在2 小時及以上。嚴重違背《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中規定小學低年級不得讓學生有書面家庭作業,給中高年級布置的書面家庭作業需要完成的時間不能大于1 小時的要求[2]。兒童在寫作業時,眼睛與書本的距離在30 厘米以下的兒童占74.45%,還有48.18%的兒童平時有躺著看書的習慣,不良的行為習慣對近視的影響也很大。
調查顯示,64.96%學齡兒童在3-9 歲時開始使用電子產品,46.72%兒童每天使用電子產品超過1 小時,其中有超過半數的家長不限制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環境因素分析發現小學生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是近視主要危險因素[3],小學階段是視覺發展關鍵期,家長應重視兒童視力發展狀況,減少兒童電子產品使用時間。
3.2.2 家長近視防控情況
調查顯示,父母有一方近視占48.91%,雙方均近視占23.36%,雙方都不近視占27.74%。對比數據發現,父母近視兒童患近視可能性大于父母視力正常兒童,所以父母近視與否對兒童近視有一定影響。訪談可知,大多數家長認為近視僅因為兒童不正確用眼或過度用眼造成,對近視成因和危害了解并不深入。
結果顯示,112 名近視生中有64.29%兒童家長在兒童近視后未采取任何矯正措施,但58.04%家長較重視孩子視力問題,發現孩子近視后及時進行科學矯正,幫助孩子恢復或延緩視力下降。
關于兒童用眼環境,51.83%家長做到了重視,48.18%家長沒有做到。訪談可知,家長創設學習環境時大部分只強調課桌和燈光,看到兒童不正確用眼姿勢時只口頭警告,并未規范兒童用眼習慣。其中還有超半數家長不限制兒童使用電子產品。
3.2.3 學校近視防控情況
國家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規定中小學每天需進行兩次眼保健操,研究可知,只有29.93%學校達到要求,45.26%兒童表示學校每天只做一次甚至還有24.82%兒童所在學校并不開展。
樣本中,14.60%學齡兒童所在學校每學期檢查視力2 次以上,34.31%兒童表示學校檢查兩次,35.04%兒童表示只檢查一次,16.06%調查對象沒有進行過視力檢測。因此,應精準要求每一所學校都緊跟步伐,實現對學齡兒童視力情況全面掌握。
此外,24.82%學齡兒童對教室光線情況感到滿意,47.45%兒童認為教室光線能滿足日常學習需要,但27.74%兒童認為教室光線影響自己學習。且19.71%學齡兒童表示每天無戶外活動時間,32.12%兒童每天進行一小時課外活動,34.31%兒童運動時間達到每天兩小時,僅有13.87%兒童每天戶外活動時間達到2小時以上,做到與大自然的充分接觸。
3.2.4 社區近視防控情況
研究顯示,53.28%學齡兒童所在社區做到定期宣傳學齡兒童預防近視知識。46.72%兒童則表示自己社區從未做過宣傳。訪談可知,大部分社區戶外活動設施不健全,由于時間久遠和環境影響,已老化殘缺,不能滿足社區居民,尤其是學齡兒童戶外活動鍛煉基本需求。
我國學齡兒童近視呈現高發、低齡化趨勢,嚴重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研究可知,學齡兒童近視率高達81.75%,男女生近視率均達到80%以上。表5 可知,學齡兒童近視高發期在9-10 歲,最高近視人數占比達到86.21%,鄉鎮兒童與城區兒童近視率也不相上下,都達到80%以上。
我國近視率呈現居高不下的勢頭,影響學齡兒童近視的因素復雜多樣。主要由于以下幾點:
(1)學齡兒童近視認識不到位。研究顯示,對近視危害有所了解兒童占比51.09%,但無法描述近視具體危害。49.64%兒童每天花費超兩小時完成家庭作業,較多兒童從3-4 歲就開始接觸電子產品,46.72%兒童每天使用時間超過一小時,83.29%兒童用眼姿勢不正確,養成較多不良用眼習慣。
(2)學齡兒童家長重視不夠。結果顯示,64.29%家長對孩子近視情況一無所知,沒有做到深入了解兒童視力情況,也未在兒童近視后采取任何措施。48.18%家長未關注到兒童在家學習環境及做到及時督促兒童正確用眼。且父母遺傳近視對兒童近視也有一定程度影響。
(3)學校近視防控力度不夠。研究可知,16.06%學齡兒童所在學校沒有做到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視力檢查,24.82%學齡兒童學校沒有按要求每日做兩次眼操,19.71%兒童所處學校課外活動時間也沒有達到規定要求的一天至少一小時。研究表明27.74%兒童所處教室光線情況不夠明亮。
(4)社會防控力度有待加強。結果顯示,46.72%兒童生活社區從未宣傳近視防控知識,沒有做到從每天的日常生活環境中做到對兒童耳濡目染,學習近視防控知識。
基于健康教育理念,筆者針對學齡兒童近視現狀提出如下防控措施:
學習近視知識,了解近視危害,自覺提高意識,形成預防近視觀念,知曉保護眼睛辦法,培養規范用眼姿勢,養成良好用眼習慣,積極關注自身視力變化,若發現異常及時告知老師、家長,盡早進行專業眼部視力檢查,早預防、早治療,從而達到真正的近視防控效果。
學習科學用眼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揮最大效用。配合學校近視防控工作,響應學校減負政策,用書籍、玩具代替電子產品。提供良好學習環境,保證兒童學習環境光線充足,周圍環境亮度不形成明顯差異。飲食均衡搭配,多準備增強眼部發育的食物。
提供合理教育資源配置,采購可調節課桌椅,配備符合兒童視力要求的照明設備。教師提高對兒童近視的認識,貫徹近視防控理念,切實保護兒童視力。多組織兒童近視防控活動,邀請專家開展交流會,豐富戶外活動形式,增加體育鍛煉時間和次數。同時加強家校合作。
增加社會對學齡兒童近視關注度,利用多種形式宣傳近視知識,形成全民近視防控新熱潮。社會防控與家庭、學校防控相銜接,有效預防與控制學齡兒童近視的產生與發展。進一步加強專業眼科醫院與學校的合作,實現在社會力量主導下相關資源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