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衛 孟宣辰 滕保琴 周玉燕 唐小亞
林業科技推廣體系是現代林業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是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保障,是連接科技創新和生產應用的重要橋梁。經過多年的發展,我省各級林業科技推廣機構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林業科技推廣機構為主導的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在全省林業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全省林果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科技支撐。為適應林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全面掌握我省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的現狀、存在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提升林業科技推廣能力建設,為“十四五”期間全省現代林草科技水平進步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2021 年,受省林草局委托,省林業科技推廣站對全省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
2021 年7~9 月份,受省林草局委托,省林業科技推廣站組成調研組,前往張掖市、天水市、慶陽市及隴南市等市及重點縣(市區),通過聽取匯報、座談交流、查閱資料、實地考察等形式,對各地林業科技推廣機構建設、人員構成、編制數量、職能發揮、成果轉化、科普培訓等方面進行調查,對新一輪機構改革對林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影響進行深入摸底,在對調查資料進行匯總、整理及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本調研報告。
全省現有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林業科技推廣機構85 個,其中省級1 個、市(州)級16 個、縣(市區)級68 個,包括獨立建站55 個、混合建站30 個;全省有參照公務員管理型事業單位4 個、事業單位81 個,均為財政全額撥款。全省林業科技推廣機構現有編制1853 個、實有人員1914 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911人、專科學歷695 人;有正高級工程師21 人、高級工程師349 人、工程師506 人、其他535 人。
省林業科技推廣站成立于1984 年,正縣級建制事業單位,財政全額撥款。2008 年參照公務員管理,現有人員75 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59 人,高級職稱8 人。
全省14 個市(州)均設立了市級林業科技推廣機構。有11 個獨立建站、5 個與其他部門合署辦公。現有編制285 個、實有265 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185 人,正高級工程師5 人、高級工程師53 人、工程師96 人、其他102 人。
全省有68 個縣級林業科技推廣機構,實有人員1574 名,其中本科以上學歷667 名、專科學歷593 名;有正高級工程師15 名、高級工程師289 名、工程師396 名、其他427 名。
市級林業科技推廣機構最多的是隴南市,有3 家;白銀市、天水市、臨夏州、甘南州市級機構配備完善,所屬縣(市區)都有相應的科技推廣機構;其他市(州)所屬縣(市區)存在無獨立建站的林業科技推廣機構;嘉峪關市和金昌市所屬縣(區)無科技推廣機構。

人員數量與編制比例方面,定西市林業科技推廣機構實有人數114 人,超編制數量24.2%;甘南州262人,超編制43.9%;平涼市142 人,超編制10.9%;天水市編制人數266 名,實有人數266 名,是唯一編制與現有人數一致市(州);蘭州、慶陽、張掖、隴南、白銀、酒泉、武威、金昌、臨夏等9 市(州)存在“編多于人”的情況。多市(州)存在人員兼職情況,蘭州市兼職占比52%、慶陽市37.5%、武威市15.5%、隴南市17.5%、天水市13.5%、平涼市13.3%、甘南州8.7%、臨夏州4.1%、酒泉市3.7%。
“十三五”期間,全省各級林業科技推廣部門突出創新,強化應用,創新集成了一批林業生產關鍵技術,不斷提高服務重點生態工程和脫貧攻堅林業產業的科技支撐能力。平涼市推廣應用蘋果矮化密植立架栽培等高新技術,林果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35%以上,科技進步對林果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25%。張掖市林業科技推廣站通過橫向聯合,與吉林省公主嶺市林業科技推廣總站聯合實施設施葡萄病蟲害防控應用推廣示范項目,輸出設施葡萄栽培先進技術并開展現場指導、服務及交流學習活動。甘南州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建設新技術、新方法,實施沙化草地治理防風固沙林試點建設項目,采取“灌木+藤本+草”的立體植被結構治理模式,改變按單一生態要素或資源種類保護治理的傳統模式,為探索高寒地區沙化治理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模式奠定了基礎。
