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冠 莫榮珍
1.廣西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南寧市 530226 2.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南寧市 530007
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是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職業教育本身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必然選擇。現代產業學院作為深化產教融合一個全新的重要載體,要探索形成應用型高校服務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模式,必須打破傳統路徑依賴,堅持創新發展和先行先試。隨著高職雙高計劃的實施,我院的汽車技術專業群作為自治區級高水平專業群,積極探索與龍頭企業緊密合作,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實施現代學徒制,創新推行“旺工淡學、二元四階”成蝶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為汽車技術產業發展培養跨界、復合型人才方面進行了有效的嘗試。
2017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設立產業學院。2020 年8 月,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下發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提出“經過四年左右時間,以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面向行業特色鮮明、與產業聯系緊密的高校,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的目標,旨在通過與行業企業創新銜接機制、資源共享機制、協同育人機制、兼職教師評聘機制、對接產業的聯動發展機制等,打造一批融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創新創業于一體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實體,形成應用型高校建設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模式。
從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出產業學院是現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一個重要載體。
2006 年,教育部和財政部啟動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提出了主要通過“工學結合”的路徑來破解校企合作的難題,在這一階段,形成了一大批工學結合的教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等標志性成果。
2010 年,國家又啟動了骨干院校建設計劃,提出了“校中廠”、“廠中校”的載體,來探索實現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創新,以骨干院校為帶動,建設了一大批“校中廠”、“廠中校”為基本形態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實踐性。
2019 年啟動的“雙高計劃”,提出了要建設“產業學院”實體,推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破解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側之間的不適應問題。
那么什么是產業學院呢?簡而言之就是建立在產業鏈(群)上的學院,產業是平臺、是載體,學院是基本的形態。在推行產業學院的過程中,必須厘清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堅持產業為要。相對于骨干院校項目的“廠中校”、“校中廠”主要聯系是“廠”、“企”的點,產業學院對接的是產業鏈“線”和產業集群“面”。因此,產業學院具有更廣的范疇,培養目標具有更大的適應性,更有利于培養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所急需的復合型、交叉型人才。
堅持育人為本。產業學院不是跟崗實習,也不是頂崗實習,更不是將學生放到流水線上的所謂的“工學結合”甚至是“工學分離”。學生要產業學院中不僅要學習產業前沿先進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做到知行合一,成為產業的技術能手、能工巧匠,還要學習產業更要培養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勞動態度。
堅持產教融合。學生在產業學院,一是學習的內容來自于產業,是企業的項目轉換為教學的項目,對接先進的技術技能;二是教師來自于學校與企業的雙師結構,共同實施項目化教學、任務式教學;三是學習的標準來源于產業各環節的標準,將產業的標準轉化融入到教學的標準中;四是學習的環境對接產業的生產環境,依托產業的真實環境、仿真環境、訓練環境等,實現“做中學、做中教,教學做合一”,避免“只學不做”或“只做不學”。
堅持創新發展。產業學院的形態各異,但歸根結底可以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將教學的空間遷移到產業園區、產業集團,建立在產業物理空間上的學院,如眾所周知的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古鎮(鎮)燈飾學院、沙溪(鎮)紡織服裝學院等,主動對接產業區(鎮)的產業發展需求,充分利用產業的生產資源、項目資源、師資資源等開展教學,培養產業區(鎮)發展所需的創新設計-工藝制作-產品營銷等復合型人才。另一類是對接產業鏈構建專業鏈,以邏輯建院的形式成立跨專業實體的二級院系,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雙高專業群建設項目中提出的“茶業產業學院”,集學校的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茶藝與茶葉營銷、廣告設計與制作、電子商務等優勢專業,對接茶產業鏈的“種植-加工-品牌策劃-包裝設計-新媒體營銷”,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服務茶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2019 年,國家啟動了高職教育的雙高計劃,我校的汽車技術專業群入選了廣西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汽車產業是廣西最具優勢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支柱產業,尤其是廣西柳州,已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汽車產業鏈逐漸形成和完善,對汽車類專業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也越來越高。我校交通工程學院開設有汽車車身維修技術、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汽車電子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汽車營銷與服務六個專業。
