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赟,張軍科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化學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校企合作是新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通過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將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并實現雙方資源整合,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進而提升高職教育發展水平的合作模式[1]。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精準對接市場、對接崗位、對接應用型就業的需要[2]。
職業教育的跨界屬性表明了其顯著的專業特色。職業教育是連接產業界和教育界的重要橋梁。從經濟成本和合作效果來看,借助產教融合的方式,通過因地制宜的校企合作模式來精準培養行業企業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有效途徑。
隨著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高新技術與工業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競爭,人們不斷地創新能源化工技術,繼而推動能源化工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日趨增長。根據陜西產業發展規劃,陜西省將繼續大力推進化工產業的發展,對化工類人才的需求量將大幅增加。因此,迫切需要培養和輸送一批素質高、技術精、用得上、能操作、留得住的高端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
《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進一步明晰了職業教育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雙高計劃”引領著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職教本科學校及職教本科專業的創新改革與發展將為學院化工類專業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4]。
隨著人工智能、5G、AR/VR等新技術的出現,能源化工產業要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需要專業群緊跟新技術、新工藝,引入綠色工藝、循環利用、智能控制等相關課程,完善共享課程體系,滿足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如何精準把握專業內涵,提升專業人才定位(化工智能制造人才),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探索新時期化工類專業轉型升格發展,培養“懂原理、精操作、能創新”且掌握綠色化、智能化制造技術的化工產業人才是化工類專業面臨的新挑戰[5]。
陜西省“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在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實施重點產業創新鏈工程,在煤油氣清潔高效綜合利用、新材料制備加工等方面實現關鍵環節技術突破。如何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接產業鏈,在人才培養模式中突出企業元素,彰顯能源化工職業特色,實現校企雙贏,充分發揮專業群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服務區域經濟是專業發展面臨的另一個挑戰。
通過調研行業專業協會及相關企業,建立深度合作企業信息庫,尋求“門當戶對”的企業作為人才培養的合作對象。在學院國防職教集團平臺下,充分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功能,深化校企合作工作站機制建設,構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制定校企合作的具體內容,深度推進校企合作。
1)人才共育: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設具有真實職業情境的實訓基地,打造“雙師”結構教學團隊,促進校企文化建設。
2)過程共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日常管理、教學工作主要由學校負責,企業協助;學生在企業生產實習、頂崗實習期間的各項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企業負責,學校協助;校企共建的針對企業產品的課程,在企業由校企雙方共同完成;其他合作項目,校企皆有監管的責任和義務。
3)責任共擔:校企雙方對學生的培養質量、就業質量、實習安全,以及學生實習期間的企業生產、質量、設備管理、校企形象和企業文化等負有共同的責任。
4)利益共享:校企雙方在技術科研、儀器設備、軟件資源、各類人員培訓、技能鑒定等方面共享資源。企業對共同培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教師的技術研發成果及專利等方面具有優先選擇和使用權。
2.2.1 校企合作,創新“素能并重,工學對接”人才培養模式

圖1 “素能并重,工學對接”人才培養模式圖
充分考慮能源化工產業屬于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生產工藝復雜且具有特殊性,以及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要求較高等特點,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原則,引入能源化工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校企共同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校企共同設計、制訂、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素能并重,工學對接”人才培養模式(圖1)是以企業崗位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以典型能源化工產品為載體,教學過程全程融入行業文化,強調精益求精、質量第一、安全保密等職業素養教育,堅持“育訓結合,德技并修”[6]
2.2.2 書證融通,開展能源化工“1+X”證書制度試點
依托學院共享型多功能實踐教學平臺和國家級化工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校企聯合開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開展化工精餾安全控制、化工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職業技能等級認證;開展職業資格標準調研,引入專業化、標準化的技能認定程序,校企開發培訓課程、培訓體系、培訓標準,共建化工總控工、有機合成工、化學檢驗員等技能認證站點,實施職業技能培訓、考核及評價;制訂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教育課程學分轉換辦法,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根據崗位能力考核標準和工作需求,積極取得多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提升就業創業本領。
