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艷,李 剛,湯 驊
(石河子大學,新疆石河子832000)
我國高等教育的使命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赫爾巴特也曾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就會成為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因此,將專業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合起來,是教育本身的發展要求。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屬性,使教育內容有血有肉;以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專業課程建設,可增強專業課程的吸引力,使教育主題更有魂有神。
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所用材料和制品的總稱,各類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建筑物或構筑物的物質基礎。“建筑材料”課程主要包括材料的基本性質、無機膠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漿、墻體材料、建筑鋼材、瀝青及瀝青混合料、防水材料等知識模塊,各單元設置相對獨立。由于“建筑材料”課程內容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非常適合在以專業知識為主線的基礎上,融入思政元素,進行思想政治教育[2]。以石河子大學“建筑材料”課程為例,其開設在第三學期,此時學生已經基本適應了大學生活,但對專業學習的具體內容及個人職業發展仍處于迷茫期,思想容易受到沖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專業學習自信心,幫助學生提前做好個人職業規劃,為大類專業分流打下基礎。學生所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獲取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上,更需要各門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來具化,而第三學期學生剛剛開始接觸專業知識,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本專業的歷史、現狀、發展趨勢等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更有助于專業知識教學過程中育人功能的實現。
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知識體系、結構特點都不相同,所以蘊含在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會像思想政治理論課那樣已經形成了完整體系,也不可能均勻分布,而是隱性、點滴狀存在,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3]。“建筑材料”課程本身具有豐富的思政元素,如愛國情懷與兵團精神、工匠精神與創新意識、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等,且各個知識單元相對獨立,因此對每章節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利用課堂教學中學生注意力的疲勞時間,以學生關注的歷史話題、鮮活的現實問題等作為切入點,融入思政元素,并進行廣度延伸和深度解讀,引發學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則水到渠成[4]。
相關知識點思政元素的融入設計和預期成效如表1所示。

表1專業知識思政融入點設計
以“建筑材料”開篇緒論為例,緒論中主要介紹材料的發展史,材料是國民經濟、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的物質基礎與先導,材料的發展史就是人類的發展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知識點的導入應以身邊熟悉的建筑物為例,如以鋼筋混凝土材料為主的宿舍樓和教學樓,把專業術語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一:“你還見過什么材料的房子”引導學生思考,暢所欲言。如茅草屋,由此引出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進而提出問題二:“以軍墾文化為主的石河子市,房屋建筑形式有什么樣的發展歷程”自然引出兵團特有的建筑結構“地窩子”,展示相關圖片,并講解“地窩子”的構造,使學生對這一建筑結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通過介紹“地窩子”的歷史沿革,引出兵團屯墾戍邊精神,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住這樣的房子”“當時的兵團人經歷了什么樣的奮斗歷程”“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如何傳承并發揚兵團精神”通過以上講解,學生對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兵團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領悟,潛移默化中培養其愛國愛疆、擔當奉獻的社會責任感和開拓進取、不畏艱險的職業素養[5]。
石料章節的學習過程中,可以結合近年來國家政策進行解讀。石料是土木工程中需求量最大的材料,然而由于工程所需的石材往往采用露天開采或在河道中直接開挖的方式,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當地生態。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嚴格措施禁止礦山的開采,導致石料的斷貨成為企業面臨的頭等問題。各機構紛紛開始研發天然砂石替代物,如采用處理后的建筑垃圾再生集料鋪筑道路底基層,鋪路效果和天然石料鋪筑的效果相同,而且一噸混合料成本可節省60~70元,該舉措不僅解決了原材料的供給問題,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建筑垃圾的污染問題,可謂一舉兩得。類似的舉措還包括將煤矸石經過處理制備成煤矸石集料、粉煤灰通過造粒技術制備集料等,均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通過這些案例,引導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能秉持固有思維,被問題打倒,鼓勵他們根據專業知識進行創新和嘗試,同時,強調工程人應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比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建筑材料”課程還安排了8學時的實驗教學,要求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驗訓練相結合。