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所謂“國家版本”,是指根據立法規定或者官方指定,各種具有文獻資料價值的出版物或其他文件,必須由生產者或經銷者將一份或多份副本呈交該國國家圖書館或其他指定機構,并允許官方納入官編書目,進行旨在保護本國文化的開發和傳播。這種呈交屬于法定義務,但國家有關部'門可制定必要的鼓勵措施。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說法,最早“國家版本”的雛形是在古埃及晚期形成的:公元前288年,統治埃及、由希臘人后裔建立的托勒密王朝創辦了亞歷山大圖書館,規定所有在埃及“存在”的文獻正本必須由該圖書館保存,原文獻所有者只能保存由圖書館復制的副本。
1537年12月28日,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發布著名的《蒙彼利埃敕令》,宣布在巴黎布盧瓦城堡的“國壬圖書館”建立“國家版本存檔”,規定所有“值得一閱的書籍文獻”都有義務呈交,“以免這些文字日后從人們記憶中湮滅”。法國也成為公認在“國家版本”建設方面起步最早、成就最豐富、措施最成熟完備的國家。1658年,兩份“國家版本”中的一份被轉交如今是盧浮宮一部分的杜樂麗宮保存;1686年,另一份“國家版本”被指定由法國/首相保存;1704年,巴黎《圖書館協會成為“'國家版本”的指定收集者,同時版本數增至一式三份;1785年,法國設立專門的c“國家版本檢察官”負f責“國家版本”收集保存'工作的監督。
美國早在1813年就建立了“聯邦官方出版物存檔制度”,自那時起所有聯邦出版物都有、官方存檔。2012年《公民出版呈交法》規定“所有美國境內出版物都須一式兩份呈交美國國會圖書館版權辦公室”,但由中涉及文件過多(據說每天多達2.2萬份以上),實際上真正由國會圖書館保存的僅極少部分,大多數都分流到美國各地、甚至美國境外的各大圖書館。
很早就有官方圖書館的英國,直到1911年才具備“國家版本”的雛形。1947年,埃及作為第三世界國家最早建立“國家版本”制度,此后,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陸續開始“國,家版本”制度建設。▲(高山)
環球時報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