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奎虎 呂維霞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北京 100029)

表1 2019 年勁松社區調研(部分數據)

表2 2021 年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調研情況(部分數據)

表3 2022 年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調研情況(部分數據)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工作是一個家庭、社區、政府、第三部門組織等多主體共同合作、共同推進的過程(董麗麗,2021;王天淇,2021;張旸.冒翠娥,2016),是一個決策、宣傳、激勵、落實等環節動態銜接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細致入微推進的持續過程(王冉迪、張京亮,2020;肖盼盼、張斌,2018)。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實施20 多年來成效顯著,然而北京市垃圾分類效果與較先進的德國、瑞士、日本等相比扔有較大差距,還存在較多可改進之處,這與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工作效果不佳(楊崴等,2021)密切關系,垃圾分類宣傳不到位制約著我國垃圾分類工作的進一步推進,與北京市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力度不夠(董麗麗,2021;張旸、冒翠娥,2016)密切相關,宣傳方式單一,內容不夠詳實。
為研究北京市垃圾分類宣傳工作的現狀和問題,本研究分別于2019 年、2021 年和2022 年三次在北京市開展問卷調查等工作。
2019 年本研究共發放1200 份問卷,回收1160 份,回收率達到97%。本次調研(如表1 所示)暴露出北京市垃圾分類宣傳工作不到位,宣傳形式傳統,不夠豐富等諸多問題。宣傳普及率不高,進而導致北京市垃圾分類政策實施效果不佳,進展不暢。
2021年,為進一步了解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現狀及存在問題,本研究再次展開調研,對北京市各個區社區居民進行線上問卷發放,共發放調查問卷134 份,涉及北京市11 個區,50 多個社區,回收有效問卷105 份。本次調研(如表2 所示)充分表明北京市宣傳工作仍不到位,在宣傳形式方面較為單一,在宣傳內容方面仍有所欠缺,對于垃圾分類相關知識、標準和方法等的宣傳較為缺乏。
2022 年,本研究團隊再次對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展開調研,本次調研采用專家訪談(北京市城管委調研)結合線上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于2022 年1 月設計并發放了關于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現狀調研的調查問卷350 份,有效回收問卷336 份,有效回收率96%,調研范圍涉及北京市11 個區,70 多個社區。此次調研數據(如表3 所示)表明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效果逐步提升,相較于之前有所改進,但是沒有形成長效宣傳機制,相關工作仍需繼續改進。
綜合以上本研究的三次調研數據表明,北京市垃圾分類宣傳工作雖在逐步改進,第三次調研數據相比于前兩次能明顯看出宣傳效果在不斷提升,但是也顯示出北京市垃圾分類宣傳工作方面的諸多問題,主要是宣傳主體方面單一,沒有充分利用社區志愿者、工作人員和社會組織等多主體資源;在宣傳內容方面,對于北京市現行的垃圾分類標準、方法和相關知識宣傳有所欠缺;在宣傳形式方面,宣傳形式較為單一,對于新方式、新技術和新手段的利用不足,仍為傳統的宣傳形式;最后在宣傳的長效機制方面,相關的宣傳活動缺乏持續性,存在短期行為,沒有形成長效宣傳機制。
綜上并結合研究團隊的調研數據,本研究認為北京市垃圾分類宣傳工作總體到位,但仍有欠缺。
結合北京市垃圾分類宣傳工作的文獻回顧以及實證調研數據,北京市的垃圾分類宣傳工作主要在宣傳主體、宣傳形式和長效機制方面存在如下問題:
