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聰
(舟山市普陀區農村水利管理站,浙江舟山 316100)
舟山市普陀區海塘工程始建于建國初期,作為濱海島嶼城市,海塘對于舟山市普陀區人民而言稱得上是生命和財產的“保護神”,通過多年的持續海塘工程建設,舟山市普陀區防潮減災能力不斷增強,所建設的海塘工程也多次成功抵御臺風災害,為普陀區防臺抗臺筑起了一道堅固的“長城”。
浙江省水利廳自1998 年開始推進標準化海塘建設以來,普陀區共計建成一線海塘113 條,總長118.72 km,其中,標準海塘107 條,共計116.58 km,占建成一線海塘總長的98.2%。見表1。

表1 舟山市普陀區一線海塘統計表(截至2018 年)
首先,普陀區所管線的一線標準化海塘開工建設時間為1998 年,但受到當時城市發展規模、建設資金、技術標準等條件的制約,部分海塘建設標準較低,其中,20 年一遇標準的海塘長度占到了一線海塘全長的25%。隨著城市人口、發展定位等海塘設防要素的不斷提升,保護區內保護對象的重要性和安全性需求與現狀海塘防御等級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其次,歷年臺風對普陀區一線海塘的侵蝕較為嚴重,部分海塘結構強度不足。通過相關監測數據分析,目前普陀區所管轄的113 條海塘中,完成安全鑒定的共有25 條,其中,存在二類塘11 條,三類塘4 條,剩余88 條海塘均為超期未鑒定海塘。
最后,由于歷史原因造成普陀區海塘管理范圍內還處在一定數量的交叉建筑物,現有約5 km 背坡直接是居民住宅,12 km 位于企業范圍內,9 km 海塘外側有多處民間碼頭。正是由于海塘管理范圍內存在上述交叉建筑物,使得管理范圍內容易出現物品堆放阻塞搶險通道等問題,違章搭建也偶有發生。
目前,舟山市普陀區海塘類型主要可分為常規型、島礁型、內陸型三大類型,該規劃涵蓋了4 鎮3 街道3 管委會,即六橫鎮、桃花鎮、蝦峙鎮、東極鎮、沈家門街道、東港街道、展茅街道、螞蟻島管委會、登步島管委會、白沙島管委會。規劃101條海塘總長度為108.24 km,其中,13 條海塘共計10.88 km 現狀為企業塘,并已加固完畢,防潮標準為50~100 年一遇,不再列入編制范圍。
1)提高標準。在編制過程中,應當著眼城區和重要產業集聚區的現狀和未來發展需求,確定切實可行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防臺防潮標準。通過提升海塘抗浪防沖能力,為應對普陀區現今所需面對的超標準洪潮奠定堅實基礎[1]。同時,在規劃編制過程中還需注重規劃目標的可實施性,增強風險和憂患意識,立足普陀區城市和主要產業的未來發展需求,將計劃任務逐一分解到每一年份。
2)修復生態。在提標改造、維修加固、配套改造等多種形式的海塘整治工程中,應當注重將海塘建設管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強化生態岸灘對海塘的保護作用,合理保護,進而利用塘前灘涂濕地加強塘后水系連通,恢復潮汐通道,完善海塘的生態化改造。
3)統一規劃。以整個閉合區為單元,統一確定海塘防御標準;以多規融合為導向,合理規劃海塘岸帶基礎設施空間布局;適度超前,一次規劃,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分步實施。
4)系統治理。把海塘建設與區域發展結合起來,推進多規融合、水岸同治,統籌河海聯動整治,系統謀劃水、灘、岸、坡綜合治理,有效推動沿線防災減災、生態修復、環境整治、綜合開發,融塘于城,共建共治基礎設施。
規劃要求截至2022 年年末,普陀區開工建設海塘安瀾千億工程26.23 km,建設完成海塘安瀾千億工程12.77 km,完成投資1.93 億元,建成小筲箕海塘、楊柳坑海塘、柵棚海塘、塘頭南塘、捕南東塘等8 條海塘。
至2025 年,規劃開工建設海塘安瀾工程48.08 km,累計完成投資8.48 億元。消除普陀區海塘安全隱患,逐步實現沿塘步行、騎行、車行道路基本貫通,逐步完成海塘產權化、物業化、數字化改革,“安全+”功能充分融合,促進沿線高質量發展效果初步顯現。
至2030 年,規劃提標加固108.5 km 海塘,完成投資47.3 億元,逐步推進海塘融合建設,結構安全得到普遍提升;海塘產權化全面完成,物業化、數字化基本覆蓋,以海塘岸帶為依托的沿海新產業新業態不斷聚合發展。基本實現海塘安全提標、生態化改造、數字化建設和“安全+”功能融合,推動海塘岸帶從“一條防御線”向安全屏障、生態廊道、貫通走廊、文化長廊、活力珠鏈、產業高地“六大功能帶”的蝶變,建成比肩世界一流灣區的生命線、風景線、幸福線。
從舟山市普陀區海塘現狀分析可知,目前普陀區滿足百年一遇標準的海塘公里數僅占一線海塘總公里數的1.7%,因此,通過對現有海塘的提標改造工作使其能夠應對更高標準的潮水是普陀區海塘安瀾工程的重中之重。為了能夠“多、快、好、省”地對全區低標準海塘進行提標改造,普陀區水利部門采取了如下舉措對現有的低標準海塘進行提標改造。
