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玉娟,徐軼肖,黎慧玲,雷 富,謝歡達,吳 淼**
(1.南寧師范大學,北部灣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西南寧 530001;2.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地表過程與智能模擬重點實驗室,廣西南寧 530001;3.廣西科學院廣西北部灣海洋研究中心,廣西近海海洋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廣西南寧 530007)
氮和磷等營養鹽是海洋環境中維持海洋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也是水體富營養化、赤潮暴發等環境問題的物質基礎[1]。廣西北部灣海域是我國南海大陸架西北部的一個天然半封閉淺海灣,隨著該區社會與經濟的迅速發展,工農業生產和生活污水攜帶大量營養物質流入海洋,主要營養鹽濃度整體上呈明顯的年際上升趨勢。經統計,1980-2010年,廣西北部灣溶解態無機氮(DIN)均值增長了17.9倍[2]。以《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3]為評價依據,1990-2000年北部灣近岸海域溶解態磷酸鹽(DIP)優于一類海水水質標準;2000-2007年有所上升,但總體變化不大;而2008年后,大部分灣內灣口的DIP最高值已處于二、三類海水水質標準,甚至劣于四類海水水質標準[4]。近年北部灣赤潮災害明顯加重,2021年暴發了高達6 400 km2的超大規模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赤潮[5,6],赤潮生物由最近十年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演變為夜光藻,有害赤潮種類增加[7],嚴重威脅北部灣海洋生態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急需就該地區主要海域的營養鹽狀況進行研究。
北部灣有多條河流匯入,水產資源豐富。珍珠灣、欽州灣、廉州灣和鐵山港是北部灣沿岸分布的4個主要海水養殖區,以生蠔、蝦、金鯧魚養殖為主[8,9]。欽州灣號稱“大蠔之鄉”,是我國重要的蠔苗繁育基地,提供了全國70%的蠔苗[10];鐵山港則是重要的金鯧魚養殖基地,金鯧魚產品連續3年出口到歐洲,連續17年出口到美國[11]。潿洲島位于北部灣中部,是北部灣最大的島嶼,擁有典型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北部灣最重要的生態景觀和資源之一,具有較高的初級生產力、重要的環境功能與社會效益[12]。營養鹽狀況對上述海域的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對北部灣營養鹽研究報道較多,但多只關注某一具體海域[13-15],同時針對北部灣多個海域多個季節的營養鹽研究工作仍不多。因此,本研究于2021年8月(夏季)和2022年1月(冬季)在北部灣主要養殖水域和潿洲島周圍布設站位,分析表層海水營養鹽濃度、結構和限制情況,評價水體富營養化狀況,擬為北部灣海水養殖、赤潮災害管理和海洋生態保護提供基礎環境數據。


圖1 北部灣近岸海域調查站位Fig.1 Sampling stations in nearshore seawaters of Beibu Gulf
1.2.1 營養鹽限制因素評價

1.2.2 富營養化指數法
20世紀80年代鄒景忠等[20]將富營養化指數法用于渤海灣富營養化研究,后來被學者廣泛用于水體富營養化評價,計算公式如下:

實驗數據由Excel 2010進行初步整理。使用Arcmap 10.2繪制研究區域采樣圖;運用Origin 2019b軟件繪制營養鹽濃度和分布圖,同時繪制營養鹽歷史趨勢圖并進行線性擬合分析。
夏季表層海水溫度為30.0-33.1℃,平均值為(31.3±0.8)℃(n=27),最高值出現在廉州灣11號站位,最低值出現在潿洲島22-25,27號站位。冬季表層海水溫度為13.5-19.6℃,平均值為(16.7±1.8)℃(n=22),最高值出現在欽州灣6號站位,最低值出現在潿洲島26號站位。夏季鹽度為21.2-34.0,平均值為28.0±3.3 (n=27),最高值出現在潿洲島23,26號站位,最低值出現在欽州灣6號站位;冬季鹽度為22.4-32.8,平均值為30.2±2.5 (n=22),最高值出現在潿洲島24號站位,最低值出現在欽州灣6號站位。


表1 北部灣近岸表層水體營養鹽濃度(mg/L)Table 1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nearshore surface waters in Beibu Gulf (mg/L)

表2 北部灣近岸海域營養鹽濃度均值(mg/L)Table 2 Average value of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nearshore seawaters of Beibu Gulf (mg/L)
本研究營養鹽含量均高于絕對限制閾值,故不存在營養鹽絕對限制情況。由圖3可知,營養鹽結構顯示夏季N/P、Si/N和Si/P分別為4.3-35.2,0.5-6.5和12.0-139.9,對應均值為19.6±8.4,2.0±1.3和35.5±24.9 (n=27);冬季N/P、Si/N和Si/P分別為4.3-36.2,0.8-2.0和8.4-37.1,對應均值為20.4±8.6,1.1±0.3和21.5±9.5(n=22)。夏季,潿洲島22,24-26號站位為潛在N限制,占所有站位的14.8%;欽州灣6,8號站位,廉州灣11,13號站位和鐵山港16,18,19,21號站位均為潛在P限制,占所有站位的29.6%,其余站位不具有營養鹽限制的情況。冬季,欽州灣9號、潿洲島25號站位為潛在N限制,占所有站位的9.1%;廉州灣11,13-15號,鐵山港21號和潿洲島22-24號站位均為潛在P限制,占所有站位的36.4%??梢姡摹⒍緷撛赑限制比例均高于潛在N限制。空間分布上,夏季潛在N限制發生在潿洲島海域,潛在P限制發生在欽州灣、廉州灣和鐵山港,珍珠灣無營養鹽限制情況;冬季潛在N限制發生在欽州灣和潿洲島,潛在P限制發生在廉州灣、鐵山港和潿洲島。

