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昀

魔都年輕人,享受飛盤樂趣。圖片提供/MFSH 社群
持續多日的高溫沒能阻攔魔都年輕人的運動熱情。周末晚上,當微風拂過,站在北新涇高架下的洛克公園,或是閔行古北的名都體育場,到處都是年輕人痛快地揮灑汗水。
籃球,足球,網球,這些傳統的球類運動,依然擁有高人氣。可是如果你稍加觀察,會發現一些新花樣——一批“新城市運動”,似乎一夜之間在體育場地上擁有了自己忠實的擁躉。
綠茵場上,左邊有人踢足球,或許右邊就是一幫年輕人,正在教練的指引下玩著當下最火熱的運動——飛盤。五顏六色的飛盤,打扮精致的男孩女孩,看上去更像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飛盤的隔壁,同樣有一群人正在綠草地上追逐。他們手里拿著橄欖球,身上卻沒有印象中厚重的護具,只有腰上綁著不同顏色的彩旗。站在圍欄外看熱鬧的爺叔們一臉疑惑,“伊拉做啥啊到底?”其實,這是一種新式橄欖球——腰旗橄欖球(以下簡稱“腰旗”)。和飛盤類似,它也沒有身體接觸。
就在爺叔還納悶時,旁邊戴著頭盔和護肘的另一幫年輕人正踩著自己的“滑板”從他們身旁扭過。因為這些板,說是“滑板”,但實際上并非滑板。它們是現在最火的陸地沖浪板(以下簡稱“陸沖板”)。
除了最出圈的露營,飛盤、腰旗、陸沖板等不為大眾所熟知的新興運動項目,也正在城市里迅速受到追捧。
和傳統運動相比,這些“新城市運動”到底有多火爆?它們又有哪些魔力,讓人如此上頭?在你匆忙下判斷之前,不如先換好裝備走上場,親身體驗一回,或許有關它們火爆的原因,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在2022年討論這些“新城市運動”時,飛盤絕對是最出圈、最火的那一項。
跳躍、投遞,飛盤在空中畫出精準的拋物線;奔跑、飛撲,場內的人花樣跑位接盤;當隊友傳出漂亮的盤,或是有人帥氣又沉穩地接住飛盤,時而傳來歡呼……飛盤正在成為年輕人的新寵。
某社交平臺發布的《2022十大生活趨勢》顯示,飛盤相關的內容發布量同比增長6倍。另據全國飛盤運動推廣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參與飛盤運動的玩家大約有50萬人。至于2022年的當下,這個數字在業內看來已經遠遠不止。
飛盤本身的歷史其實并不短。20世紀40年代,飛盤興起于美國。當時,一群大學生將一家名叫Fisbie的餡餅公司的碟狀包裝盒當作玩具,在空中扔來扔去。年輕人們發現這個圓盤可以在空中平穩地飛行很遠。后來,為避免金屬盤的危險,塑料制飛盤被發明出來。隨著時間推移,這項運動風靡歐美,并發展出豐富的玩法。
7月下旬,《新民周刊》記者在朋友的介紹下,被拉入MFSH(Modern Family Shanghai)的飛盤微信群。這是該飛盤社群今夏組建的第五個微信群。記者進群時還只有幾十個人,一周后已經漲到近500人。
MFSH社群的主理人小天,每周在群里定時發布不同組別的報名信息,有零基礎新手組,也有一定基礎的老手局。一周時間里,在飛盤微信群,大伙兒說得最多的,基本都和搶不到飛盤的體驗名額有關。“怎么一秒就沒了?!”“為什么這么難搶啊!這周還有嗎?”
