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文莉 李贈華
深圳市寶安區共樂小學本著“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立德樹人,推進現代治理,深化課程改革,建設社會主義特征鮮明的未來學校”的辦學目標,以“共守童心,樂創未來”為辦學理念,遵循“文化為根、學生為本、教師為重,教學相長、成長共進、生命同樂”的原則,通過學校管理文化、行為文化、教學文化和環境文化的系統建構,逐步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走上一條“以文化人”發展之路。
一直以來,我校遵循現代教育管理者理念,堅持探索一條“科學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結合、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融合之路”之路努力達成最優的管理效能。

一是確定學校的管理思想:教師站在教育正中央,學生站在成長正中央,管理“以人為本---以生為先、以師為重”,學生的成長是管理的核心,一切措施都為學生的成長,老師是管理的主體,他們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的參與者與執行者。
二是培養優秀的管理團隊。高效的管理需要一支有思想、有擔當、有創新、樂奉獻的管理隊伍。我校12人的管理隊伍中有高級職稱者6人,研究生3人,市級專家1人,區名師3人。人人有課題,3人是國家級課題的主持人,5人是省級、市級、區級課題主持人,個個都有多篇高質量的論文發表。
三是踐行讓教師站在教育正中央的教育理念。近年來,我校堅持“讓教師站在教育正中央”的教育理念,“從兒童出發、從教師出發、從成長出發、從共樂出發”制定學校行動計劃和發展規劃,努力實現“美美與共,融融其樂”。
學校提倡:“學生第一”優先于“教師第一”,“教師第一”優先于“學校第一”,“自主發展”優先于“整體發展”。李贈華校長的初心就是:變“學校的事就是老師的事”為“老師們的事就是學校的事”。
四是完善了學校教師的評聘制度。學校堅持推行“為自己頒獎”及年度評優考核“自主申報”的評價機制。2018年、2019年我們采用為“自己頒獎”的方式,老師們錄制一分鐘小視頻,總結自己一年中的高光時刻;2020年,我們采用共同體匯報小結方式,總結團隊的成績。每學年的年度考核評優,我校改為在教師自主申報的基礎上再考評,主要包含三項工作:常規性工作、協助性工作、創新性工作。
五是探索民主科學的治理模式。為提高管理效率,探索開門辦學新模式,暢通建言獻策途徑,充分發揮學校議事中心、教代會、學生會、家委會、社委會等參與學校決策、管理與監督的作用。健全現代學校治理體系,按學校章程建立完善校務委員會,成員由學校領導、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街道辦代表、教育專家代表組成。
六是落實讓學生站在成長正中央的理念,切實落實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規章制度、管理行為、教師的選擇與教育教學手段的運用、設施設備的規劃與布置、校園建設與風格都要從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人格塑造、素質培養和終身發展出發。堅持讓每一個學生平等獲得教育資源。呵護學生自信成長,培養“文明之生”。
管理學家郝爾茨說:管理就是由心智所驅使的無處不在的人類活動。經過共樂人的不斷探索和思考,“十四五”期間,學校確定了“培養身心自強、言行自律、學習自主、生活自立、生命自信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目標,堅定不移的實施著“共樂”教育。
一是體現了教育價值觀的“三個轉變”。一是探索新型教與學模式,轉變學習方式,探究適應未來學校的創新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支撐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如自主式、合作式、探究性、項目化學習方式,個別化、個性化、線上線下混合式、人機結合“雙師型”等教學方式。二是轉變教育理念,拓寬課程內容,學校重點打造道德課程系列、文化課程系列、國粹課程系列、體育課程系列、藝術課程系列、生活課程系列、民族課程系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課程系列、國際課程系列等體現“中國人的教育”的校本課程。三是探究教學評價模式的轉變,立足“共樂之城”成長力平臺,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增值評價相結合,建立立體、全面的教學評價機制。
二是建構德育工作體系,打造“育人平臺”。立足辦學理念,增強德育力量,拓寬德育路徑,建構學生、教師、家長“共同成長”素養課程,打造共學、共德、樂健、樂美、樂創“共樂之城”育人平臺,依托“共樂之城”成長平臺,豐富評價內涵,形成“學評”融合的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有步驟、有主題、有成效地落實立德樹人。實現了學科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使德育工作規范化,內容系列化,方法科學化,途徑多樣化。
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常規活動“融育于趣”,共樂小學德育活動每月有主題,如愛國月、雷鋒月、讀書月、五彩繽紛月、科技月等。利用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紅領巾“陣地活動”,每年開展“班班有歌聲”“隊隊有故事”“人人有舞臺”等活動。特色活動“融情于育”,“長作業,常陪伴”是共樂小學首創的一項特色活動。在每學期開學儀式上,學校都會鄭重地給每位學生送一份“開學大禮包”,如空白的本子、臺歷、折頁長卷、繪本書等,鼓勵家長和學生用一個學期的時間,一同設計、創作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創意活動“融育于活”,共樂學生每人有一本“共樂成長護照”,“護照”內容分“基本學科技能”和“基本生活技能”兩個板塊,分別包括以二維碼方式呈現的技能視頻、過程記錄單和多元評價表。“行走的共樂”,學校充分利用深圳的資源優勢,以導師制、項目制開展“黨建+團建+隊建”研學實踐活動。2019年,共樂小學借力周邊影視公司,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拍攝系列校園童話影視劇--《跳舞的三個公主》。這是國內第一部校園童話影視劇,是影視教育的一次成功落地。《深圳青少年報》以三個版面深度介紹了本次活動的臺前幕后。