事實上,國內外土木建筑工程中的質量事故,絕大部分都與材料的質量缺陷相關,因此,試驗的各個環節均要求學生秉持嚴謹認真的態度。以水泥安定性測試為例,水泥的安定性一般采用雷氏夾法進行測試,在規定的養生和環境條件下,測量雷氏夾指針尖端間的距離(精確值0.05mm),兩次結果的差值不大于5mm,則認為水泥安定性合格,否則視為廢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將使構件設計強度不足,從而導致結構在使用期內發生斷裂,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在工程實際中,1mm的測試誤差就可能影響人們對材料合格與否的判斷,進而影響結構的使用,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有助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為學生參與大學生SRP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提供實踐平臺,通過競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嚴謹認真的職業素養。
一是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教學優勢,創新教學方法。通過打造教學實踐平臺,實現教學過程中的“三個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堂與生活相結合,把專業課程課堂教學實踐過程打造成為高校育人的重要陣地。線下教學是教師和學生近距離接觸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能夠及時接收學生反饋并有效引導,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發言機會,如采用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翻轉式教學等方法,激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問題,在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答疑解惑,引導延伸,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實現課堂育人目標[6-7]。例如,在講解建筑材料基本性質時,對于學生易混淆的材料的密度狀態(真實密度、表觀密度、堆積密度、視密度)問題可以設置討論環節,讓學生分組討論,以加深理解記憶;考慮到“建筑材料”課程較強的實踐性,第二課堂也是線下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團隊協作能力的一個重要平臺。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鼓勵學生參加課外競賽,如大學生SRP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能夠對課堂知識進行驗證和深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成就感。
二是持續關注師資隊伍發展,形成課程育人功能長效機制。在“建筑材料”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以“學習、對話、實踐與反思”的培訓模式為主,從工程師職業素質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等角度,將價值觀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課教師的話語體系,強化任課教師在學生專業素養形成和個人價值觀引領兩個方面的影響力。
三是構建協同育人機制。以課程為載體,結合各專業學科特點和育人要求,通過聯合其他部門,探索“課程思政”一體化管理路徑。在“建筑材料”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通過“兩步走”戰略,逐步實現協同育人體系。第一步是將專業課教師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觀點融合,打造課程“育人共同體”;第二步是通過輔導員、學生辦公室及其他社會資源,實現專業課教師和學生辦公室,以及院級思想政治教育部門的職能互補、優勢疊加,做到教育與教學的有機統一。
網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當代大學生在網絡中表達自己、閱讀他人,并在表達與閱讀中構筑起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鑒于此,將線下教學傳統優勢和線上新媒體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線上教學資源作為線下教學的補充,對于豐富教學設計,提升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建設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的在線測試資源,提前在線上平臺發布相關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將教學課件、學科前沿、章節作業、以知識點為單位的微視頻建設等教學內容上傳至在線學習平臺,劃分出模塊單元,不定期更新;另一方面,建設以育人目標為導向的課程思政拓展專欄,包括將本領域知名科學家優秀事跡及相關訪談紀錄片等上傳,比單一的思想政治理論網絡課程更豐富、更有吸引力,也更具感染力,或是將學院組織的與兵團、建材相關主題黨日活動等參觀活動錄制視頻,與課堂案例相互呼應,使課程思政更生動,對與建材相關的熱點新聞事件的解讀等也可融入其中,引導學生以辨證理性的態度面對時事,形成獨立的判斷能力。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既創新了課程教學方法,又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途徑,而思政專題的融入,為課堂育人作用的發揮提供了陣地,真正實現了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目標[8]。
高等教育的中心在于立德樹人,核心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專業知識的學習是掌握專業技能的必經過程,課程思政的融入是塑造品行端正、愛國愛民、敢于擔當的專業人才的助推力。傳道、授業、解惑乃為師之根本,完成專業知識的傳授,是教師的基本要求。作為高校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主動擔當學生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課堂上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探索課程思政實現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