Stations 11-15 on the x-axis correspond to stations 11-15 in summer or 28-32 in winter,respectively

表4 營養鹽限制情況Table 4 Nutrient limitation situation
由圖4可知,夏季富營養化指數E為0.04-3.92,平均值為1.13±1.20 (n=27),最高值位于欽州灣6號站位(3.92),達到中度富營養;最低值位于潿洲島26號站位(0.04),屬于貧營養。其中,欽州灣6-8號、廉州灣13號、鐵山港16,19號站位均達到中度富營養;廉州灣12號、鐵山港17,18,20,21號站位均達到輕度富營養,其余59.3%站位未達到富營養化標準,屬于貧營養。冬季E為0.03-3.68,平均值為1.08±1.09 (n=22)(圖4),最高值位于欽州灣6號站位(3.68),達到中度富營養;最低值位于潿洲島23,26號站位(0.03),屬于貧營養。其中,欽州灣6號、鐵山港16-19號站位均達到中度富營養;欽州灣7,8號、廉州灣15號、鐵山港20號站位均達到輕度富營養,其余59.1%站位未達到富營養化標準??梢姡珽值均值夏季較冬季略高。空間分布上,鐵山港富營養化程度最高,其次為欽州灣,兩者絕大部分海域均已達到中度富營養,廉州灣30.0%海域達到輕度富營養,珍珠灣、潿洲島海域均屬于貧營養。

Stations 11-15 on the x-axis correspond to stations 11-15 in summer or 28-32 in winter,respectively




The straight line indicates the long term trend.For P<0.05,at the 0.05 level,the slop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ero,and there is an obvious long-term trend in nutrient concentrations;for P>0.05,at the 0.05 level,the slope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ero,and the long-term change trend of nutrient concentration is not obvious

北部灣近岸海域富營養化指數E為0.03-3.92,總體上已達到輕度富營養化,富營養化程度為鐵山港>欽州灣>廉州灣>珍珠灣>潿洲島。北部灣為半封閉海灣,富營養化指數從灣內向灣外降低的趨勢與沿岸水團、混合水團等的形成有關。沿岸水團由內陸徑流與海水混合形成,而混合水團由粵西沿岸經瓊州海峽進入北部灣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沿岸水團富營養化污染物向外輸送[4]。研究表明,2015 年北部灣海域整體處于貧營養化,2016年后各海灣內灣及入海口富營養化明顯[40]。鐵山港是北部灣水產養殖的重要海域,養殖區污水排入對營養鹽的補充作用影響明顯[14]。近年來,鐵山港大力發展深水抗風浪養殖產業,截至2019年,建成核心示范區面積280萬 m3,養殖面積超過35萬m3,已發展成為廣西最大的網箱養殖基地,為廣西較大的海水養殖基地之一[11]。2006年之前,欽州灣富營養化指數E<1.00,但2006-2010年,E值呈逐漸增高的趨勢[46]。楊靜等[4]指出,自2000年后廉州灣和欽州灣是主要的氮污染區,與本研究欽州灣氮污染較嚴重的結果相似。李萍等[9]認為,2013-2016年欽州灣富營養化程度已較嚴重,其次是廉州灣,而珍珠灣水質狀況較好,屬于貧營養。欽州灣海域污染的最主要來源是河流輸入,入海污染物以有機物和營養鹽為主[40]。欽州灣茅尾海受到欽江和茅嶺江大量營養鹽和泥沙的輸入、粗放的圍海養殖的影響,富營養化程度較高[9,49]。本研究潿洲島整體處于貧營養狀態,與韓麗君等[1]、陳繼藝等[37]的研究結果一致。北部灣北部海水受入海徑流、季風驅動和瓊州海峽水體輸送共同作用,夏季海水呈反氣旋渦,冬季呈氣旋式環流,營養鹽濃度與分布隨海流變化而變化,因此,潿洲島海域受海流作用影響明顯[50-53],這可能是造成其夏、冬季營養鹽分布無明顯特征與富營養程度較低的原因。
(2)夏季N/P、Si/N和Si/P均值分別為19.6,2.0和35.5,冬季三者均值分別為20.4,1.1和21.5,夏季和冬季均以潛在P限制為主,未發現潛在Si限制。
(3)富營養化指數E為0.03-3.92,北部灣近岸鐵山港富營養化程度最高,其次為欽州灣,兩者絕大部分海域均已達到中度富營養化,廉州灣30.0%海域達到輕度富營養化,而珍珠灣和潿洲島均屬于貧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