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珍,李隴艷
(甘肅省隴西縣種子站,甘肅 隴西 748100)
隴西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中部,屬黃土高原地區,北緯34°50′~35°23′、東經104°18′~04°54′。全縣海拔1 612~27 78 m,年均氣溫7.7 ℃,日照時數2 292 h,降雨量445.8 mm,無霜期146 d,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了進一步鑒定新引進的早熟玉米品種在隴西縣高海拔地區的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及商品性,客觀評價參試品種特征特性和生產利用價值,為品種的推廣提供科學依據,指導農業生產。2020 年隴西縣種子站引進17個早熟品種(品系)在隴西縣進行試驗,現就引進品比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本試驗參試品種17個(圖1),參試品種來自玉米制種企業和縣內種子經營門店。
試驗面積255 m2,17個小區,每個小區15 m2(長 5 m×寬 3 m),保護行設為 0.6 m,49 500 株/hm2,株距40 cm,行距50 cm,對照品種為金穗3號,試驗不設重復。
試驗點設在隴西縣菜子鎮白樺村,海拔2 200 m,前茬作物是小麥。試驗于2020 年4月26日種植,種植方式為人工點播,播前施農家肥22 500 kg/hm2、尿素1 200 kg/hm2。4月15日在覆膜同時噴施40%的甲·乙·莠封閉除草,5月15日進行了間苗定株,6月10日進行了人工除草,7月11日追施尿素600 kg/hm2,于8月29日—10月8日先后成熟收獲。
17個參試品種中,生育期最長165 d,最短125 d,品種間生育期相差40 d。品種間的差異顯著,生育期長的品種有隴單339、秋樂519、ST106、并單16、龍源3號、松科706 等;生育期短的品種有蠡玉8號、利單656、甘玉早803、魯星619 等,其中蠡玉8號生育期最短,成熟度最好,其余品種大多都在140~165 d(表1)。
4.2.1 品種株型比較 由表1 可知,魯星619、蠡玉8號、并單 16、甘玉早 803、ST112、龍源 3號、松科706 等7個品種植株均為緊湊型,其余10個品種為半緊湊型。

表1 2020 年玉米新品種引進試驗田間記載
4.2.2 果穗長度比較 由表2 可知,穗長超過18 cm的品種有6個,從高到低依次為魯星619、龍源3號、并單 4號、掖豐 402、ST106、蠡玉 8號;低于17 cm 的品種有7個,從高到依次為隴單339、ST112、秋樂 519、并單 39、金穗 3號、利合 328、瑞源1號;其余 4個品種為 17~18 cm,魯星 619 果穗最長,利合328 和瑞源1號果穗最短。

表2 隴西縣2020 年早熟玉米新品種引進比較試驗形狀記載
4.2.3 果穗突尖比較 果穗出現禿尖現象的品種有8個,從高到低依次為利單656、利合328、松科706、隴單 339、掖豐 402、瑞源 1號、并單 16、魯星 619。其中,利單656 出現突尖現象最嚴重,突尖達3.1 cm,魯星619 出現輕微突尖現象,平均0.8 cm。
由表3可知,參試17個品種中,產量在5 250 kg/hm2的品種有6個,分別為甘玉早803、并單16、蠡玉8號、魯星 619、龍源 3號、并單 39,產量分別為6 300 kg/hm2、6 075 kg/hm2、5 850 kg/hm2、5 850 kg/hm2、5 805 kg/hm2、5 625 kg/hm2,較對照金穗 3號分別增 產 55.56% 、50.00% 、44.44% 、44.44% 、43.33% 、38.89%。產量在3 750~5 250 kg/hm2的品種有7個,除隴單339 較對照金穗3號減產,松科706 較對照金穗3號無增減,其余5個品種較對照金穗3號增產,其中比較靠前的是利單656、ST106、并單4號,產量分別為 5 175 kg/hm2、4 950 kg/hm2、4 725 kg/hm2,產量在試驗中最低的2個品種分別是ST112 和利合328,產量均低于3 000 kg/hm2,較對照金穗3號均減產30%以上。
由表2 和表3 可知,產量在5 250 kg/hm2的6個品種主要性狀如下。

表3 隴西縣2020 年早熟玉米新品種引進比較試驗室內考種記載
甘玉早803:株型為緊湊型,穗長17.5 cm,穗粗5.3 cm,穗行數14,穗色橙黃色,果穗型為圓錐,粒型為角質型,軸色紅色,平均穗粒重140 g,百粒重30 g,折合產量6 300 kg/hm2,較對照金穗3號增產55.56%,產量位次第一。
并單16:株型為緊湊型,穗長17.3 cm,穗粗7.5 cm,穗行數18,穗色黃色,果穗型為圓柱,粒型為馬齒型,軸色紅色,平均穗粒重135 g,百粒重25 g,折合產量6 075 kg/hm2,較對照金穗3號增產50.00%,產量位次第二。
蠡玉8號:株型為緊湊型,穗長18 cm,穗粗5.1 cm,穗行數14,穗色橙黃色,果穗型為圓柱,粒型為角質型,軸色紅色,平均穗粒重130 g,百粒重25 g,折合產量5 850 kg/hm2,較對照金穗3號增產44.44%,產量位次第三。
魯星619:株型為緊湊型,穗長22 cm,穗粗6.1 cm,穗行數18,穗色黃色,果穗型為圓柱,粒型為角質型,軸色紅色,平均穗粒重135 g,百粒重20 g,折合產量5 850 kg/hm2,較對照金穗3號增產44.44%,產量位次同蠡玉8號并列第三。
龍源3號:株型緊湊型,穗長21 cm,穗粗6.8 cm,穗行數14,穗色橙黃色,果穗型為圓柱,粒型為角質型,軸色紅色,平均穗粒重129 g,百粒重35 g,折合產量5 805 kg/hm2,較對照金穗3號增產43.33%,產量位次第四。
并單39:株型半緊湊型,穗長16 cm,穗粗6.4 cm,穗行數16,穗色黃色,果穗型為圓錐型,粒型為半馬齒,軸色紅色,平均穗粒重125 g,百粒重20 g,折合產量5 625 kg/hm2,較對照金穗3號增產38.89%,產量位次第五。
2020 年隴西縣氣候前半年低溫冷凍,玉米試驗種植時間較遲,但在植株生長中后期,不論氣溫和雨水都利于作物的生長,參試品種整體長勢較好,根據產量結果,篩選出適合隴西縣南部山區種植的品種甘玉早 803、并單 16、蠡玉 8號、魯星 619、龍源 3號、并單39 等6個優秀品種,建議在隴西縣及同類生態區域推廣種植。同時,由于2020 年試驗地的肥力情況不均勻,導致個別品種的特性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建議在下一年試驗中繼續進行試驗,進一步觀察品種的適應性、豐產性和綜合抗性,遴選出適宜隴西縣高海拔南部山區種植的高產早熟玉米品種進行推廣種植,提高產量,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