在宣傳主體方面,北京市垃圾分類的宣傳主要力量依舊是政府,沒有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即使在垃圾分類做的相對較好的區也存在主體協作不夠等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北京市大多數地區仍主要是傳統的宣傳途徑,如政府張貼標語、設立宣傳欄,宣傳方式的單一、單調極大影響著公民的參與意愿,本研究在2018 年對陳老師的訪談中她也提到:“我們以前搞垃圾分類老是搞那種表面宣傳,拉橫幅或者是宣講,怎么可能一次就把這事解決,怎么可能呢。”另一方面北京市垃圾宣傳工作長期以來只有正向激勵機制,缺乏負向激勵的形式,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雙向激勵機制的設置可以對公民行為形成激勵和約束,非常有利于垃圾分類工作的推動。
在宣傳長效機制方面,北京市并沒有像發達國家一樣形成一種長效、常態化的宣傳機制,結合本研究在2022 年的調研數據來看,雖然北京市也建立了類似的“宣傳周”“宣傳月”等定期和長期宣傳活動,但其作用仍然有限。
本研究認為對于北京市的垃圾分類的宣傳工作存在著主體單一、形式單調、缺乏長效機制和不夠細致等方面的問題。北京市應當真正建立起多主體、常態化和細微化的垃圾分類宣傳機制,如圖1 所示。

圖1 多主體、多層次、多樣化、常態化垃圾分類宣傳機制
垃圾分類多主體、多樣化、長效化的宣傳機制包括:多主體指多元主體配合,增加宣傳工作的協同性,主體應當引入除政府外的多個社會治理主體,推動多元主體參與,調動社會各種力量推動垃圾分類宣傳工作,融合不同治理主體掌握的不同資源;垃圾分類的宣傳形式應當不斷豐富,宣傳內容應當實施雙向激勵;長效化是指應當避免宣傳工作的短期行為,真正建立常態化的宣傳工作機制。除此之外,無論是在宣傳還是執行階段,我們都應當像日本、德國等國家一樣做到法律法規細致入微、宣傳內容事無巨細,建立起垃圾分類的細微化宣傳機制,使垃圾分類觀念潛移默化影響人們日常行為。這一點本研究于2018 年對貴陽高遠環保咨詢有限公司經理蘭總進行訪談中他就提到:“垃圾分類逐步宣傳跟上,讓你知道丟垃圾有一種負罪感內疚感,這一點很重要”。
(1)社區宣傳。垃圾分類是一項城市綜合治理工程,社區治理是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的最大突破口和抓手,社區應義不容辭承擔起垃圾分類的宣傳動員職責。本研究在2018 年的調研中發現,朝陽區勁松街道建立了“綠色小屋”,能極大推動垃圾分類宣傳進社區,積極引導居民將垃圾從源頭分類。在勁松五區“綠色小屋”門前,經常能看到社區居民排隊參與垃圾分類與兌換活動的熱鬧景象。所以北京市應當積極發揮社區的城市治理支點的作用,推進垃圾分類宣傳工作開展,真正發揮社區對垃圾分類的宣傳作用和對居民的教育作用。
學校同樣是垃圾分類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將垃圾分類知識帶進校園和課堂,寓教于樂,不僅能夠大大增加課堂趣味也能夠起到極好的宣傳作用。在日本,從幼兒園開始學校會在課堂上傳授垃圾分類知識,在學校生活中實踐分類行為。在瑞典也十分重視學校的垃圾分類宣傳,老師課堂講解,學生回家與家長實踐,在言傳身教和家校配合中養成分類行為。北京市應參考國內外垃圾分類經驗,尤其是日本的學校垃圾分類宣傳經驗,使學校與垃圾分類企業、垃圾處理廠、焚燒基地等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利用其為平臺和載體,帶領師生參觀學習,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推動垃圾分類是一個能帶來極大正外部性的工作,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政府對垃圾分類的宣傳工作主要體現在對政策、法規的宣傳和日常執法過程中的宣傳兩個方面。北京市近些年來也頒布了眾多相關的法律法規,北京市應繼續不斷出臺、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同時形成政府帶頭社會各界積極響應的宣傳教育體系。
家庭教育和氛圍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和養成影響很大,因此發達國家的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工作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垃圾分類宣傳從娃娃抓起。前面部分已經闡述,家校配合,學校講解家庭實踐,同時家長以身作則,能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宣傳效果。北京市相關部門應聯動各級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倡導家長帶領孩子參與垃圾分類,繼續積極推進家庭宣傳力度,與社會主題宣傳形成合力,使垃圾分類也成為北京市居民的文化傳承。
