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景麗,楊新玉,王昭君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血管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0
股骨頸骨折作為臨床常見骨折類型,主要由于摔傷、碰撞、跌倒等原因導致,調查研究表明[1],股骨頸骨折患者中以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較高,由于多數老年患者伴有骨質疏松等癥狀,因此導致該類患者骨折類型以粉碎性骨折為主。目前,對該類患者主要采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2],但基于患者年齡較高,自身免疫功能及恢復能力較差,加之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較長,患者在治療期間對護理工作的配合程度及心理狀態成為影響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因此,在圍術期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意義重大。臨床護理路徑作為臨床護理管理的一種方式,能夠以患者為中心,根據患者每日標準護理計劃,為患者提供覆蓋整個住院期間有序的、科學的、系統的護理干預,進而促進患者癥狀的恢復[3],同時降低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為探究路徑化康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特進行本次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3—12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受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的65例患者,其男35例,女30例,年齡56~77歲,平均年齡(67.43±3.48)歲,Gardan分型:Ⅰ型15例,Ⅱ型17例,Ⅲ型18例,Ⅳ型15例。根據兩組患者資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則,將其分為常規組32例及研究組33例,基礎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
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4],且為新鮮閉合性骨折;(2)符合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相關指征;(3)在本次受傷前肢體運動功能正常;(4)認知功能及溝通能力處于正常水平;(5)符合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為病理學骨折;(2)伴有嚴重心、肝、腎等功能嚴重障礙;(3)伴有免疫、凝血等功能異常;(4)伴有嚴重意識障礙或精神類疾病;(5)本次受傷傷及患者神經及血管。
對常規組行常規護理,即在入院時進行入院指導,術前指導患者進行相關檢查,并告知患者手術方式、麻醉方式、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注意事項,術后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護,開展常規飲食及運動干預,對患者開展心理干預,消除患者負性情緒,出院時進行出院指導,并告知患者復診時間。對研究組行路徑化康復護理,具體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組建路徑化康復護理小組。在科室內組建路徑化康復護理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負責組織成員商定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方案,指導護理人員開展相關工作,并對護理工作的實施進行監督及檢查。選取科室內5名取得護師及以上職稱的護理人員為小組成員,負責對患者開展護理工作,小組成員經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及康復干預訓練培訓合格后方可入組。(2)護理工作的實施。由小組成員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并結合我院臨床護理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制定路徑化康復護理表,見表2。

表2 路徑化康復護理表
1.4.1 髖關節功能 于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及3個月,采用髖關節Harris評分表[5]對其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價,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及關節活動度共4個維度,分數與其髖關節功能呈正相關。
1.4.2 并發癥 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1.4.3 生活質量 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表(GQOLI-74)[6]對其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軀體、社會、心理及角色4個維度,分值與其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采用SPSS 20.0軟件將隨訪數據錄入數據庫。納入因素均給予賦值。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隨著時間的延長,患者髖關節功能均有顯著提高,且研究組患者在治療后1個月及3個月,Harris評分分別為(69.44±11.04)分及(84.12±9.71)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髖關節Harris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髖關節Harris評分情況(±s) 分
組別研究組(n=33)常規組(n=32)t值P值治療前18.34±9.08 19.17±10.41 1.309 0.489治療后1個月69.44±11.04 56.04±11.42 11.299 0治療后3個月84.12±9.71 66.73±8.41 9.092 0
患者在治療后出現的并發癥主要包括切口感染、靜脈血栓、肺部感染及壓瘡,且研究組發生幾率為6.06%,顯著低于常規組的1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治療后3個月,研究組及常規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分 別為(80.14±4.16)分及(60.46±5.7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s) 分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s) 分
時間治療前研究組(n=33)常規組(n=32)健康狀態身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健康總分t值P值10.28±1.41 10.42±1.39 0.298 0.392 10.89±1.12 10.41±1.41 1.293 0.072 8.46±1.82 8.17±1.46 2.832 0.892 6.35±1.41 6.59±1.28 1.382 0.072 48.46±4.24 49.72±4.17 2.004 0.192治療3個月后研究組(n=33)常規組(n=32)t值P值24.37±2.14 17.89±2.43 8.200 0 23.53±2.16 18.41±2.72 6.204 0.029 12.37±2.42 10.49±2.71 7.244 0 19.24±1.42 13.42±1.71 8.019 0 80.14±4.16 60.46±5.72 7.024 0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作為治療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方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等病情,但由于患者年齡偏大,且醫護措施配合程度相對較低,且機體代謝及恢復能力的下降導致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7]。
路徑化康復護理是以臨床路徑護理干預為基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更快的康復,而臨床路徑護理作為護理管理方式的一種,以時間為橫軸,以護理措施為縱軸,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恢復情況,參考相關文獻,制定路徑表,為患者提供由入院至出院的整體護理,進而改善患者相應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在治療后1個月及3個月,Harris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其影響因素如下:患者在術后1~4 d內基本處于絕對臥床狀態,因此在術前指導患者進行相應訓練,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心理及生理準備,進而避免髖關節功能受到不良因素刺激,同時,在術后早期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進行被動及主動訓練,并逐步發展到髖關節訓練及早期下床運動,有助于促進髖關節活動功能的恢復[8]。根據患者飲食習慣及營養狀態制定個性化飲食干預計劃,在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認可程度的同時,通過改善患者營養水平,也為患者髖關節活動奠定了基礎。本次研究還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主要原因與早期進行肢體功能訓練,加強監護工作及提高患者自身對并發癥的認知水平有關[9]?;颊叱霈F感染等并發癥與老年患者免疫功能水平較差,切口恢復速度較慢有關,而通過采取有效的營養干預及運動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進而有助于避免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還顯示,治療后3個月,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其原因包括,生活質量提高除了受其髖關節功能改善影響外,有依據的指導患者適時開展相關訓練,能夠進一步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同時避免常規護理中因缺乏科學性及系統性,過早或過晚的指導患者進行運動訓練而造成的不良情況。通過逐步建立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對提高醫護依從性,進而促進患者癥狀的改善及生活質量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對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路徑化康復護理,對改善其治療后髖關節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有助于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及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