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云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根與魂,對于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步入21 世紀以來,國際競爭逐漸由經濟競爭轉向文化競爭,在此情境下,我國提出并重點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黃河文化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基于此,結合由牛建強編著、黃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黃河文化概說》一書,通過對黃河文化進行橫向與縱向梳理,整體把握黃河文化精神內核及發展脈絡,以此充分激發黃河文化活力,通過譜寫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新篇章,促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與我國文化強國目標的達成。
《黃河文化概說》一書共包括十三章內容。 第一章立足俯瞰視角全面梳理黃河文化發展歷程。 第二章結合不同時代發展背景,分析黃河河道的變遷過程。 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別以文明初曙、黃土馥郁、神圣崇拜、大河民風為主題,詳細論述黃河流域的早期文明、農耕文明、民間信仰及民俗風情。 第七章與第八章在對不同歷史時期的黃河災害進行整理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黃河流域治河方略的發展歷程。 第九章充分肯定先賢智慧,重點論述黃河文獻的治河價值。 第十章聚焦城市發展,全面分析黃河岸邊的城市演變。 第十一章聚焦商貿活動,詳細論述黃河流域的商業及商人集團的形成與發展。 第十二章與第十三章深入解讀黃河的河流生命倫理,并在掌握其發展邏輯的基礎上,提出黃河文化的現代轉型路徑。
《黃河文化概說》一書從政治、農耕、商業、民俗等多個方面對黃河文化展開全面論述,以此論述為基礎,參考其他相關文獻,同時結合新時代發展背景,梳理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 下面主要從文化、經濟、政治三個方面具體論述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
第一,黃河文化的文化價值。 從文化視角來看,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與魂,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黃河文化內涵愈加多元化。 例如,黃河文化中蘊含“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在《黃河文化概說》一書中論述了黃河的治河策略,其中提到西漢賈讓“不與水爭地”的治河對策,這一因地制宜的治河方略充分體現出自然倫理觀,是古人傳統生態文化理念的重要體現。 黃河文化中還蘊含百折不屈的斗爭精神,時至今日,與黃河相關的神話故事依然在流傳,如大禹治水、鯉魚躍龍門等,這些神話故事所承載的忠于夢想、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核。 面對全球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多元文化沖擊的嚴峻局勢,以黃河文化為載體孕育民眾精神文化品格,無疑是中華民族穩定發展、頑強奮斗的必然舉措。 此外,基于特殊的戰爭背景,黃河作為見證中華民族頑強抗爭的紅色之河,黃河文化中還蘊含諸多紅色文化,如長征紅色文化、沂蒙紅色文化、太行紅色文化等,這些紅色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在新時代強力發展的堅實底色。 除生態文化、斗爭精神、紅色文化外,黃河文化還蘊含豐富的治河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 由此可見,黃河文化是多元文化的集合體,其在多元文化需求的新時代具有保護與傳承的必要性。
第二,黃河文化的經濟價值。 從經濟學視角來看,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可以由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基于這一理論明確肯定了黃河文化的經濟價值。 通過實踐調查可知,旅游發展、飲食經營、文藝創作、影視制作等都是黃河文化經濟價值體現的重要領域。 以旅游產業發展為例,從旅游實踐層面來看,黃河文化的經濟價值一直深有體現,如2019 年國慶假期,陜西延安市的游客接待量達到700 萬人次,旅游收入達35.43 億元,在這一旅游黃金周中棗園、寶塔山、壺口瀑布等黃河文化的代表性文化景點成為游客的主要選擇,由此充分說明黃河文化強大的經濟效能。 除此之外,以黃河文化為主線的各旅游線路的火熱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黃河文化的經濟價值,如近年來以甘肅伏羲廟、寧夏黃河壇、陜西黃帝陵等為主線的黃河尋根問祖旅游線路及以敦煌莫高窟、陜西秦始皇陵、山西平遙古城等為主線的黃河流域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線路已得到游客的普遍好評,在黃河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黃河文化的經濟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并不斷提升。
第三,黃河文化的政治價值。 通過解讀黃河文化內涵可以發現,黃河文化具有正統性與包容性等屬性,在黃河文化的這些屬性中可以剖析出深厚的政治文化含義。 其一,從黃河文化的正統性展開分析,黃河文化的正統性主要是指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源,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黃河文化已經在思想、政治等方面根植于國家政治、文化核心體系中。 比如,黃河文化中所承載的“同根同源”意識與“大一統”思想認知是當下國家政治工作開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對于新時代背景下提升國民民族認同感、維護國家穩定與團結具有重要意義,突出體現了黃河文化的政治價值。 其二,從黃河文化的包容性展開分析,黃河文化的包容性主要表現為黃河文化中不同地域文化間的共存與融合,黃河文化的內核與國家“以和為貴”的政治理念相契合,是國家處理各民族多元文化間關系的重要原則,是我國與其他國家達成和諧發展共識的重要指導思想。 由此可見,黃河文化具有突出的政治價值。