全省各級林業科技推廣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以財政科技推廣項目等科技推廣及技術服務類項目為抓手,大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林業科技成果,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隴南市經濟林研究院核桃團隊組建9 支技術服務團隊,指導全市核桃高接換優累計1028 萬株,核桃良種率提高15%;油橄欖團隊通過舉辦培訓班,不定期深入育苗戶和種植區現場培訓和巡回指導,大力推廣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酒泉市以成果推廣為抓手,完成新建經濟林35.7 萬畝,推廣無公害林果標準化栽培技術74.18 萬畝,無公害技術覆蓋率達到92.7%。金昌市開展香草花卉產品引種、試驗、示范,不斷延長以薰衣草、萬壽菊、芍藥為主的香草花卉產業鏈,引導開發的花粉、花蜜、花飾、香枕、化妝品等香草花卉產品種類繁多。臨夏州開展SOD 皮胎果生產技術引進及優質高產栽培試驗示范項目,使豐產示范園優質果率達80%以上,畝產值達8667 元。
林業科技服務是各級推廣機構職能發揮的重要抓手。省林業科技推廣站通過開展以“春之夢·秋之實”為主題的科技服務活動,編制《全省林業科技扶貧總體方案》《甘肅省林業科技服務兩評兩比、兩調兩促活動操作規程》等,組建“2213”科技服務團隊,運行“林果服務網”,編發《甘肅林果》期刊,推廣實用科技成果,建設標準化示范園,培訓基層技術力量,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為創新科技服務、助力扶貧攻堅提供了思路、取得了實效。蘭州市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培訓市縣鄉林業站技術人員450 余人(次),培訓林業技術人員、“土專家”、農民技術員、技術能手、科技明白人等4800 多人(次),惠及林農3 萬多人。慶陽市依托科技扶貧“516”專家服務團隊,圍繞優勢林果產業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與農戶簽訂科技幫扶協議、承包指導管理等形式,全面強化對林農、農民合作社及林果企業的技術指導。金昌市技術推廣部門加大與甘肅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的交流合作,聘請專家講授經濟林管理技術,提高了全市專業技術人員及果農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十三五”期間,全省各地林業科技推廣部門緊緊圍繞林業產業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扎實開展全省林業科技扶貧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培育了一批區域特色產業。省林業科技推廣站充分發揮省林草局幫扶秦安縣中山鎮精準扶貧技術培訓專責組職責,組建科技服務團隊在中山鎮28 個村開展花椒技術輪訓、巡回指導,促進了4.1 萬畝椒園集約化發展,為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提供了科技支撐。二是推廣了一批實用技術成果。依托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項目轉化55項技術成果,支持23 個深度貧困縣特色產業發展。平涼市推廣四季栽植、蘋果矮化密植立架栽培、肥水漚合等多項高新實用技術,林果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35%以上。三是建成一批標準化示范基地。全省建立省、市、縣三級標準化經濟林示范基地500 余個,成為扶貧示范帶動的窗口。張掖市建成千畝以上示范基地30個,建設大棚80 座、完成提質增效100 座,形成了集中連片、標準栽培、專業生產、集群發展的良好態勢。四是選派了一批科技扶貧專家。天水市通過“新型技術農民培訓工程”,培訓果農1120 期10.6 萬人次。五是培養了一批鄉土技術專家。針對“城里專家太遠、科技下鄉太急、農村技術員太少”,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鄉土技術人才,累計培訓技術人員1.5 萬人,農民155 萬人。六是構建起一批科技服務平臺。天水市開通“天水市果樹研究所”公共服務網絡平臺,定期開展遠程培訓和技術服務,年均培訓果農3 萬人。七是生態扶貧不斷深化。全省生態扶貧重點項目——生態護林員項目累計落實資金17.13 億元,2020 年全省選聘生態護林員66339 名,管護林草資源4500 多萬畝,精準帶動29.21 萬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脫貧,取得了林草資源保護和脫貧攻堅的雙贏。
2019 年機構改革后,全省86 個縣(市區)中只有33 個設林業和草原局,其它53 個林草工作隸屬自然資源局,機構與職能的重組對全省林業推廣體系影響較大。一是林業科技推廣機構隊伍不穩、職能弱化。由于人員轉隸、分流、調整變化大,縣(市區)林業推廣機構出現了有機構無人員,有人員沒有從事林業科技推廣工作等現象,同時加劇了現有人員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二是市(州)縣(市區)林草與自然資源部門整合情況不一,上下級部門之間交流不暢,致使新形勢下我省林業科技推廣機構的薄弱環節日益凸顯,嚴重制約了工作的正常開展和推進。
林業科技推廣隊伍是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的主力軍,是林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具體實踐者。然而,這支隊伍建設的形勢卻不容樂觀,一些地方林業科技推廣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有的縣級林業科技推廣部門被撤并,有的只有機構、沒有人員,林業工作沒有了“腿”和“觸角”,業務工作明顯弱化。部分政府部門和林業主管部門長期對科技推廣工作重視不夠,相關林業科技推廣機構建設、科技推廣經費、人員待遇等優惠政策難以落實。
