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際紅
(靈川縣文物管理所,廣西 靈川 541299)
桂北民俗博物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靈北路,屬地方綜合性博物館?,F有館藏文物5000多件(套)、文物標本近萬件(套),包括金屬類、陶瓷磚瓦類、玉石骨器、竹木器、紡織品、紙質品、綜合等七大類,其中以瓷器、陶器、銅器和竹木器為主,四者占總藏品數量的89%。所有文物中珍貴文物有127件(套)。由于受氣候環境及博物館內部設施簡陋,設備老化、缺乏等方面的影響,桂北民俗博物館各類文物均出現了不同種類的病害,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本文擬在對桂北民俗博物館館藏的文物現存狀況進行調查,并針對文物存在的病害及文物保護環境設施進行相關分析檢測后,對照不同類別文物保存標準和規范,提出可行的保護措施和建議。
目前,桂北民俗博物館庫房內的藏品均放置在簡陋的鐵皮柜、鐵架、木柜和木架上,裝具主要為塑料箱、紙盒,玉石雜器用棉花墊放或裸置或裝在紙盒中,部分字畫放在密封袋中。
筆者曾參與近年來桂北民俗博物館對館藏各類材質文物損害情況進行的抽樣調查。
1.1.1 竹木器類文物腐蝕損害調查結果
共調查竹木器文物23件。其中,基本完好者2件,占8.6%;輕度腐蝕5件,占21.7%;中度腐蝕9件,占39.2%;重度腐蝕7件,占30.5%。損害主要表現為斷裂、灰塵、蟲蛀、微生物損害等。
1.1.2 紙質類文物腐蝕損害調查結果
共調查紙質文物78件。其中,基本完好10件,占12.8%;輕度腐蝕13件,占16.7%;中度腐蝕21件,占26.9%;重度腐蝕34件,占43.6%。損害主要表現為變黃、變脆、蟲蛀、霉變、污跡等。
1.1.3 玉石骨質類文物腐蝕損害調查結果
共調查玉石骨質類文物30件。其中,基本完好3件,占10%;輕度腐蝕19件,占63.4%;中度腐蝕7件,占23.3%;重度腐蝕1件,占3.3%。損害主要表現為石質品表面粉化,表層片狀剝落,玉器遭污漬浸染等。
1.1.4 陶瓷、磚瓦類文物腐蝕損害調查結果
共調查陶瓷、磚瓦類文物90件。其中,基本完好30件,占33.3%;輕度腐蝕44件,占48.9%;中度腐蝕14件,占15.6%;重度腐蝕2件,占2.2%。損害主要表現為文物污垢、開裂、缺損等。
1.1.5 金屬類文物腐蝕損害調查結果
共調查金屬類文物50件。其中,基本完好4件,占8%;輕度腐蝕12件,占24%;中度腐蝕23件,占46%;重度腐蝕11件,占22%。損害主要表現為銹蝕穿孔、銹蝕片層狀剝落、銹蝕粉化、銹斑、開裂、表面污垢等。
1.1.6 紡織類文物腐蝕損害調查結果
共調查紡織類文物計25件,其中中度腐蝕6件,占24%;重度腐蝕19件,占76%。損害主要表現為褶皺、污漬、暈色、縫線脫落、褪色等。
結果顯示,桂北民俗博物館館藏藏品完好率很低,損害率很高,損害的表現多種多樣,藏品安全面臨極大挑戰。
桂北民俗博物館所在地區靈川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8.7℃,極端最低氣溫為-4.9℃,極端最高氣溫為38.5℃,年平均雨量1926mm,氣候潮濕。同時館址位于靈川縣的老城區,周邊住宅小區和商業飲食小攤散發的各種油煙和燃料廢氣以及汽車尾氣等,通過空氣進入庫房和展廳,對文物特別是裸置文物有較大的危害。
除了外部環境,桂北民俗博物館內部文物保存環境更加令人擔憂。
首先,庫房環境存在不少問題?,F有庫房位于博物館頂層,因長年累月日曬雨淋,屋面防水處理遭到較大破壞,屋面開裂嚴重,大雨后墻體和天花板常有滲水漏水現象,對文物安全造成很大威脅。庫房內存放的所有文物,沒有統一包裝,只是無規則堆放在老舊的文物柜架甚至地上,文物塵污現象較為嚴重。同時,不同種類文物雜放在一起,容易造成裸置文物病害的相互傳染。目前庫房內所使用的文物儲存設備多是老舊的木柜、鐵皮文件柜、木架、鐵皮架等,框架結構不牢,文物安全隱患嚴重。庫房內更缺乏有效控制溫濕度的設備和設施。
其次,展廳內的文物保護環境也同樣堪憂。所有柜架為老舊的裝飾柜,柜體密封性極差,很多縫隙超過10cm;柜體玻璃與玻璃槽多處出現移位;展覽通柜很多連接處沒有密封,或者密封膠條嚴重損壞;獨立展柜文物托臺與柜體底部沒有做密封處理;展柜使用的普通裝飾玻璃,爆裂風險很高。除此之外,展廳內溫濕度變化大,多處可見發霉現象。展廳內僅有的2臺柜式空調,只能在開館期間進行溫濕調控,文物保存的微環境十分不穩定。
為了全面了解藏品保存環境狀況,桂北民俗博物館于2021年請沈陽復泰文保有限公司對館內溫度和相對濕度、可見光的照度、甲醛濃度、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以及紫外輻射強度等對館藏文物影響較大的這些指標分別進行了科學的檢測。
