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鮑川運
形式與意義一直是翻譯中的一對矛盾,形式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譯者對源語的理解及處理,其影響程度如何,取決于譯者對兩種語言特點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比著葫蘆畫瓢,常常是初學者采用的學習方法,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則需要更加系統全面地了解其中的道理,最終成為一位有意識的譯者。對任何一種語言,作為習得語來學習,在最初的模仿過程中,最早接觸的用法會給學習者留下較深的印象,所謂先入為主。印象之牢固,甚至造成了翻譯中的定式思維。
這一期我們談談幾個英語介詞,特別是中文為母語的譯者容易出現定式理解或者使用不當的情況,看看英語學習初期的印象會給后期的翻譯工作造成什么影響。
先說說of,這個恐怕是學習英語最早接觸的詞之一。關于這個詞我們學習和掌握的第一個用法就是表示所屬關系,也就是相當于漢語中的“的”。有了這樣一個先入為主的認識,此后的翻譯中凡是出現漢語中的所屬關系時,許多譯者便不假思索,非常方便自然地選擇用of 表述,造成of 的使用過于頻繁。
例如:夏季的冰雪之旅。
有譯為:A skiing trip of the summer.這句話的語法沒有什么問題,但是這里有一個形式與意義的問題沒有解決。表面上說的是夏季“的”冰雪之旅,有一個形式上的所屬關系,但在意義上則有一個對比的含義,即在炎熱“夏季”竟然能夠去滑雪。因此,其中語義的關系已經不是“夏天的”這樣一個單純的所屬關系。
根據其語義的對比含義,可以這樣翻譯:A skiing trip in a summer.
一件事情在一個違背常理的環境中發生,形成對比。小小的介詞可以改變語言的內涵,不可輕視。這個例子說明的問題還是對中文內涵的了解。另外,中文的所屬關系,除了可以使用介詞of 表達,也可以根據其內在關系采用其他介詞。
例如:生態環境部是國務院的一個部門。
可以說: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s a department of the State Council.
也可以根據其上下級關系翻譯為: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s a department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修飾語前置是中文的一個特點,即修飾語基本上擺在被修飾語的前面。但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的關系,有時候并非是所屬關系。一看到修飾語和被修飾語的詞組,即輕易地使用of,可能會造成翻譯的錯誤。
例如:許多國企這幾年已經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有譯為:In the past few years, many SOEs have completed the reform of shareholding system.這樣翻譯顯然不當。“股份制改革”在這里并非是所屬關系,而是一個同位語,即“改革”本身做的事情是實行“股份制”。當然,英文中使用of,也有表示同位語的功能,例如the city of Shanghai。但是英文中含有動意的名詞與of 搭配使用,往往有動賓的關系。reform 本身是名詞也是動詞,因此 reform of the shareholding system 就很可能被理解為對shareholding system 進行改革,而不是為實施股份制而進行的改革。
因此這句話可以修改一下:In the past few years, many SOEs have completed their structural reform and converted to the shareholding system.
或者更為簡單地說:In the past few years, many SOEs have adopted the shareholding structure.
英文中含有動意的名詞與 of 搭配使用是常見的現象,常常用來表示動意。
例如:我們將推動大會通過一項野生動物保護的決議。
譯為:We’ll push for the adoption by the conference of a resolution on wildlife protection.這里adoption 與of 之間相隔了一個邏輯主語the conference,使得of 表示的動意感更強。其他的例子還有:demonstration of goodwill,相當于to demonstrate goodwill;election of the secretary-general,相當于to elect the secretary-general;等等。
有些形容詞與 of 搭配使用,也有動賓的作用,例如:
① 我很感謝你為小組做的工作。
I am very appreciative of what you have done for the group.
② 他一直非常支持我的研究工作。
He has been very supportive of my research.
再看看介詞in 的用法。這也是一個極其常用的介詞,我們掌握的第一個用法是表示方位,如in the room、in the city 等等。大多數譯者對這樣一個簡單的介詞自然不會陌生,對其各種用法諳熟于心。但是在中譯英的過程中,in 的表現力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我們先看一個英語句子:The two companies finally settled out of court, in one of the largest lawsuits over a decade.