2.2.3 引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構建基于化工產品生產過程的課程體系
以面向智能控制與操作崗、現場操作崗、工藝技術崗、安全管理崗、研發助理崗和質量控制崗等六大類崗位專業能力分析為基礎,按照“以企業調研定崗位、以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課程”的思路,結合能源化工產品生產過程,引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合行業、企業標準,校企共同開發與專業崗位相對接的基于化工產品生產過程的化工類專業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建設思路如圖2所示。

圖2 融合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開發思路圖
2.3.1 功能升級,提升校內實訓基地裝備水平
瞄準能源化工產業升級及區域人才培養需求,考慮能源化工行業的特殊性(包括物理因素、安全因素、投入因素等),依據行業崗位能力培養要求,在原有校內教學實踐基地的基礎上,升級“實訓設備+虛擬仿真+生產性基地+研發中試車間”實訓內容及功能,重點在化工安全、虛擬仿真車間投入,建設具有“教學、生產、科研、培訓、技能大賽、創新創業、技術服務”七位一體多功能實踐教學平臺。
2.3.2 功能拓展,擴大校外實訓基地合作內容
在原有校企合作工作站及企業實踐教學基地基礎上,進一步拓展開發校外實訓基地,與能源化工企業強化合作,拓展合作內容,除滿足學生頂崗實習及教師企業實踐外,校企共同開發數字化實訓資源、新型合頁式及工作手冊式培訓教材、企業真實生產線仿真系統等,實訓基地雙方“共建、共管、共享”,以“訂單式”保證學生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
2.3.4 文化引領,強化校內外實訓基地內涵建設
校內外實訓基地全面引入能源化工企業文化及管理制度,引入企業HSE及6S管理體系,營造真實的職業環境和職業氛圍,建設標準化的安全、衛生和環保的實訓環境。聘請企業能工巧匠現場示范指導,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和實訓設備管理辦法;完善學生校內外實訓實施細則,建立相應的監控體系及評價體系,細化實訓考核辦法及考核標準;完善外聘及專兼職實訓指導教師培訓管理制度,建立外聘及專兼職實訓指導教師資源庫。
2.4.1 以“四有”“六要”為標準,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
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師德師風建設全過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和“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為標準,通過內培外聘、校企雙掛、下企業鍛煉等有效途徑,打造數量充足、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內外兼修、雙師雙能”高水平師資隊伍,提升教師教學、科研、創新、技術服務和社會服務能力,引領教學模式改革,實現育人質量和技術服務能力全面提升。
2.4.2 主動融入“三方”,培養教師教學創新能力
依托陜西國防職教集團及校企合作工作站,鼓勵教師主動融入行業、融入企業、融入科研院所,積極開展科技創新、項目開發、成果轉化、產品推廣等工作,充分挖掘教師科研潛力,引導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將科研項目成果轉變為課堂教學內容,利用“博士團隊”“青杰團隊”及校級“創新研發團隊”科研力量,組織開展學生“第二課堂”及“興趣小組”活動,創新科研反哺教學手段與路徑;與國防科技企業建設創新教學實踐基地,全面提升教學團隊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核心隊伍,打造高職卓越教學、科研創新團隊。
針對產業轉型升級、技術發展變化,定期組織行業、企業專家進行產業分析,了解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及其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的需求,動態調整群內專業組成、專業方向及人才培養規格;持續更新教學內容,將產業先進元素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確保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適應崗位要求,教學內容體現主流技術,人才培養體系與時俱進,形成循環改進、動態調整、自我完善的專業發展模式。
校企合作進行專業建設及教學改革,取得優異成績。建成國家骨干(示范)專業2個,省級一流專業2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建設優秀專業2個,省級資源庫1個,國家級資源庫1個,精品在線開放課程5門,課程思政示范課5門。1人獲省級“優秀教師”稱號,1人獲省級課程思政“教學能手”稱號,20人次獲全國信息化教學能力及省級教學能力大賽獎。獲陜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中國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應用化工技術教學團隊”獲全國石油和化工教育優秀教學團隊稱號。
我校化工類專業學生就業率連續5年高于98%,88.4%的畢業生在科研院所、國有大型企業或世界500強企業就業,涌現出以“四川工匠、省五一勞動獎章”華坤為代表的省市工匠和崗位能手11人。在高職院校技能大賽中榮獲省級以上各類獎項52項,行業技能大賽中獲獎11項。其中在A類大賽中獲國家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9項。校企合作精準育人,學生就業優勢明顯。
依托陜西國防職教集團,與能源化工企業開展企業員工培訓、技術指導與服務、項目孵化等,建成國家級化工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1個。近五年,為企業提供技術開發服務項目23項,科技成果轉化12項。
區域產業的發展和升級離不開人才的支持,職業教育又須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走產教融合道路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深化校企合作,強化精準育人,校企共同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并通過課程開發、教學實施、師資培養、機制建設等環節,創新探索與人才培養精準對接相統一的人才培養實施路徑,培養更加契合產業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學校、學生、企業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