1.3.1 溫度和相對濕度
技術人員于2021年6月15日—17日和9月27日—30日,使用便攜式溫濕度檢測記錄儀HUATO HE815對文物庫房的溫濕度進行了每日實時檢測,并記錄檢測結果。經整理,6月份文物庫房內溫度最大值為28.5℃,最小值為21.6℃;相對濕度RH最大值為75.3%,最小值為70%。9月份文物庫房內溫度最大值為33.7℃,最小值為33.2℃;相對濕度RH最大值為69.6%,最小值67.8%。
根據《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試行規范》要求,博物館的溫度控制在18~23℃,相對濕度要求控制在45%~60%。桂北民俗博物館文物庫房的溫度及相對濕度均過高,不符合現行規范標準要求。
1.3.2 可見光的照度及紫外輻射強度
技術人員于2021年9月27日—29日,使用新葉XYⅠ-Ⅲ全數字照度計以及XYⅠ-Ⅴ全數字紫外輻射照度計,對文物庫房、展廳的光照條件及紫外輻射強度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光照條件及紫外輻射強度檢測結果
國際博物館學會(ICOM)及國家標準《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GB/T 23863 2009)對博物館照明推薦亮度和博物館藏品的光照進行了規范(表2)。對比顯示,桂北民俗博物館文物庫房的光照超標。

表2 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
紫外光作為光學輻射中能量較大的部分,《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要求紫外線照度小于20μW/Lm。檢測結果顯示桂北民俗博物館文物庫房紫外輻射強度也超標。
1.3.3 甲醛濃度及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
2021年9月27日—29日,技術人員使用甲醛測定儀、手持式VOC氣體檢測儀對文物庫房及展廳內的甲醛、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濃度進行了科學檢測。檢測點分別選擇了6個位置:一樓、二樓展廳和庫房各2個檢測點,其中庫房內檢測點選擇在靠近藏品集中的區域。檢測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甲醛及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檢測結果
按照我國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 18883-2002)要求,對甲醛濃度的要求應不高于0.08ppm,而對于館藏藏品保存環境的標準,國外推薦應不高于0.04ppm。檢測結果顯示,桂北民俗博物館文物庫房及一樓、二樓展廳的甲醛濃度雖然符合國家標準要求,但是與國際推薦標準尚有差距。
我國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 18883-2002)要求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濃度應低于0.6mg/m(8h均值),相當于300ppb。檢測結果表明:桂北民俗博物館文物庫房及一樓展廳的VOC濃度均>300ppb,均不符合標準要求,其中2號、6號檢測點有1360ppb及以上。
綜合以上調查及檢測結果,總結出桂北民俗博物館文物庫房及展廳的保存環境及文物保護設施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由于庫房條件受限,不同種類文物只能堆放在陳舊的木質、鐵質柜架上,缺少專用的囊匣和柜架等基礎設備,加上靈川地區氣候影響,文物受潮及受污染風險高;②展廳和庫房柜架陳舊,可見光的照度、紫外輻射強度、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均超出了博物館藏品要求的標準,也缺少環境監控設備;③藏品完好率很低,損害率極高;④尚未建立相應的環境實時監測系統,對藏品保存環境中溫度、濕度、有害氣體的變化無法做到實時科學監測。
通過對桂北民俗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及文物保存現狀的調查,我們發現館內文物劣化是由不同風險因素造成的,而環境是導致文物劣化的主要風險因素,人為控制環境可減緩文物劣化的速度。預防性文物保護能在文物面臨受損之前做好預防,使文物得到更主動、更有效的保護,并因此推進文物保護的科學化進程。
