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茂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鄉村振興是全面和系統性工程,涵蓋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各個層面。鄉村發展的核心是產業和生態,保護和優化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科學策劃、規劃好鄉村的一、二、三產業是鄉村穩定、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根本;鄉村建設的重點在于鄉村人文的傳承、鄉村公共配套與基礎設施的完善、鄉村環境與景觀的建設、鄉村建筑風貌的整治與更新等;鄉村治理的重點是鄉村組織的振興和人才的振興,組織是保障和方向,人才是活力和實施的基礎。
鄉村建筑植根于特定的鄉村地區,體現出了當地特定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環境,反映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特征[1],是鄉村人文的重要載體,更是村民生活的物質空間環境。2022 年1 月4 日,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鄉土文化傳承保護,避免大拆大建,以尊重村落現狀為條件進行建設。鄉村建筑風貌是鄉村鄉土環境、鄉村人文、審美等方面的集中體現,是村民物質和精神生活不斷發展需要的空間形態及情感表達[2],因此,鄉村建筑風貌更新的研究與設計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寧都縣轄24 個鄉鎮、296 個行政村,總人口約86 萬人,位于贛州市的北部,有“文香詩國、客家祖地、紅色搖籃”的美譽,人文底蘊深厚。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快速推進,鄉村建筑風貌的更新與改造設計迫在眉睫,尤其需要系統地研究和設計出符合本土人文環境的鄉村建筑風貌。昌寧高速自寧都縣西部自北而南穿越,沿線村莊、鄉鎮集中于高速路東、西兩側,包括小布鎮、黃陂鎮、安福鄉、蔡江鄉、青塘鎮、興江鄉等。沿線北段多山區,南段多丘陵,因此,鄉村建筑南北有些差異,有少量遺存的客家民居建筑,多數為近30 年內的低層磚瓦建筑、磚混建筑和少量多層框架建筑。
寧都位于多山和丘陵地區,村莊基本是小聚落自發發展,與自然山水空間相融。據記載,自宋代起,中原南遷的客家人最早在寧都定居,然后南遷福建、廣東等地,因此,寧都被譽為“客家祖地”。村莊形制多遵從堪輿理論,村莊內為街巷組織,建筑形式多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式,正面如牌樓,形成“牌樓屋”格局。近現代后,隨著公路交通的發展,村莊建設多沿路展開,形成沿路線性發展的村莊或圩鎮。因此,村莊總體上可分為自然聚落型和沿路帶狀型兩種。
自然聚落型村莊組織形態分為以家族為單位相對規則的圍屋形式和以獨門獨戶相對自由交疊組織的傳統村落模式。二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前者在相對系統的規劃和控制原則之下進行構造組織,村落結構肌理清晰,街巷空間有序,建筑高低錯落,相對統一協調。后者則更多地表現出村落生活相對自發、原生的狀態,村民的居住模式以自然的土地劃分及鄰里關系為要素構建的整體村落模式。
帶狀型村莊沿路逐步發展,村莊沿路接踵展開、緊密連接,僅在道路的岔口或局部有少量開放空間,基本是無秩序、無組織狀態。規模較大的村莊慢慢向道路兩側再擴展一兩條街巷,總體仍是帶狀布局。建筑沿街毗鄰布置,基本是2~3 開間聯立展開,建筑層高大多為2~3 層,少量為4 層及以上的多層,建筑色彩以白色抹灰和少量白、紅、黃、綠瓷磚貼面,比較雜亂無序。
通過實地調研,昌寧高速公路沿線的鄉村建組可以歸納為傳統民居型和現代民居型。
2.2.1 傳統民居型的基本特征
1)本土傳統型民居形態源自當地客家傳統民居,其最為典型的民居形態為“四扇三間”。對位于沿線偏北部的山區鄉鎮,建筑開間與高度的比例關系基本為1.5∶1,其首層房間與屋頂高度比例關系普遍為2∶1。
2)傳統型民居屋面形式多為懸山雙坡屋面,在山墻面部分略有伸出。在整體建筑形制相對較高的區域,山墻面普遍采用馬頭墻形式的風火山墻,馬頭墻部分與徽州存在顯著不同,以翹脊馬頭墻為檐口進行形態組織。
3)傳統型民居的窗洞口開啟方式以及形態特征具有顯著的地域特點。其門洞開啟區域為通高一體的單一色彩飾面,普遍以黃褐色為主。窗洞口區域普遍以矩形小窗洞口為主。
4)建筑色彩以白墻、灰頂為主,還有少量的仿夯土抹灰飾面。雙坡屋面以灰黑色瓦屋面最為常見,整體建筑主體部分以灰色、白色為主要色彩。門洞口普遍以深褐色勾勒為主。
