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

新冠肺炎疫情剛開始時,包括戛納等知名電影節被迫轉為線上進行,而隨著疫情好轉,各影展紛紛回歸線下,近幾屆北京電影節也均在線下進行。舉辦電影節對中國電影行業有什么意義,線上線下又有什么不同?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教授支菲娜1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能夠利用明星效應增加曝光度,還可以形成會展經濟效應,提升當地的文化形象——而這些必須通過線下活動實現。
“線下電影節是有門檻的”
支菲娜認為,電影節本身是演員、導演等人匯柔的場所,能形成較高的眼球效應,對于電影作品的市場有較大推廣作用。但是線上舉辦的電影節效果遠遠不如線下,這在近幾年的國內外的知名電影節都有所體現。
此外,線下電影節能夠提升當地文化形象,經濟效益也比較明顯,而且文化行業需要更多人之間思想的碰撞,電影節上的大師班等活動能夠為他們提供合適的交流平臺。
談及線上線下電影節的優劣之處,支菲娜表示,線下電.影節是有門檻的,“對于觀眾來說,參加線下的電影節需要一定的交通、時間成本和藝術修養,電影節展映、參賽的影片和普通觀眾在電影院線里看到的影片有較大不同,不能以商業院線上映的影片為標準來衡量電影節展映作品。而觀眾要想參與線上的電影節,只需一動手指頭,幾秒鐘就能進去,不喜歡再退出來。雖然線上電影節也起到一定普及作用,但同時減少了演員和電影作品的神秘感,其實不利于電影藝術的傳播和推廣”。
商業性、藝術性與 學術性三者并行
在支菲娜看來,2003年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以來,中國電影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因此很多影片和電影人都愿意來到中國參加電影節。中國電影節展的舉辦水平也在逐年提伺I,展映和參賽影片的質量也在逐步提升。只是近幾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電影藝術家和影片不能參展,只能以線上形式參與,這也使得電影節的品質大打折扣。
此外,電影節是商業性、藝術性與學術性三者并行的存在,部分電影節過于看重商業性而缺乏其他兩者,還有部分電影節過于強調藝術性,導致自己在生存上舉步維艱。對于這一問題,國內外很多電影節也在努力尋求三者之間的平衡。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談及如何繼續發展、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節,支菲娜表示,中國舉辦的各個電影節首先要形成差異化發展,避免自我雷同或與他國雷同。其次,要繼續敞開大門,讓電影節成為負載國家亦交使命、促進中外電影深度交流和提升中國電影品質的重要活動。再次,中國舉辦的國際電影節和國內電影節,主題性要鮮明、使命感要突出,商業性要可持續,參展作品要有利于加強文化交流、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藝術觀則要有利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環球時報202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