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金華 鐘超俊
2022 年以來,湖北省民宗委駐鶴峰縣石龍洞村工作隊會同村“兩委”堅持綠色發展道路,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大力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從參觀學習開闊視野、改變觀念抓起,發動依靠群眾集中整治,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全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奏響了一曲鄉村振興奮進曲。
“農村就應該保持原有的老樣子”“整治人居環境都是表面工作”等等,不僅群眾有這樣的陳舊思想,部分干部對人居環境整治也有這種認識誤區。為突破思想上的桎梏,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村“兩委”干部來到宣恩縣伍家臺村和彭家寨村參觀學習。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優美恬靜的環境、整齊劃一的農居,漫步村中猶如游園賞景。參觀學習的隊員、干部被先進村的村容村貌深深吸引。通過與先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保潔制度、村管理等方面進行交流,工作隊隊員和村“兩委”干部對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認識得到轉變和深化。“實地觀摩先進村人居環境整治效果,收獲頗豐,可以有效幫助我們解決村里人居環境整治中的‘疑難雜癥’。”駐村工作隊隊員說。
人居環境整治涉及家家戶戶,是一場群眾戰役,必須依靠群眾、發動群眾。
說干就干。村組黨員、干部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入戶走訪時,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講政策、說道理、帶著干。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組織召開“院壩說事會”7 場次,到組到戶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宣傳,講人居環境政策,說環境整治的好處,讓環境衛生先進戶介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同時,按照“36536”的工作模式高效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即堅持先易后難、先點后面、逐步推開的原則,對照“五清一改”的六項具體任務,落實“五個一”(成立一個自治組織、制訂一份村規民約、組建一支保潔隊伍、開展一次綜合整治、出臺一批激勵制度)工作要求,每周部署清單化、責任化、時限化,廣泛發動黨員、公職人員家屬、村組干部、易地扶貧搬遷戶、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等帶頭行動,營造全民皆知、全員參與的良好工作氛圍。
“脫貧了,住上新房了,喝上凈化的山泉水了,水泥路通到門口了,家里小環境搞好,村里大環境也要搞好,大環境整治,村里叫搞公益勞動不要推脫,大家都出一把力,咱們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把環境衛生搞好搞漂亮,對我們大家都有好處。”三組村民、中共黨員劉榮華在“院壩說事會”上的講話,得到村民的一致贊成。
“鄉村要發展,環境是底色。把村里的雜物垃圾清理干凈,是環境整治的基礎。”駐村工作隊隊長劉平元說。

石龍洞村新貌
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帶領群眾做好“五清一改”,以“機械+人力”的方式,先后發動群眾投工投勞500 余工時,清除柴草堆、砂石堆、糞堆、拆除廢舊旱廁、廢棄圈舍等80 余處,撿拾白色垃圾,清理枯枝敗葉,村內環境干凈整潔,群眾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駐村工作隊和燕子鎮機關以“人居環境整治我能做什么”為切入點,組織政府領導班子、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年輕干部、石龍洞村“兩委”共計30 余名同志,以游客身份到石龍洞踏青的方式,以現場講述、院壩會商的形式開展了一次特殊的黨日活動。
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以植樹節為契機,組織護林員與黨員群眾一道開展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擘畫綠水青山同心圓藍圖”為主題的植樹活動,在村主干道兩邊共栽植沙柳、銀杏等1000 余株,還在房前屋后空地播種金盞菊、牡丹、梔子花等草本植物,美化鄉村環境。
結合農戶房屋所處自然環境和布局,因地制宜,將地域文化圖案與房屋建筑有機融合,形成別具一格的農村建筑風貌。充分利用本地廢棄小青瓦、石磨、石塊等資源,建設景觀小品,既留住鄉愁,又提升村莊品味,為群眾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考慮到購置屋前道路巖石運輸距離遠、成本高,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帶領黨員群眾上山采集巖石,結合生產生活需要進行原生態鋪設。通過建設微景觀、栽植綠化樹,村內環境大為改觀,鄉土氣息日益濃厚,品味得到提升。
村民易宗育高興地說:“這樣一改造,咱們石龍洞村一下漂亮多了,看不出是山溝里的村莊了。”
為鞏固人居環境整治成果,石龍洞村將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納入《村規民約》,壓實村黨支部主體責任與落實村民“門前三包”責任,加強了對公益崗位的管理。
為了調動群眾積極性,石龍洞村開展“最美家庭”評選活動。獲評家庭的門頭上掛上“清潔家庭”“金牌家庭”等標牌,并獲得一定的物質獎勵。目前這類活動已舉辦8 期,評選出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勤勞能人等30 余人。
由“站著看”變“主動干”,建章立制使石龍洞村村容戶貌管理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長效化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