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平
(邵陽學院 湖南 邵陽 422099)
學生干部作為高校的特殊群體,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作為學生,又作為不同層次、不同組織的管理者,是學生與學校和老師之間的紐帶,是大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示范者,是保證學生管理工作順利完成的重要參與者。高校辦學治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學生干部作為大學生中的優(yōu)秀群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各大高校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在隊伍數量上不斷擴大,但同時又出現學生干部工作倦怠、工作主動性不足等現象。本文通過分析高校學生干部工作倦怠的原因,運用成就動機理論以期提高學生干部工作主動性,從而建設一支有責任、有擔當的干部隊伍,提高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質量與效率,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動機是個體引發(fā)以及持續(xù)某種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動力。美國學者亞當斯認為,動機主要是指引起或者傾向于引起行為的需要和欲望。 成就動機是人們希望從事對他有重要意義、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并能取得完滿的結果。成就動機需要最先由默里在20 世紀30 年代提出,在此基礎上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了成就動機理論。麥克利蘭把人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成就、權力和親和的需求,并指出人的工作行為都源于這三種需求。成就動機使個體想要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獲得成功。
學生干部是指在班級或者組織中擔任職務、負責某項工作并協助學校及老師完成學生管理工作的一種群體。在高校,學生干部一般指學生會干部、共青團干部、其他組織干部及班委會成員。大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后除了日常學習之外,出于各種動機加入學生干部隊伍,如服務同學和老師、發(fā)展人際關系、實現自我價值、獲取利益等。這些動機都可歸納為成就動機。成就動機理論作為一種專業(yè)的心理理論對高校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和管理起到指導作用,從內部和外部對學生干部起到激勵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一支具有高素質、負責任的學生干部隊伍。
主動性是個體基于內在動力,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出的不依賴于他人指揮而自發(fā)產生的行為狀態(tài),是個人對待世界的一種積極的心理傾向。研究者把個人主動性劃分為3 個維度:自發(fā)性、前瞻性、克服困難。所謂自發(fā)性是指在沒有明確通知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完成一些工作;前瞻性是指能著眼于長期的工作視角,預先做一些工作準備;克服困難是指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困難時,迎難而上,主動思考解決方案并采取行動予以克服。綜合各學者研究,本文中所說的學生干部主動性主要從自身領導力、工作態(tài)度與方法、自主解決問題能力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3.1.1 工作態(tài)度被動
高校學生干部是學生與老師之間溝通的橋梁,同時也是班主任、輔導員的左膀右臂輔佐老師完成規(guī)定的任務。但在學生干部管理過程中存在,學生干部缺乏自主規(guī)劃工作安排的能力,經常出現無分配、無通知即無工作的情況。即使接到學校所下發(fā)的通知,干部們也是較為被動和機械地將工作轉發(fā)至學生通知群,沒有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該如何高效率地完成一項工作。作為學生干部都接收過制作表格的任務,表格的內容一般為收集學院和班級學生的信息。很多干部沒有掌握自主工作的方法,在收到任務通知后,機械式地將表格轉發(fā)給班級通知群,讓每一位同學填寫,殊不知他們可以利用日常表格中已有的學生信息,這降低了工作效率。
3.1.2 自主解決問題能力較弱
高校學生干部一方面是任務的執(zhí)行者,另一方面是學生工作的管理者,這就要求學生干部具備一定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生干部在這方面能力較為匱乏,遇到問題后會選擇擱置或者直接報告給輔導員,自己無法解決該問題。如學校或者學院發(fā)布某活動,需要學生們積極參與,干部們轉發(fā)活動通知后,認為自己的工作已經完成,如遇到參與率較低的情況時,會采用“我已經轉發(fā)過通知了,同學不參與我也沒辦法”的說辭。
3.1.3 自身領導力不足
領導力是指學生干部所應具備的一種能力和素質,高校學生干部領導力不是基于學生干部職位的權力,而是一種價值追求,要求他們通過自身的能力,帶領和引導同學們克服困難,完成目標。高校學生干部自身領導力不足主要表現為領導意識不夠、領導能力不足。這里所說的領導意識是以身作則的意識,學生干部群體中也會出現違反校規(guī)院規(guī)的情況;學生干部在履行責任時被賦予了一定的權力,在權力的賦予背后會出現濫用權力的現象。領導能力不足是指學生干部具備良好的執(zhí)行能力,但缺乏一定的管理和組織能力。在干部群體中存在這樣一類人,老師分配的任務能夠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但當自己成為某部門和某組織的負責人時卻無法自主分配任務,高效地安排部門成員來完成。