2.2.2 現代民居型的基本特征
1)現代型的民居主要在20 世紀末建造,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沿線村莊大量興建的低層、多層磚混和鋼筋混凝土框架民居建筑,建筑層高普遍控制為2~3 層,少量有4 層及以上的。
2)建筑屋面形式以平屋頂或局部升高的平頂形態為主。建筑檐口有有無飄檐板之別,基本設置女兒墻。
3)建筑窗洞口普遍為當代標準化玻璃框架模塊構成的窗洞模式,但各戶的窗洞口開啟方法存在顯著差異,相對雜亂。
4)建筑色彩沒有文脈傳承性,以暖色系為主的多種顏色并存,無顯著主導色彩。
5)建筑部件簡易,陽臺開敞與封閉并存,空調外機、落水管等大都裸露在外,缺乏統一協調管理及相應立面設計,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建筑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場所,建筑形態設計應在整體上反映它的使用功能與風格,并在細部表達出其作用、功能與意義。鄉村建設要加強鄉土文化傳承、尊重村落現狀條件。因此,鄉村建筑風貌的設計應遵從整體、鄉土、人文、功能、易于實施的設計思想,注重風貌設計的整體性、鄉土性、人文性和可實施性。
1)整體性。即深入研究沿線村莊建筑的共性,既要各個村莊整體統一,又要注重沿線各個鄉村的風貌協調統一。
2)鄉土性。即在地性,是“建筑如何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中的適應性設計”[3]。應注重鄉村的山水空間環境,將村莊融入山水自然環境中,突出鄉村的自然性、生態性。
3)人文性。即注重“鄉土建構文化的傳承與重塑”[4],關注鄉村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的傳承與發展,使建筑有文脈、有情感、有溫度、有活力,使常住者樂居、外出者想回家、來客愿駐留。
4)可實施性。一是要結合功能的完善和新技術的應用;二是要考慮工藝的實施難度和經濟性[5]。
深入研究昌寧高速公路沿線村莊和建筑的特征與風貌更新設計,首先需要進行整體風貌控制,然后依據村莊的特征,將沿線村莊的風貌更新設計分為傳統村落型民居風貌更新設計和現代帶型村莊建筑風貌更新設計兩種類型。
3.2.1 整體風貌控制
整體風貌控制以寧都客家傳統建筑文化符號為基礎,通過以古為新的設計手段,對于整體村落相對雜亂粗放的形態現狀進行精細的地域化處理,以整體協調統一彰顯品質,以地域建筑白墻灰瓦坡屋面等建筑符號彰顯深厚文化底蘊、以生態可持續性為目標的設計理念,運用節材節能、新能源利用等措施彰顯生態鄉村綠色環境。對建筑質地、色彩、立面層次、屋頂形式等的進行重構[6]。
1)形態控制。現存的古民居和坡頂建筑保留,將所有平屋面建筑進行平改坡,建筑墻身全部采用涂料飾面,層間施以橫向線條,統一窗臺、門窗套、勒腳,構建整體統一協調的形態。
2)色彩與材料控制。參考傳統民居的灰白色彩體系,風貌整體色彩采用灰白色體系。屋面采用青灰色水泥瓦,墻面用白色涂料,在以夯土建筑為主的傳統村莊,墻面用仿夯土色涂料飾面,檐口、線條、門窗套用青灰色涂料或貼面,勒腳用青灰色墻磚飾面。
3)建筑配套設施。屋面設置太陽能集熱或光伏板,空調機外機窗色彩與線條統一,落水管顏色統一深灰色。
3.2.2 傳統型建筑風貌更新設計
傳統型村落大都分布在沿線的山區,村莊有少量遺存的古民居,也有少量20 世紀50~80 年代的2 層坡頂夯土和土坯建筑,大部分是近30 來年建設的低層、三開間平頂民居。
設計這部分村莊建筑風貌時,在總體風貌控制的原則下,首先要保護好古民居,進行修繕和環境整治;對于夯土和土坯建筑,完善功能和設施,在色彩和風格上統一協調;對于近期建設的盒子式平頂建筑,采用總體風貌控制原則進行中平改坡設計。
3.2.3 沿路帶狀型建筑風貌更新設計
沿路帶狀型的村莊基本是近30 年發展起來的,建筑基本上是兩開間至四開間的低層平頂盒子式建筑,有少量4 層左右的多層,建筑沿路的底層多做商業門面,有獨棟也有聯立,路內側的一般是獨棟。
這部分鄉村的建筑風貌更新,在風貌總體控制的原則下,全部采用平改坡設計,沿路一排底層增加檐口和店招店牌的一體化設計(見圖1、圖2)。

圖1 風貌改造前后對比圖

圖2 灰白體系的街巷組合效果圖
鄉村建筑具有很強的地緣性、人文性特征,富有特色和接地氣的鄉村建筑的研究與設計可以為村民打造樂見、心儀的舒適生活空間和情感歸屬場所。本文以寧都縣昌寧高速公路沿線鄉村建筑風貌的研究與設計創作實踐為例,探索和積累鄉村建筑設計的思路與方法。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氣候多樣,鄉村建筑設計的探索與研究有著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和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