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晟
提 要:
電子商務中的知識產權保障體系可劃分為外部公權力與內部自力性保障體系。對此,要以電子商務平臺商為切入點,增強目前電子商務發展中的知識產權保障機制。
電子商務讓中國絕大多數的企業可以借助網絡自動完成貿易活動,有效縮短了貿易完成時間、降低了管理成本,讓企業獲得更多的市場競爭與商務機會,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電子商務也使得知識產權各個環節,如創造、運用、保護及管理等面臨嚴峻挑戰,近年來,電子商務發展中知識產權的濫用和各類知識產權維權糾紛時有發生。鑒此,保障電子商務中的知識產權,除了要借助行政機關的監管,還需要平臺加強對交易的監管。新的《電子商務法》第5 條和第41 條明確規定了經營者在保護知識產權上的積極義務。這意味著電子商務經營者要與知識產權人密切合作,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權保護體系。
在電子商務平臺上,有些平臺會員會利用技術手段通過違法操作侵害他人知識產權。平臺商要想維護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就要確保網絡交易秩序與安全管理,認識到維權與監管機制都是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保護的組成部分。比如,德國在監管中就采取了增強信息透明度措施;幫助消費者了解自身權利與解決措施;構建多元化監督機制,鼓勵第三方機構積極參與等。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中明確指出,從事網絡經營活動主體大致為兩類,其一是網絡商品經營者,其二是網絡服務經營者[1]。在此基礎上,又將網絡經營服務者劃分成兩小類,一類為普通的網絡服務者,另一類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二者的區別為網絡服務經營者帶有網絡交易色彩,平臺提供商則不會直接從事網絡交易,只會為用戶提供交易平臺。
平臺商只為網絡用戶雙方提供中介交易服務,法律關系是獨立的。在網絡用戶采用電子商務服務來侵害其他用戶的權益時,平臺商依法承擔的相應責任屬于間接責任。在電子商務中利用平臺侵害他人權益的用戶是直接負責人,只要平臺商對其行為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制止,則平臺商原則上不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平臺商是民事主體,其所提供的協議與規則可以看成是私法層面上的契約,而實際上契約條款早已超出了私法的范圍,涵蓋了大量公共政策條件。如《淘寶規則》中的第四章與第五章都有公共服務條款,特別是違規處罰的條款,已超出普通民事主體的范圍,有監督管理權。具體來說,平臺的協議、規則以及執行,都是由平臺商提前擬定,是在用戶同意基礎上實施的,屬于用戶自治范疇。平臺商基于用戶同意才能履行相應的管理職能,此職能并非司法行政機關授予,不具備司法性質與行政性質。在實踐中,自治管理權限相對而言有限,要通過司法行政機構的配合與支持才能正常運轉。
其次,平臺商所提供的只是交易設備與服務,并未直接參與侵害別人權益的行為,原則上不需要履行相關責任。平臺商雖并未具有審查所有信息的義務,但要采取相應的過濾信息技術防止侵權信息的傳播,并要對侵權信息進行清除,如不能及時履行相應義務,就要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2]。這是因為,平臺商在用戶注冊時已經形成了系列協議,需要對特定用戶進行監督,否則會導致不法用戶借助信息發布渠道傳播不法信息,危害公共與第三方利益。因此,平臺商要正確認識到自身具有監督義務,正確地實施監督,才能更好地避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發生。
電子商務監督會涉及政府的職能監督,也會牽涉到電商行業的自我監督,由于監管機制并未完善,出現了諸多問題[3]。在知識產權保護層面,《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雖然提出了網絡交易監管的基本原則,要求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是對于復雜的侵權行為,平臺商并不能發揮出管理效果;一旦出現侵權情況,平臺只能依靠罰分、斷開鏈接以及采取閉店等方法進行處罰,此種處罰手段較為滯后,無法主動制止侵權行為的產生。加之行政機關并不會主動介入民事活動,只能被動等待侵權行為發生后方能實施管理,監管力度存在不足。
1.權利人分層保護模式尚未展開
為了確保權利人的知識產權訴求,避免因為權利人濫用權利而造成會員合法權益遭到損害,平臺商要加大力度為權利人維權,此為積極有效的監管模式。但是在實際中,平臺商對權利人如何進行分層,以及在分層后如何展開有效監管,仍處于空白。
在知識產權保護層面,《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雖然提出了網絡交易監管的基本原則,要求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是對于復雜的侵權行為,平臺商并不能發揮出管理效果
2.保證金制度難以實施
賣家在平臺上支付一定保證金,一旦發現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會采取扣除保證金的形式,對權利人實施先行賠付[4]。此種形式能有效監管用戶的行為,但是保證金的利息怎樣支付,以及投訴人保證金制度是否需要建立等,是當前研究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3.平臺商日常維權工作難度較大
目前,用戶維權效果不彰的主要原因,是知識產權濫用現象較為嚴重。對于用戶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不負責任地投訴與惡意投訴、虛假陳述、威脅賣家、惡意申請專利投訴、商標搶注投訴等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目前尚缺乏相應的懲罰以及受害人補償制度。
平臺商在協議基礎上具有相應的管理權,依據相關司法實踐,平臺商可以采用事前審查與事后制止的方式完善平臺監管機制。
首先,在事前形式審查監管上,平臺商要結合具體實踐來完善機制,例如建立完善的服務規則體系[5]。
其次,完善事后監督管理機制。平臺商本身具有的自治能力有限,在實施最終管理時,通常是依賴行政與司法機構的支持才能順利展開。因此,要建立起相應的事后監管機制,推動電子商務平臺商和相關知識產權部門、法院建立起投訴、糾紛報送機制;也可以通過申請介入的方式,請求相關部門的幫助。
在實施監管時,除了傳統知識產權行政監管部門,還應注意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確立第三方認證機構。如,可由技術、法律領域相關專家組成委員會,按照相應機制,對電子商務實施持續介入與干預管理。
要防止權利人濫用權利,保護會員權益[6]。基于此,平臺商可以采取權利人分層管理的形式。例如,將多次發布虛假信息,給平臺經營者造成較大損失的權利人納入黑名單。其次,協同知識產權、版權及商標管理機構等,共同建立起虛假陳述黑名單機制;依據第三方監督,將黑名單予以發布,打上相應的分層標簽;通過數據庫搭建全新的處理系統,并根據反饋不斷改進完善系統。
賣家保證金是由賣家所支付的保證金,在其侵犯他人產權時,能借助扣除保證金形式對權利人實施先行賠付。投訴方保證金也是同樣的含義,一旦出現權利人惡意投訴、錯誤投訴,就要扣除相應保證金,給經營者賠付損失。可以借鑒相關法律制度,如財產保護法、產權備案保護法等,科學合理地制定出相應的保證金制度,更好地保護雙方利益[7]。
針對權利人利用知識產權壟斷傳統渠道、打壓電子商務流通渠道,以及不正當采用知識產權的行為,要在實體法與程序法上予以禁止[8]。例如,在實體法律救濟上,可以借鑒香港《版權修訂條例》的規定,明晰投訴方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并制定出明確的賠償范圍。在法律救濟程序上,采取精簡化執法等形式,不斷降低被侵權人獲得司法與行政救濟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