北京市垃圾分類推進緩慢的一個原因就是力量單一,沒有民間力量的參與無法在技術上、宣傳上、激勵上等方面解決相關問題。近些年來,北京市也設立桶前值守員、政策宣傳員等志愿者,充分吸收社會力量促進垃圾分類宣傳工作。中國志愿服務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 年11 月,北京市志愿者總數為673萬人,志愿團隊10 萬個,北京市應充分發揮這些社會力量,形成優勢互補和資源互補,緩解垃圾分類宣傳政府端的壓力,推動垃圾分類的宣傳工作。
經過研究團隊的調研,發達國家的垃圾分類宣傳手段十分多樣,對于互聯網技術等新技術和新媒介的運用比較充分。北京市應采取線上線下結合、家校結合,舉辦游戲、垃圾分類嘉年華等活動,豐富宣傳形式采用多樣化的宣傳手段。應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和公共場所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知識,通過多樣化的垃圾分類宣傳形式,普及推廣垃圾分類知識。
以往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成效不彰,多年的分類宣傳、社區引導、物質刺激以及精神鼓勵等措施收效甚微的狀況表明,作為典型的弱激勵型政策,僅僅依賴激勵機制(如綠色積分賬戶、綠色小區激勵資金)的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實際作用效果非常有限。因此促進垃圾分類宣傳內容的多樣性一方面體現在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更加多樣、豐富和全面;另一方面還體現在要建立正負雙向激勵的宣傳機制。日本和德國等垃圾分類先進國家對于違反分類相關規定的懲戒措施是非常嚴厲的,甚至影響個人信用從而有較強的硬性約束力。北京市應采用“雙向發力”措施,助推垃圾分類新時尚。通過雙向激勵的宣傳手段,提高宣傳效果。在正向激勵方面,積極推進正向激勵,讓垃圾分類在趣味中實現。在負向激勵方面,妥善實施執法處罰,使垃圾分類在“軟硬”結合中提升。
發達國家的垃圾分類宣傳既做到了多樣化,又做到了常態化,幾十年不間斷進行,而且不同地方都有自己固定的宣傳時間,這種培養從公民兒童時期就開始,對公民起到了非常好的宣傳引導的作用。但是我國及北京市開始實施垃圾分類的時間較晚,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和習慣的養成又需要較長時間,因此,今后的宣傳工作應堅持不懈地進行,真正做到垃圾分類宣傳的常態化。
德國垃圾分類教育從小抓起,同社會宣傳相結合,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使得垃圾分類成為德國公民的習慣。使得遵守垃圾分類變得像遵守紅綠燈一樣普遍。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小學、中學和大學,這種教育持續進行。北京市也應當注重垃圾分類宣傳工作的長效效果,避免宣傳工作的短期行為,把是否按照規定對垃圾進行分類作為評估公民信用水平的重要標準。
發達國家的垃圾分類相關的法規十分注重細節,政策對于每種垃圾的處理準則都有詳細的條款說明,同時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體系完備,使得垃圾分類有法可依,有法可保。北京市自2002 年頒布《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的通知》(簡稱“通知”)推進垃圾分類以來,相關法律法規也經歷了13 次左右的完善和細化,在分類標準、處理方式、行業標準和激勵措施等方面都進行了愈發細致和明確的規定。在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越來越多、更加細致的同時,北京市應繼續在社會發展的需求和現實執行情況的反饋上對一些條例進行廢止、刪減和細化,不斷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和可操作性。
在我們的垃圾分類宣傳中,應當做到下至每個公民、每個家庭,上到整個國家和社會都參與其中,小到在各個生活場所、大到在國家和社會的公開活動中都進行宣傳。在社會上隨處可見的垃圾分類宣傳標語和事無巨細的法律法規通過硬性和柔性的手段也時時刻刻約束和熏陶著每位公民,真正達到“處處宣傳、潤物細無聲”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