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羅德里克
當一個新經濟范式真正確立時,甚至其所謂反對者也會開始通過它的視角來看待世界。鼎盛時期的凱恩斯主義福利國家理念,就得到了保守派和左派政治家的同等支持,比如美國共和黨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和理查德·尼克松都全盤接受了該范式的諸多基本原則—受監管的市場、再分配、社會保障和逆周期宏觀經濟政策—并努力擴大社會福利項目,強化工作場所和環境監管。
新自由主義的情況也是如此,其推動力來自多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如米爾頓·弗里德曼、羅納德·里根和瑪格麗特·撒切爾—以上幾位都是市場狂熱派。但這種模式的最終主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比爾·克林頓和托尼·布萊爾這類中左翼領導人—他們已經將該主義的親市場議程內化到自身了,不但推動放松管制、金融化和超全球化,還口口聲聲說要改善隨之增加的不平等和經濟不安全感。
如今我們正處于擺脫新自由主義的過渡期,卻非常不確定什么將取而代之。缺乏一個穩固的新范式并不一定是壞事。我們不需要另一種正統理念去提供整齊劃一的解決方案和事先制定的藍圖。但經濟政策必須由一個有活力的愿景來指導,而這個范式最終需要來自整個政治光譜的支持。
雖說在當前的政治兩極化狀態下,似乎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結果,但事實上已經出現了某些趨同的跡象。尤其是,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可能會圍繞“生產主義”達成一個新共識,其重點是要將生產性經濟機會播撒到所有地區和各個勞動力階層。
與新自由主義不同,生產主義賦予政府和公民社會在實現這一目標方面的重要角色。它不太相信市場,質疑大企業,強調生產和投資多于金融,將本地社區振興置于全球化之上。
生產主義也偏離了凱恩斯主義的福利國家,它不太注重再分配、社會轉移支付和宏觀經濟管理,而更偏向為每個人創造良好就業機會的供給側措施。
拜登政府的說辭及其一些政策,具備許多這類要素,包括采取某些推動綠色轉型、重建國內供應鏈并刺激良好就業的工業政策,以及指責大企業牟利行為是通脹背后的罪魁禍首。
但這種思想的許多分支也存在于政治右翼。共和黨人與民主黨人在推動投資和創新政策以支持美國制造業方面達成了共識。羅伯特·萊特希澤因其對世貿組織的強硬策略而贏得了許多進步派的粉絲。左派的主要聲音羅伯特·庫特納認為,萊特希澤對貿易、工業政策和經濟民族主義的看法“更像是一個進步的民主黨人的看法”。
同樣,美國“民粹主義右派”的主要知識分子之一帕特里克·迪內恩,主張“支持工人的政策”和“通過政府政策鼓勵國內生產”。《紐約時報》作家埃茲拉·克萊因說:“對我來說,有趣的是,這與當前的民主黨政策很相似。”
正如詹姆斯和德博拉·法洛斯在乘坐單引擎飛機穿越美國、研究地方經濟發展時發現的那樣,在促進企業發展、創造就業和公私合作方面,實用主義可以壓倒政治黨派主義。面對經濟衰退和失業的挑戰,當地的政治家們與社區團體、企業家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廣泛的政策試驗。在許多情況下,他們的政治派別對他們的工作沒什么影響。
這種跨黨派的合作和思想的融合,是否會成為一種新的模式,還有待觀察。然而,有跡象表明,經濟政策框架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其根基是生產、工作和地方主義,而不是金融、消費主義和全球主義。生產主義可能會發展成一種新的政策模式,甚至能抓住最兩極化的政治對手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