1)通過內外結合的方式對轄區內海塘建設現狀進行全面的基礎信息調查,采用核對竣工資料、實施現場復測、補充GIS 空間信息等方式完善轄區內的海塘技術信息。尤其是海塘建設標準、現狀高程、海塘線位等重要的空間信息均可在基礎信息庫中進行顯示和調閱[2],通過建立完善的基礎數據庫可為后續轄區海塘提標改造提供詳盡且可靠的數據支持。
2)鑒于目前普陀區滿足百年一遇的標準海塘長度僅占全部海塘總長度的1.5%,需要進一步提升標準的海塘數量較多,提標工作推進難度較大。為此,普陀區海塘管理部門綜合考慮現有海塘建設標準、海塘后方城市社會發展現狀和規劃發展水平、提標工作實施難易度等多項指標來擬定近期轄區內海塘提標工作實施計劃。經普陀區海塘管理部門研究決策,普陀區2020—2025 年規劃提標一線海塘共20 條,其中,提標至100 年一遇5 條共15.32 km;提標至50 年一遇3 條共7.05 km;提標至20 年一遇4 條共1.58 km,總提標加固長度為23.95 km。
3)因地制宜地開展提標改造工作。通過海塘技術數據調查,普陀區現存的大部分低標準海塘進行提標改造的工作內容主要集中在海塘防潮防浪高程、海塘穩定性等兩大類問題上,故在擬定海塘提標改造方案時須逐一分析提標需求,并制訂可實施性較強的提標改造方案。例如,針對部分海塘存在的防洪高程不足問題,可采用局部回填土及級配混泥加高海塘壩體,并用增色鋼筋混凝土防浪墻的方法來對此類海塘進行提標改造。
目前,普陀區所管轄的113 條海塘中,完成安全鑒定的共有25 條其中尚存在二類塘11 條,三類塘4 條;剩余88 條海塘均為超期未鑒定海塘,而在這些超期未進行安全鑒定的海塘中也將存在大量的安全隱患,如海塘不均勻沉降、堤壩滲漏、迎水坡沖刷嚴重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普陀區海塘管理部門也擬定了如下幾項維修加固措施:
首先,組織對全區超期未進行安全鑒定海塘開展安全鑒定工作,并通過安全鑒定逐一排查和分析現有海塘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其次,根據問題海塘分布位置、防御區域重要性和維修加固難易度等多項指標合理安排海塘維修加固方案,計劃在2020—2025 年期間,維修加固海塘條數25 條,其中,50 年一遇加固12 條共16.72 km;20 年一遇加固13 條共7.41 km,總加固長度為24.13 km。最后,結合現狀海塘結構形式,選定合理的維修加固方案,例如,針對部分迎水坡沖刷較為嚴重的海塘,采用迎水坡襯砌的方法,利用漿砌塊石對迎水坡一側的堤腳進行鎮壓,以此來提高壩體的穩定性;對于部分壩體滲水較為嚴重的海塘,則采用迎水坡一側加蓋鋼筋混凝土,并在堤壩后方進行注漿處理來填充堤壩內部的孔隙。
除了對現有的海塘進行提標改造和維修加固外,普陀區海塘管理部門還將結合城市開發和濱海區域空間綜合整治等專項行動開展高標準海塘配套改造工作,針對不同海塘的潮動力、潮灘發育程度等情況,做到安全性與生態性兼顧,通過應用生態型消浪材料、優化海塘堤壩結構設計、合理開發利用海塘迎水坡及背水坡空間等措施,提升海岸帶生態效益或環境支撐能力,使新建海塘與周邊地塊開發建設有機融合。
在海塘的岸灘處采用恢復原生灘涂植物或人工種植耐鹽堿、抗風能力強的水生植物,從而在岸灘處重新形成具備一定規模的灘涂生態體系,充分發揮灘涂植物在防浪、防沖刷等方面的固灘功能。在部分易受到海浪沖刷和侵蝕的岸灘區域中設置潛堤、離岸堤、丁字壩等工程設置,在局部區域重新塑造較為穩定的岸灘濕地,為各類護灘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境[3]。
在海塘的迎水坡上亦可利用生態原理提升海塘的穩定性,例如,在風浪大、動力強的開敞海域,可在迎水坡一側設置多孔隙結構的護岸,利于海陸物能交換和藻類、貝類附著提升多孔隙結構的防浪能力;在隱蔽海域,迎水坡可采用多孔隙、粗糙化的材料護砌,其間種植耐鹽堿的本土灌木與草本植物。
在不影響防汛搶險的前提下,海塘堤頂宜采取植被種植、綠道系統建設等措施構建生態廊道。背水坡宜選用多孔隙的生態材料護砌,或覆蓋一定厚度土層,內植草防堤頂越浪和雨水沖刷。植物物種選擇應結合岸坡穩定、生態修復和功能需求,宜選取淺根系灌木、草本為主的本土植物,在背水坡一側種植有植物的海塘應當加強定期養護檢查,防止枯死的植物根系組織腐爛后在堤身或背水坡中形成滲漏通道。
在海塘后方的管控空間中應當結合塘后陸域主體功能區劃,因地制宜建設農田、森林、草地、濕地、聚落型等生態緩沖帶。宜林地段應結合海堤防護營造防護林帶,而針對城區、村莊、田野等不同區域宜營造不同的植物風貌,并應注意群落結構配置和四季色彩變化。
舟山市普陀區海塘管理部門通過該規劃的編制工作,不僅對轄區內的“家底”進行了一次全面而細致的排摸,而且針對排摸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制訂了詳細且切實可行的整治計劃,并在整治規劃中強調生態與安全并重,充分發揮海塘在交通、休閑、文旅等綜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