工作倦怠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存在于各個行業(yè)的群體中。費登伯格最早提出并將其用于心理健康領域研究,意指工作過程中出現的身體、情緒、行為的耗竭之感。高校學生干部工作態(tài)度被動、自主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弱、領導力不足其實也是工作倦怠的一種表現。為何會出現工作倦怠,可以從學生干部內部和外部因素進行分析。
3.2.1 角色認知不足,動機存在偏頗
高校學生干部作為老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務者。學生干部在擔任某職位的時候,也被賦予了一定的權力,在部分學生干部眼中會存在“我擁有權力,與老師關系好,和普通學生不一樣”的認知,因此容易出現和其他學生相處時高人一等的心理,但卻得不到學生們的認可和支持。其次,學生干部自身的任職動機存在偏頗,少部分人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如想通過成為學生干部提高自己入黨的概率,或是想增加自己的榮譽,豐富自己的經歷,一旦現實和自己想要追求的目的不一致時,就會在工作上產生懈怠。
3.2.2 無法正確處理學習和工作的關系
高校學生干部作為一種特殊群體,具有學生和干部的雙重身份。但他們在現實中很難平衡這兩種角色,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其中一類學生干部認為自己首先是學生,其次是干部,因此這類干部在工作中首先以自己的學業(yè)為主,在學業(yè)和工作產生沖突的時候會先選擇自己的學業(yè),進而影響部門工作的進度。另一類學生干部將部門和組織的工作放在學習前,愿意利用自己學習的時間去完成學校布置的工作,因為他們能從工作中能獲得一定的成就感,但最后可能會導致自己的學業(yè)出現掛科的現象。
3.2.3 學生工作任務多、壓力大
學生干部是利用自己課余的時間去開展部門和班級工作的,但有時會出現階段性工作量大的現象,如大一新生剛入校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信息收集和表格統計就是其中一項日常工作,內容煩瑣,所投入的時間也較多,班級干部有時可能需要熬夜趕表格。加之大一學年活動較多,學生干部忙于找人參與活動,稍不注意方式方法可能會引起同學的不滿,出現吃力不討好的情況,這會對班干部的心理和工作熱情產生消極影響。
3.2.4 自我調節(jié)能力不足
高校學生在剛入校時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想要通過成為學生干部進一步鍛煉自己的能力、結識更多的朋友等,他們在剛加入班委或部門時滿懷熱情,但在經過一段時間工作后,往往會發(fā)現學生工作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學生干部被賦予一定的權力,但更多的是義務,難以做到讓每一位同學和老師都滿意,很多時候還會收到負面的評價。在管理過程中了解到,某學生擔任大一一年的班長后,便想辭去班長工作。他認為平時自己用心為班級同學服務,卻有同學用匿名的方式對自己進行否定,在進行優(yōu)秀班干部的評選時,班級部分學生也沒有為自己投票,這心里很失落,因此想要放棄該職位。
提高學生干部工作自主性,緩解工作倦怠,需要堅定理想信念,端正任職動機。在職位競選之初,學院可對學生進行一次以“理想和信念”為專題的主題教育,讓學生明白成為一名學生干部需要具備怎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想加入學生干部群體,首先需要端正任職動機。其次,可以邀請歷年來既是黨員又是優(yōu)秀學生干部的高年級學生開展專題分享會,分享成為一名黨員和學生干部的關聯性,自己在成為一名優(yōu)秀干部過程中的思想變化,用現實的榜樣來感染下一屆學生。最后,學院可以組織學生干部定期開展思想交流會,讓其對自己過去的一段工作進行總結和反思,讓干部與干部之間進行思想監(jiān)督。
自主性行為的發(fā)生是建立在需要獲得滿足的基礎上的,學校對學生干部進行管理時,應該健全激勵機制,從而滿足他們的成就與情感需要。學校一方面可從榮譽和物質方面進行獎勵。從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群眾基礎、工作成效等方面建立詳細的優(yōu)秀干部評選和考核細則,避免老師和領導個人主觀因素的評選。為優(yōu)秀的學生干部頒發(fā)榮譽證書,適當給予物質鼓勵。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學生干部心理和情感需要。學校和老師對學生干部應給予一定的關心和關愛,不能將學生干部當作“工具人”,要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加強和學生干部情感溝通,當他們工作遇到困難時,進行心理疏導,并傳授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
工作自主權與權利約束是一對矛盾體,這也是學校在進行學生干部管理頂層設計時所需要考慮的問題,正確處理好這一對矛盾體,能顯著提高學生干部的自主性。要對學生干部每一職位職責進行細致的劃分,在此基礎上給予他們一定的權力對部門和班級進行管理的權力。與此同時,完善監(jiān)督體系,設立專門的監(jiān)督部門。監(jiān)督群體可不局限于某部門,也可是所有學生,對學生干部權力使用和違紀違規(guī)表現以及突出的表現進行實時記錄,定期反饋給指導老師和學生干部本人。對于權利使用恰當,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學生干部給予實時獎勵,對于權利過度使用和存在違紀現象的學生干部給予及時的批評教育。
高校學生干部出現工作自主性偏弱和工作倦怠是目前一種普遍的現象,應該引起高校學生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重視,筆者從工作中了解目前學生干部工作現狀,并從學生干部自身、學校和社會多方面去分析工作倦怠產生的原因,最后以成就動機理論為基礎,提出提高學生干部工作自主性和積極性的策略,希望這種現象能得到一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