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云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腦病科(廣東 廣州 510000)
腦中風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該病的發生主要受諸多類型腦血管疾病、年齡、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患者患病后多具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表現,疾病發生進展后可能導致神經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最終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針對腦中風患者采用合理藥物治療的療效較好,但部分患者康復期恢復效果欠佳,預后結局較差[1]。既往研究認為,針對腦中風康復期患者實施合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神經功能,提高預后。常規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較為有限,故可結合其他護理方案聯合應用,最終提升護理效果[2]。中醫康復護理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類護理模式,其可通過及早對腦中風患者進行針對性干預來穩定并改善其病情,臨床應用效果較好[3]。故本研究主要就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對腦中風患者精神狀態及肢體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旨在為此類患者在院恢復期間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護理方案選擇。
選擇2019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腦中風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下觀察組與對照組均40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47~76歲,平均(57.33±6.21)歲;病程1~4天,平均(1.71±0.30)天。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45~74歲,平均(56.97±6.25)歲;病程1~3天,平均(1.65±0.28)天。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1 納入標準 (1)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4],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明確診斷;(2)知曉研究目的且自愿參與者;(3)首次患病且伴隨有不同程度肢體運動障礙;(4)可自主配合完成各項研究調查表的填寫。
1.2.2 排除標準 (1)存在聽力障礙與智力缺陷者;(2)合并其他腦血管疾病者;(3)需進行溶栓治療者;(4)并發全身性系統性感染者;(5)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6)臨床資料缺失無法進行后續研究調查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服務,包括:患者臥床期間維持呼吸道通暢;日常飲食中予以高蛋白、低鹽且易消化食物,若患者情況特殊可予以營養劑支持或鼻飼;維持會陰清潔并細致觀察患者身體狀態,預防壓瘡及呼吸道感染等并發癥發生。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應用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包括:①肢體按摩與協助運動。患者入院后第1天可對其患肢進行按摩,改善血液循環,維持肌細胞活性,按摩時注意力度,避免造成肌肉組織損傷;肢體按摩以下肢為主,避免靜脈炎與肌肉關節痙攣等情況發生,按摩手法采用按-摩-揉-捏四法,按摩時由遠及近,注意對患者肢體關節進行保護,避免關節彎曲與扭轉情況發生。按摩接受后協助患者患肢屈伸、旋轉,并協助進行肩關節外展與內外旋運動,每次按摩時間15min,協助患肢關節運動時間15min,可結合患者自身耐受性進行合理調整,每天干預2次。②針灸康復治療。患者入院后第2天結合其自身情況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如針對半身不遂患者取其上肢曲池、外關、合谷穴位,另取下肢環跳、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針刺;針對口眼斜歪患者取陽白、迎香、人中、地倉等穴位針刺;針對語言表述不清、功能障礙的患者取啞門、通里、玉液、氣海、關元、膀胱俞、百會等穴位針刺。針灸治療每次10~20min,結合患者治療時異樣感進行相應調整,每天治療1次。③情志護理。中醫中七情被認為是致病及致使病情持續性進展的重要因素,腦中風患者因病情原因極易出現焦躁、恐懼、抑郁等消極心理情緒,故針對此類患者應及時與其進行溝通交流,幫助其維持良好心理狀態,并結合患者自身情況靈活應用護理學知識,整個護理過程做到細心、耐心與關心,保證患者治療積極性的提高;同時還需與患者家屬進行充分溝通交流,促使家屬可在護理工作開展時持有較高的配合度,進而不斷提高護理質量。
(1)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1周后、護理2周后及護理4周后精神狀態,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評價,該量表共包含12個評分項目,量表總分42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經功能越好。
(2)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1周后、護理2周后及護理4周后肢體運動功能,采用運動功能量表(FMA)[6]評估,量表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3)比較兩組患者對本組護理模式的總體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調查表評估,量表總分100分,根據具體評分劃分滿意程度評估指標,包括:非常滿意≥90分,基本滿意60~89分,不滿意<60分。
護理后1周、護理后2周及護理后4周,觀察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與護理后各時間點NIHSS評分比較分)
護理后1周、護理后2周及護理后4周,觀察組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5.00%(x2=6.275,P=0.012<0.05),見表3。

表2 兩組護理前與護理后各時間點FMA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護理服務總滿意率比較 [n(%)]
腦中風是臨床常見病與多發病,近年來該病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該病主要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誘發,最終可造成患者腦部血液循環障礙,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7]。腦中風具有極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且70%以上的患者經臨床治療后仍舊可能表現出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進而加重家庭與社會負擔[8],故通過制定合理的干預措施來改善腦中風患者預后結局就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學康復理念的不斷優化,臨床針對腦中風患者除應用合理藥物治療外,還制定了一系列康復計劃,如針對性護理干預的實施就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疾病治療效果,對患者神經功能狀態及肢體運動能力的改善有積極意義。既往研究認為,及早(3天內)對腦中風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其肢體功能恢復,同時還能減少傷殘情況發生,對諸多類型的關節功能障礙性并發癥的預防均具有重要作用[9]。目前臨床中常見的常規護理措施雖能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病情恢復,但護理措施過于片面,故實際護理效果不盡如人意。中醫學認為,腦中風發病機制多為機體正氣不足、五志過極以及飲食不節等內外多種因素導致的臟腑、氣血、陰陽失調,長期處于該狀態下則可能誘導氣機逆亂中的諸多類型病理變化,最終誘病發生[10],故針對患者病理變化情況施以相應的中醫康復護理可能會具有較好的效果。本研究主要對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在腦中風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與價值進行了細致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各時間點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隨護理時間延長患者神經功能逐漸改善(P<0.05),表明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可促進腦中風患者神經功能的穩定且持續性恢復。中醫情志護理的應用可通過調整患者心理狀態來促進其身體狀態的改善,輔以相應的穴位刺激保證了患者神經功能的持續性修復[11]。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后各時間點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隨護理措施的不斷實施,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持續性改善(P<0.05),表明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對患者近期與遠期肢體運動功能的改善效果均較為顯著。肢體運動功能可通過手法按摩不斷提高,加之本研究中還對觀察組患者實施了適當的肢體被動運動,從而促進了血液循環,維持了肢體組織能力[12],故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相應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早期中醫康復護理較常規護理而言更易被腦中風患者所接受,患者在被護理期間可第一時間感受到身體狀態的變化,疾病恢復效果較好,患者心理情緒持續性改善,滿意程度也相應提高。
綜上所述,針對腦中風患者實施早期中醫康復護理的效果較好,患者經護理干預后神經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均顯著改善,諸多患者均對該護理模式持較高滿意度,可考慮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