至于為什么不多組織點場次,或者每場多增加點名額?小天向《新民周刊》解釋,現在大部分人都是飛盤新手,為了更好地讓新手學習,社群決定嚴格控制每次的人數,以保證新手培訓的質量。
如今在上海,飛盤的組局者,通常是專業的運動俱樂部或者諸如MFSH這樣的飛盤運動社群。每逢周末或節假日,他們會提前租好場地,然后組織大伙兒報名。
據了解,目前通常的收費為每人120元左右,玩兩小時。等到周末的夜晚來臨,記者在幾個上海熱門的運動場所觀察后發現,近一半的足球場地上都有人正在享受飛盤。
“一開始,我們的場地比較簡單,比不上現在這種專業的足球場,教練也不像現在這么專業,所以收費是每個人60塊。后來慢慢地,場地好了,人多了,我們漲到90,再到現在120。120塊里面,成本主要包括場地費、教練費、礦泉水暢飲和攝影師費用。估計這個價格會維持一段時間,因為現在大家都差不多這個價格,也很難再漲了。”小天告訴《新民周刊》。
玩飛盤的開銷上漲,主要體現在場地和教練的升級。而有些“新城市運動”,主要的花費都集中在設備本身的迅速漲價,最典型的莫過于陸沖板。
與傳統雙翹板不同,玩家無需反復蹬地,只要通過身體的重心施壓,搖擺身體就能使得陸沖板保持滑行狀態,模擬出海上沖浪的感覺。上海1980s運動俱樂部,原本主攻籃球,現在涉獵各項新興運動。俱樂部主理人之一張俊,今年也成為陸沖板的愛好者。他告訴《新民周刊》,陸沖板和滑板最大的區別,“滑板主要靠滑,靠腳蹬地的力量;陸沖板主要靠扭動,以及腳踝的力量”。

陸地沖浪,讓年輕人在陸地上“浪”起來。
2022年,眾多年輕人和張俊一樣,喜歡上了“扭來扭去”的陸沖板。這也導致陸沖板的價格水漲船高。之前國內生產陸沖板的企業,主要以代工為主,大部分業務是出口。如今,這些企業不僅新增生產線,并開始主攻國內業務。“今年3月,我托朋友幫忙買了一塊進口的陸沖板,大概1000多塊。現在同樣的板,買過來可能價格漲3倍,還不一定買得到!”
“新城市運動”并不局限于體育場。在路上,在水里,如今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現在不騎車,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年輕人。”騎著時尚的戶外自行車,在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打卡,業已成為年輕人重要的生活方式。這種自行車,不再只是交通工具,發展成了生活、社交、通勤為一體的“第三空間”。
玩飛盤要搶名額,買戶外騎行自行車也差不多。由于騎行的熱度空前,北上廣的一些店面甚至出現“一車難求”的局面。
在英國某經典折疊自行車品牌內,最低價位的自行車也要上萬元,且任何車型都需要進行預訂,等待周期至少三個月。
有騎行愛好者告訴《新民周刊》,戶外騎行的自行車,騎起來要又快又省力,還需要變速系統、風阻設計、傳動系統等配件,這些精良的設計構造,決定了其價格不會便宜。

2022年6月19日,徐匯濱江穿著全副裝備的自行車達人環江騎行。
走出城市,在各大城市郊野的一些水上運動基地或者公開水域,現在又流行起“槳板熱”。 “槳板和夏天鎖死”“最潮流的水上運動”,某社交平臺上,相關的筆記已經多達幾萬條。和戶外騎行自行車需要專業裝備類似,一套槳板相關的裝備置辦下來,也得花費幾千元。
在上海,目前槳板運動多是以線下俱樂部和一些水上運動基地為主。在這些水上基地也很容易同時看到多種“新城市運動”:水面上有人帶著自己的柯基正在劃槳板,岸邊的草地上有人扎帳篷露營,旁邊還有三三兩兩的人們正在飛盤。“新城市運動”以這種形式,在戶外團聚。
和傳統的運動相比,“新城市運動”能夠在短時間內變得如此火熱,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們確實足夠簡單、容易上手。
以飛盤為例,它的簡單首先體現在基礎的規則和動作。飛盤經過隊員之間的投遞,順利地從場地一端到達另一端,并且被成功接住,便成功得分。而飛盤和接盤的動作也不花哨,經過專業教練的培訓,通常不用太久就可以掌握。