這句話里的介詞短語in one of the largest lawsuits,形式上是狀語,表示“在……之中”的意思。形式上雖然表達的是方位范圍,但實際的意思應該是表示一個結果。將整句話翻譯成為中文,這個短語似乎就不能簡單地翻譯為“在……之中”這樣的結構。因此可以這樣處理:這兩家公司打了一場十年來最大的訴訟案,最后終于同意庭外和解。或者:這兩家公司終于同意庭外和解,成為十年來最大的訴訟案之一。
in 引導的介詞短語在兩句中文翻譯中都沒有成為地點狀語,而是根據其深層的語義,翻譯為表示結果的句子。從這個例句可以看出中譯英表述方法或思維習慣的不同。中文基本上使用動詞,而英文的非動詞形式使用較多,結構多樣。
在中譯英的過程中,動詞使用較多,但處理也不一定必須采用動賓結構。遇到與上述例句相似的地方,也可以采用介詞短語的方式表述。
先看看上期用過的一個例句:加強低收入農戶幫扶與社會救助政策銜接,實施精準救助。
On top of the social assistance provided, there must also be specific measures to help low-income rural households, in a targeted approach to eradicate poverty.
“實施精準救助”在這句話里面,顯然是一個總結性的話語,表示一個目的或一種方法,意思是前面的事情做到了,就等于是“精準救助”了,在語義上與前面并非是平行的兩個動作,因此翻譯的時候沒有采用并列動詞結構,而是使用了in 引導的介詞短語。
再看一句:完善中小企業獲得信貸的機制創新,營造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
New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ill be put in place to help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secure credit, in a fair and transparent business environment.
“營造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從語義上來看,也不是與前面并列的兩個動作,而是表示一個目的或者結果,因此也用英文的in 介詞短語 ,表示了希望實現的結果。
再看看下面這一句:“穩”和“進”要相互促進,經濟社會平穩,才能為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創造穩定宏觀環境。
Stability and progress must happen at the same time in a stabl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further reform.
“‘穩’和‘進’要相互促進,經濟社會平穩”表示的是一個條件,要具備這樣的條件才能建立后面所說的宏觀環境。“經濟社會平穩”采用英文的in 介詞短語,以靜態或狀態的方式表達,與前面的主句結構相結合,表述了創造宏觀條件所需要的條件。
我們再看看介詞on 的用法。這也是英文中表現力非常強的一個介詞。其中有些非常靈活的用法是我們平常可能沒有注意到,但在翻譯中可以學習利用的。
例如:我覺得這個位置他拿不到了,主任好像已經放棄他了。
I don’t think he will get the position.The director seemed to have given up on him.
這里的“放棄”是一個及物動詞,但是在英文里如果直接說give him up,所表述的意思就不一樣了。英文里是先用了give up,然后再加一個on,與“他”聯系在了一起。先用一個動詞結構,然后用介詞on 表示關聯,是英文中常見的表述方法,而這個方法與中文直接的動賓結構不一致。再看幾個例句:
① 他在會議上提的那個方案,我們還需要跟進一下。
We need to follow up on the proposal he made at the meeting.
② 我想接著他報告里提到的幾件事情說一下我的看法。
I would like to pick up on a couple of things he mentioned in his report.
③ 我們的辦公用品不夠了。
We are running low on office supplies.
④ 孩子就要考試了,這個時候也許應該給他們減少一點壓力。
We may need let up on the kids a little bit before their exams.
這些表達方法雖然很多情況下可以作為固定詞組學習和使用,但了解其中的語義結構有助于詞組的正確和靈活的使用。
介詞on 在表達動意方面也很靈活,例如:
① 這頓飯你不用付錢了,公司付了。
You don’t have to pay for the meal.It is on the house.
② 等我吹哨你們再行動。
On my whistle, please.
③ 我希望你不是因為我才參加派對的。
I hope you didn’t come to the party on my account.
總之,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母語始終扮演一個潛在的參照物。與母語結構或思維方式一致的,就比較容易學習和掌握,也能熟練使用;如果不一致,在翻譯的時候往往會想不到。中文雖然也有介詞結構,但表述的范圍和內涵遠不及英文。中文的行文,意思的延伸靠的是意合,即語義上的銜接,因此中文的介詞通常是結構性的。而英文的介詞除了滿足句子的結構需求,還常常表達語義關系,有動意表述能力。英文作為一種形合語言,其結構銜接手段豐富,以介詞為最,能夠使語言表述簡練、傳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