四是形成有體系的“德育校本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突出“以德育人”。一是開設“共樂道法”課程。學校從立足教材內容,整合學校德育活動的角度出發,從共進、共處、共賞三個維度,“我與自己”“我與國家”“我與社會”“我與世界”“我與自然”“我與科技”六個板塊設計課程內容。二是開設《共樂薪傳》校史課程,這是一門綜合實踐課程,以共樂校史為載體,以信息技術為手段,采用探究性學習與體驗式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進行。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只有教學管理工作賦予文化的內涵,才能深入教師的靈魂,激發老師的熱情,才能形成干事業的氛圍。近年來,學校從教師文化、課堂文化、課程文化等方面著手建構學校特色教學文化。
一踐行共進的課堂文化。探索新型教與學模式,轉變學習方式。探究適應未來學校的創新教學模式。建構“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生態,引導各科組建構新型教學模式。各學科教學應突出以問導學、聚焦思維,探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來變革教與學方式。如自主式、合作式、探究性、項目化學習方式,個別化、個性化、線上線下混合式、人機結合“雙師型”等教學方式。合理安排課后服務時間,力爭讓學生的課后作業不出校門。積極引進項目式、STEM等跨學科學習內容。
二是營造共賞的名師文化。積極創設有利于名師成長的環境,通過全員主動參與,形成名師建設梯隊;制定師資發展規劃,鼓勵教師制定自我發展規劃,積極參加進修學習,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推選學科帶頭人,通過實行導師制、集中培訓、外出考察學習、研修班、教學觀摩、教師論壇等方式,提高推薦人選的專業素養。同時發揮市區名師、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學校實施“導學伙伴”計劃。指導教師積極觀察青年教師日常教育教學行為,給予青年教師以源頭活水。
三是踐行共樂的課程文化。堅持讓課程站在學校正中央,突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國家課程剛性化,落實國家意志;地方課程校本化,體現區域性;校本課程特色化,突出校本課程的豐富性。學校根據實際需求,自上而下,研發、建設相關課程;教師、學生基于實踐成果,自下而上,提煉、建構相關課程。基于兒童,基于共樂,構建了以“文化共自信”“身心共陽光”“創新共進步”“社會共參與”為目標的課程形態。

打造不同層次的校本課程。我校校本課程分為:學科拓展課程、素養提升課程和學科融合課程。依托不同學科特點和年段特征,建設各學科拓展勞動課程;結合學科相關的能力和素養,開設素養提升課程;融合多個學科,開展學科融合課程。大力將勞動教育有效融入各相關校本課程的教育教學中,創新勞動教育方式,組織在學校和家庭開展日常生活勞動,到附近工廠、農場觀摩、體驗生產勞動,到社區開展服務性勞動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
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有育人的功能,都應該成為校園文化的表達,要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使其最大限度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熏陶。
今年下半年,我校教學樓加固工程結束后,學校根據新的發展規劃,全面重構校園文化。“詩化”的校園環境。一是統編教材中的116首詩詞,制作成圖文并茂的作品;二是利用校園特定的環境、場所、角落,利用微縮景觀的方式呈現“大江大河” “一湖” “四大名樓”“五大名山”等,實現以景引詩、以詩注景、以詩育人;三是布置“二十四節”主題詩文教室,引導學生貼近感知自然,理解感悟古人“順天時借地氣”的生存智慧,引領他們開展主題文化探究活動。“和諧”的班級氛圍。加強學生書包、桌椅、雨傘、午餐、午休物品等個人物品的收納整理能力,充分利用板報、櫥窗、走廊、墻壁、地面等進行文化建設,鼓勵學生參與設計班隊名、班旗、班徽、班歌、班規、班花等文化標記。根據學校規劃,擬將現有一處空置區域改建成半開放式休閑文化中心(面積達140平方米),暫定名為“詩享樂園”,主要以詩詞學習、休閑、交流、創作為主,以“詩享”啟迪思想。
學校抓住智慧校園建設新契機,推進互聯網+教育,建設云課堂、云學校,構建科技+文化、美育、生態環境等空間,為師生提供隨時隨地可使用科技工具開展學習活動的環境,形成持續性、可訪問性、直接性、交互性、主動性、教學行為場景性的泛在學習空間。
學校文化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獨特的精神風貌和人文氛圍,校園文化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著每一個人,陶冶情操、建構人格,全面提升師生的綜合素養。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要與時俱進、因時因地制宜。我們還將在學校文化建設的道路上不斷探索,重新思索學校文化新的生長點,使其成為學生、教師和學校發展的強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