前期調查中,桂北民俗博物館內庫房及展廳的溫濕度、光照條件及有害氣體濃度均不符合標準,應針對文物庫房和文物展廳,建立文物保存環境檢測分析和評估系統。由于桂北民俗博物館目前沒有任何環境質量檢測儀器,也沒有設置文物預防性保護崗位,文物預防性保護監測技術基礎比較差,因此建議配備文物保存環境離線檢測分析用手持式環境監測儀,實現環境數據定時檢測和及時檢測掌握文物保存環境質量狀況的目的,為文物保存環境質量調控決策、研究環境因素劣化作用機理等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在補充無線監測系統數據作對比的基礎上,配置部分高精度手持式監測儀。手持式監測儀器采用人工方式對現場環境參數進行檢測,可以針對庫房柜體內文物所處環境進行數據采集,使用溫濕度記錄儀可以長時間記錄博物館某個環境內一段時間的溫濕度變化量、變化趨勢等,配置數字照度計可以檢測文物所處環境光照度水平,以便改變展廳或者庫房的光照;紫外照度計主要針對環境紫外線強度進行檢測,針對館藏文物對紫外線較敏感的文物可以做出調整依據;VOC檢測儀、甲醛檢測儀、水分檢測儀等針對不同環境參數進行檢測,以便及時了解文物所處環境,對無線監測做一個補充。
桂北民俗博物館所在的廣西地區,氣候濕潤,常年濕度較高。目前文物庫房和展廳內只配備有數臺一般舒適性柜式空調,且僅在開館期間由人為控制,無法有效控制展廳和庫房內的濕度。因此,可以在桂北民俗博物館配備多臺高效除濕機,用于改善文物庫房和展廳室內小環境的基本濕度控制條件;可以對文物展柜或儲藏柜等微環境進行進一步的平穩調控,使對環境特別敏感的珍貴文物得到長久穩定的保護。
針對文物庫房內藏品擺放雜亂無序,不同材質文物并未分類擺放,很多藏品直接放置于地板上,在日常的管理上存在很大隱患的問題,在庫房可配置多功能文物儲存柜、重型橫梁式儲存柜、標準文物目錄卡片柜、減震文物登高梯、減震文物手推車等,對藏品進行智能管理。同時需要購置專業的文物柜架、文物包裝囊匣—無酸紙囊匣。目前使用的無酸紙囊匣種類較多,包括搖蓋式、折頁式、天地蓋式、函套式、抽屜式、卷軸柜架式等,可根據文物類型選用合適的囊匣。搖蓋式囊匣制作受到紙張尺寸限制,一般比較矮小,可存放一些錢幣、小型玉器、銅器、鐵器等文物;折頁式囊匣一般可存放小型拓片、較薄的紡織品等文物;天地蓋式囊匣可存放一些較高的文物,如陶器、瓷器、青銅器等文物;函套式囊匣可方便存儲古籍文獻、碑帖等文物,卷軸式囊匣適合存放書畫等卷起呈圓柱狀的文物;柜架式囊匣主要存放大型、重型木器、鐵器等文物。
針對桂北民俗博物館展廳展柜柜體密封性差,玻璃槽出現移位、玻璃多處出現開裂的現狀,必須對其采取密閉性改造以及部分展柜的更換。密閉性改造包括所有通柜普通玻璃更換為超白夾膠玻璃,按照原來柜體的玻璃尺寸安裝、密封,更換所有已經變形老化的密封條,使用不揮發有毒有害氣體,且耐低溫、不易老化的硅橡膠條密封,展柜玻璃之間采用無揮發無毒害的進口玻璃硅膠黏結;對展廳部分嚴重缺乏密封性及柜體損毀的展柜進行更換。
為全面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精神,為提高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能力,亟待開展桂北民俗博物館藏品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運用科學技術對文物保存微環境實施有效的“穩定、潔凈”調控,提升該館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的綜合能力。
桂北民俗博物館建有一些藏品管理和保護制度,但在庫房環境預防性保護及藏品風險預控方面,尚需要結合本單位特點,建立一整套藏品預防性保護管理機制,制定相應的藏品保護監察管理制度,設立桂北民俗博物館環境監控崗位,形成藏品保護管理、協調、監測、分析、處理、預案等一系列風險預控機制,全面提升桂北民俗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水平。
另外,針對靈川縣文博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極度缺乏的現狀,應加強工作人員對文物保護專業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培訓,通過向優秀文博單位借鑒取經,邀請文物保護專家對文物保護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和現場指導的方式,提高文物保護水平和業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