以上從文化、經濟、政治三個方面肯定了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在此價值認知下,我國針對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采取了一系列舉措。 從政策層面來看,我國關于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政策法規逐漸豐富與完善,如《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等。 從旅游產業發展角度來看,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旅游項目的發展愈加成熟,如2022 年銀川成功舉辦了第六屆黃河文化旅游節。 從工程建設層面來看,以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為導向,相關基礎設施工程項目相繼實施,如沿黃生態長廊規劃與改造工程等。 整體而言,我國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相關工作全面開展且不斷升級,但在此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進度與實效性:其一,保護與傳承理念存在局限性。 目前,仍有一些部門或民眾認為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是完全依賴于政府的一項工作,在此情境下,社會力量的參與意愿與形式非常有限。 在主導部門的單一性影響下,會出現多元主體間協同性不足、保護與傳承模式單一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進度與效果。 其二,保護與傳承工作專業性不足。 從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專業性來看,各領域專業人才不足是制約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深入開展的主要問題。 在新時代背景下,對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而言,其不僅需要相關人員具有專業的黃河文化知識素養,還需要其具備專業的新興文化發展理念與技術,人才專業性不足極易造成黃河文化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出現主次顛倒問題,繼而造成大眾對黃河文化的非理性解讀,由此阻礙黃河文化的時代傳承與發展。
基于對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有效經驗的總結及對實踐中出現問題的反思,下文從模式創新、人才強化、政策保障三個方面出發,探索新時代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路徑創新的可行舉措。
首先,創新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發展模式。 通過問題分析可知,政府是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主導力量,在政策推動下,“黃河文化+旅游”成為最常見的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模式,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且在政府有意識的引導下,該模式進一步得到推廣應用。 隨著“黃河文化+旅游”模式的不斷發展與成熟,政府相關部門開始嘗試黃河文化與更多領域融合,并將主導權賦予更多主體。 舉例而言,2022 年3 月河南水利與環境職業學院協同黃河博物館舉辦了黃河文化進校園活動,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使“黃河文化+學校”模式成為學界關注、研究的一大熱點。 再如韓若冰等人于2021 年分析了黃河文化與日常生活融合的可行性與必要性,為“黃河文化+日常生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思路。 通過多領域、多主體參與,創新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模式,有利于賦予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更加深厚、持續的生命力。
其次,強化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人才隊伍建設。 在新時代背景下,“以人為本”成為各領域發展創新的重要理念,將“以人為本”理念融入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中,需要加強相關人才隊伍建設,這也與改變當下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專業人才缺乏的現實困境相契合。 具體可以采取以下舉措:其一,全面挖掘民間人才。 黃河文化是體系龐雜的藝術瑰寶,其中不僅包括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且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留存于書本,而是由傳承人進行傳承。 因此,在打造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人才隊伍時,應將民間傳承人納入人才隊伍體系,通過全面挖掘、系統培養民間文化傳承人,完善文化保護與傳承人才隊伍結構,這也是保持黃河文化體系完整性的關鍵舉措。 其二,依托學校教育培養新一代傳承人。 實踐表明,傳統文化的持續傳承離不開學校教育,因此應加強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人才培養與學校教育的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馬蕭林曾明確提出應將黃河文化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通過在基礎教育階段設置黃河文化普及課程、在高等教育階段設置黃河文化選修課程等方式,豐富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人才儲備。
最后,完善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政策保障體系。 從政策層面分析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需要從立法與政策體系兩個方面展開思考。 一方面,應針對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完善立法。 目前,我國就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出臺的政策法規并不多,各地區主要以《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為基礎制定地區發展政策,如《甘肅省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規劃》《陜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等。 在這一政策環境下,2021 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草案)》,旨在通過這一法案為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更加全面的政策支撐。 另一方面,應加強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政策體系生態化建設,即在完善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政策的同時,注意政策間的銜接,如將黃河文化保護政策與黃河文化傳承人培養政策進行銜接,立體化、生態化的政策體系有利于促進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全面落實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