林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推廣周期長,科技成果轉化較慢,科技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生產實際,不能充分發揮科技推廣的橋梁紐帶作用,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其次,機構改革后機構人員減少、經費嚴重不足、基礎設施落后、儀器設備陳舊老化等問題都直接影響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和科技支撐作用的發揮。以酒泉市為例,全市森林面積1134 萬畝,特色經濟林面積75 萬畝,造林綠化、生態保護、產業指導服務等方面技術支撐的范圍越來越廣,人員力量嚴重不足,資金設備與需求不匹配。第三,林業科技推廣人員學習、培訓的機會少,知識更新慢,在科技下鄉、技術培訓宣傳等主要技術推廣方式中缺乏創新,推廣示范及輻射帶動的放大效應體現不夠。
林草科技推廣是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是林業科技服務生態建設、服務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是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期間,要加大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提高現代林草科技進步水平,穩定基層林業推廣體系,打通林草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履行職能、探索創新、提高效能,努力開創甘肅林業科技推廣新局面。
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公益性職能,是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體。一是建議省政府出臺加強林業和草原科技推廣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林草科技推廣機構公益性職能,合理設置機構與編制,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推進融合發展。二要建立健全高效率轉化科技成果的林業科技推廣體系。貫徹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法律法規,依法穩定林業科技推廣體系。三是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強林業科技推廣機構建設,應根據當地林業資源與產業分布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因地制宜建設技術推廣機構。四是改善林業科技推廣條件。要加強推廣機構基礎建設,加大中央財政投入,改善必需的試驗示范場所、辦公場所、推廣培訓設施設備等工作條件。五是理順推廣機構管理體制,恢復機構與編制,明確林草主管部門的垂直管理,滿足林草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需要。六是加強林業科技推廣部門與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聯系,逐步形成以省、市(州)級為指導,縣(市區)級為核心,鄉鎮林業站為紐帶,科技示范戶為基礎的五級林業科技推廣網絡體系。
高素質的林業科技推廣隊伍是科技創新發展的源泉和科技推廣工作的根本保證。一是增加編制,完善崗位培訓,培養建立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服務意識好、樂于奉獻的林業科技推廣隊伍。二是開辟服務渠道,創新服務方式,調動科技人員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多出成果、多出效益。三是開展科技特派員和鄉土專家服務行動,培養農民技術員、“土專家”、科技明白人、科技帶頭人。四是開展生態護林員兼任推廣員行動,選擇有科技素質、熱心科技推廣的農民兼任科技推廣員并對其進行崗前培訓。
一是把科技創新與成果應用緊密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融入電商扶貧、智慧物聯網等載體,建成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務、交流“五位一體”的推廣轉化體系平臺,推進“網上網下相結合”轉化模式。二是探索和建立林業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新機制。探索以生態效益為主的成果由政府投資轉化應用,而經濟效益顯著的成果逐步通過市場調節實現轉化應用。三是建設不同類型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示范基地,通過邊試驗、邊示范、邊推廣,提升林業科技轉化效率。四是扎實推進林業科技服務。建立以“春之夢、秋之實、冬培訓”為主題的全省林業科技服務活動長效機制,扎實推進科技支撐林業產業發展。
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科技推廣投入體系,確保林業科技推廣高質量發展。一是增加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科技支撐專項經費。持續穩定地在林業重點工程中安排不少于3%的經費用于科技支撐工作,并不斷擴大適用工程范圍。二是將林業科技推廣經費列入省級財政預算,設立林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專項經費并納入地方財政和投資預算。三是用好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項目專項資金,提高示范帶動作用強的科技推廣項目的延續性和實效性。四是不斷探索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有效模式,拓展林業科技融資渠道,建立穩定增長的多元化林業科技投入長效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