隨著國家雙高計劃的實施,團隊提出了以汽車車身維修技術專業作為主體專業,融合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電子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汽車營銷與服務六個專業,組建了緊扣廣西汽車產業發展戰略布局,對接汽車前市場、后市場產業鏈的職業崗位群自治區級高水平汽車技術專業群。專業群緊盯汽車前市場、穩定汽車后市場,實現錯位經營、特色發展的策略,服務廣西“三大戰略”,輻射“一帶一路”,著力打造廣西領先、國內一流的高水平專業群的目標。
2020 年7 月,教育部、工信部聯合制定了《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強調指出。一要“突破傳統依賴”,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打破常規對課程體系進行大膽革新;二要“引企入教”,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和企業作為教育主體作用;三要深化“產教融合”,通過課程內容與技術發展銜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融合,推行任務式、項目式、企業實操教學等項目化教學改革。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汽車技術專業群開展了建設產業學院,深化產教融合的系統性改革探索。
一是與國內汽車龍頭企業“吉利汽車集團”建立吉利汽車產業學院,瞄準汽車制造先進技術,培養具有國產汽車情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汽車制造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二是與區域龍頭的后市場的4S 店合作,共建企業冠名“通用汽車服務產業學院”、“豐田汽車服務產業學院”、“五菱汽車產業學院”等。三是引企入校,學校提供場地,企業運營共同建立“科創汽車維修產業學院”,共同開展教師企業鍛煉、課程實訓、學生培養等多樣化合作,并為部分不適應前二類產業學院的學生作為后補。
該人才培養模式,以汽車產業學院為平臺,以增強汽車企業生產季節性的適應性與提升學生技術技能的職業性為原則,以“四階遞進式”(理論-實踐-理論-再實踐)課程設置為基調,基于旺工淡學、工學結合的方式來組織三年的教學,最終形成學校與企業“二元”交替、通過“校內基礎學習→企業頂崗實習→校內訂單班專業學習→企業跟崗實習”的流程,實現“孵化-破繭-成蝶-飛舞”的四階遞進式的“旺工淡學、二元四階”成蝶式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如下:
第一學期:企業文化進班級階段--“孵化”。提升學生對汽車市場、汽車發展、龍頭汽車企業的認知、認識與認同,夯實學生對汽車專業的信心、熱心和恒心,提升學生對汽車技術的興趣,為汽車技術專業群后續的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三學期:產業學院識崗、跟崗階段--“破繭”。根據企業旺工淡學,分AB 批派出學生到產業學院所依托企業開展“識崗-跟崗”見習,了解汽車制造、汽車服務全流程。
在吉利汽車學院,主要采取工學結合方式,分組輪換到汽車制造一線的各段進行識崗、跟崗實習,了解并熟悉汽車制造各工段的生產流程、技術規范、工藝標準等,同時安排一定時間的授課、研討、交流,授課由企業工程師、技師與校內派出的專業教師共同實施,授課內容緊密對接汽車制造各環節的生產技術要求。實現“做中學、做中教、教學做合一”。
在冠名的“汽車服務產業學院”,學生以學徒身份分組到各品牌汽車4S 店,推行現代學徒制模式,學生分組、輪流到汽車服務各班組進行識崗、跟崗實習,了解汽車服務各環節的職業規范、技術要求,并能跟著師傅,輔助師傅進行汽車的維護、維修、保險、售后等全流程服務,“邊做邊學、邊學邊做”與集中授課等相結合,授課由師傅和校內派出專業教師共同實施。
第四學期,訂單式教學強化階段——“培育”。根據前期在產業學院企業見習和學生的意愿選擇,再次開展分流的訂單式教學。
訂單教學內容全部來源于產業學院的生產流程(服務流程)、技術規范(工藝技術)、技術標準(服務標準)。
第五、六學期,高質量提升與高質量就業階段——“成蝶”。全部進入產業學院合作企業,一是瞄準高端技術型、服務型、管理型等發展崗位,強化對生產流程、技術規范、技術標準的提升。二是開展針對性頂崗實習,實現高質量就業。
汽車技術專業群在建設中,積極打造“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一是依托產業學院平臺,一方面通過派出專業教師與產業學院企業教師共同授課的方式,全面落實教師下企業制度,提升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專業教師與企業教師的對接,提升企業教師的職業教育改革與教學實施能力、課程思政、崗位育人能力,形成“學校教改項目+企業技術項目”的“雙項目雙向參與”機制;二是實行“一人一策”的骨干教師精準培養模式,充分利用產業學院龍頭企業所擁有的博士流動站等資源,指導和提高青年教師科研水平能力,使青年骨干教師快速成長提高。多措并舉,全面建設高水平的真“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首先是內容方面要適應汽車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的需要,此外還要增強傳統學習方式與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的適應性,探索基于“互聯網+”、大數據、5G 下的學習方式的適應性,因此新形態、立體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一要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課程開發,共同制定課程與教學標準;二要加快課程教學內容迭代,緊跟行業創新鏈條的動態發展,推動課程內容與產業技術標準、生產流程相對接;三要推進教學項目與產業生產項目、研發項目對接,推行基于企業生產項目、研發項目以及創新創業項目的項目化、任務式教學,形成一批高質量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式新型態教材;四要對接“互聯網+教育”,探索校企遠程協同、模塊化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改革。
在產業學院和現代學徒制的大背景下,提出了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的建設目標,相比骨干院校建設計劃中的“生產性”實訓基地而言,從實訓的內容、標準、環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創新多主體的合作模式,基于產業鏈的完整性、先進性,構建產業鏈多主體合作共建覆蓋產業產品、技術和生產流程的實訓基地群;二是開放共享的共建模式,要充分利用汽車產業園、汽車行業協會、汽車行業龍頭企業等優質資源,共建功能集約、開放共享的跨專業實踐教學平臺;三是創新功能,依托龍頭行業企業資源和學校的科研資源,共建研發、中試以及應用推廣平臺,提升實訓基地的創新性,努力建設成為兼具生產、教學、研發、創新創業功能的校企一體、產學研用協同的產教融合型實習基地。
職業教育改革進入了深水期,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既然進入了深水期,就必須下水,才能摸著石頭過河。產業學院的建設,必須先行先試,這將面臨著很多的問題與困難,如傳統教學班級制、教學安排、課程體系、課程對接、教師評價、績效考核等。但所有的問題都是在探索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出現并不斷被解決的。一要創新,必須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路徑依賴;二要實做、做實,真正去探索多機制、多類型、多層次的產業學院建設;三要先行先試與穩步推進相結合,可以在部分專業中先行先試,同時也要考慮專業群的整體推進,甚至是全校性的整體推進,才能在產業學院的建設與探索中的不斷形成新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