“新手和老手的區別,主要還是精準度。可能新手這次飛得準,但下一次就不準,沒有那么穩定。但不論怎樣,經過一定培訓,把飛盤飛出去,大家都能做到。”小天對記者表示——第一,飛盤運動的身體門檻相對低,無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是否有運動基礎,都能輕松參與。飛盤不允許有身體接觸和對抗,這意味著身體優勢被消解,男女同場競技成為可能。第二,飛盤運動的場地要求相對比較低,很多時候只要一塊空地就能進行,它可以跟現在同樣受歡迎的露營結合起來,外出露營,往往就會有人帶上飛盤。第三,飛盤簡單的規則,會給人一種迅速而直接的滿足感,很容易讓人“上頭”。
“它的快樂是即時性的,比起足球經過多人傳遞后進球,或者贏下一場比賽,你飛出一個好盤,或者很穩地接住隊友的盤,這都會讓你立馬收獲快感。”小天說道。這些特質,腰旗或者槳板基本上也都滿足。
此外,今年上半年,上海的疫情讓年輕人們一度兩個月無法出門,很多人因此“憋壞了”,哪怕是之前不愛運動的人。因此,這些強度不大、看起來時髦的運動,也為急迫想要在戶外感受運動帶來的汗水的年輕人提供了機會。
在MFSH的群公告里,明確寫著“單純以運動為目的”,小天在采訪中也一直強調他們的社群“重運動、輕社交”,可他也無法否認一點——飛盤自帶社交屬性,這也是其能夠迅速出圈的另一大原因。
在人們的傳統想象里,運動后的照片一定是不修邊幅或者大汗淋漓,而現在飛盤的美照已經顛覆了這種認知。很多人了解飛盤或腰旗,也都是源于社交媒體上年輕女孩們分享的照片。
運動的同時,誰說不能留下精致的照片呢?在采訪飛盤運動的現場,記者親眼見到了中場休息時,有女孩走到場邊,淡定地拿出化妝包進行補妝。
這可以被視為一種組織者提供的增值服務,同時也是迎合當代年輕社交達人的體現。
此外,這些新興運動的天然社交屬性,也把這些運動變成了“大型拯救社恐現場”。
記者觀察發現,在腰旗橄欖球每次開球前,玩家都會在教練的引領下,圍著場地中央,雙手搭在身旁他人的肩上,一邊舞動,一邊為自己吶喊、打氣。另外,和傳統的裝備橄欖球相比,腰旗除了禁止身體對抗,將破壞得分的方式改為摘下對方持球人腰間的彩旗,其他在規則上并沒太大區別。所以在腰旗中,負責布置戰術的“四分衛”同樣重要,這使得每個隊員都必須和“四分衛”不停地交流。
這些因素共同意味著,無論平時多么“社交恐懼”,走上場的那一刻,很難不被周圍人的氛圍所影響。由此可見,“新城市運動”,對當代“社恐”真的很友好。
一件事有熱度,往往也就伴隨著爭議。
關于飛盤,似乎逐漸出現了“兩面分化”的現象:A面,飛盤是一項具備社交屬性、門檻不高的運動項目,頗受大城市年輕人歡迎;B面,飛盤的出圈伴隨著一系列爭議,比如“飛盤媛”們在場地擺拍、飛盤愛好者占用足球場地,以及以飛盤為載體的相親局等。

腰旗橄欖球,正在成為戶外運動新寵。圖片提供/ 上海1980S 運動俱樂部
7月初,一張網圖在各大飛盤群里流傳。圖片里,一張貼在足球場防護網上的A4紙上面寫道:“足球場內,飛盤與狗不得入內。”之后,這場爭論又因“北京國安賣飛盤”被推到風口浪尖。
飛盤與足球的愛好者們,圍繞場地問題展開了一場互聯網論戰。
一些國內足球界的名人也加入了相關爭論。解說黃健翔發文表示:“中國人口有14億,常年踢球的孩子有多少呢?就是這點孩子,將來恐怕都沒有地方踢足球了,因為足球場現在都被玩飛盤的給占領了。”
在小天看來,“場地之爭”首先得分情況討論。“我們現在組織飛盤,也一樣支付場地費。那么我已經為場地付費了,哪怕我不玩飛盤,在場地上從事其他運動,也不應該被指責。”
至于“飛盤媛”,起因是一些穿著性感、擺拍打卡的飛盤女玩家,招致負面評價。更有宣傳飛盤活動的網圖里寫道:“要求參加飛盤的男性資產在5000萬元以上,女生年輕、漂亮、高學歷。”這種宣傳上的偏向,成為飛盤在今天的“黑料”。
對于這些負面的聲音,小天認為:“一方面,據我們業內觀察,這種擺拍或者打著飛盤名義相親的,肯定是少數現象,大部分人還是想來運動;另一方面,它也給飛盤增加了一些流量。”
相比之下,戶外騎行自行車其實已經在國內發展了一些年頭,如今它們也遇到了新爭議:新人大量涌入,而每個人的消費水平不同,自行車一套裝備花費從幾千元到十幾萬元不等,一時間居然形成了“鄙視鏈”。
“所謂黑紅”也是紅。無論未來這些“新城市運動”能夠發展到怎樣的規模,至少它們在當下,為那些原本沒有太多運動基礎、卻又想要嘗試的年輕人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