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湖南有色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125)
特種設備主要分為:承壓類特種設備(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鍋爐)及機電類特種設備(電梯、大型游樂設施、客運索道、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起重機械)。根據《市場監管總局通告2020 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可知,目前,全國登記在冊的特種設備數量共計1648.41萬臺。特種設備事故主要集中發生在制造業、服務業、建筑業等使用環節。近一年來,全國共發生特種設備事故和相關事故107 起,死亡106 人,其中起重機械事故27 起、死亡31 人,鍋爐事故4 起、死亡4 人,客運索道事故1 起,大型游樂設施事故3 起、死亡1 人,壓力容器事故7 起、死亡14 人,氣瓶事故3 起、死亡4 人,壓力管道事故4 起、死亡5 人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事故33 起、死亡28 人,電梯事故25 起、死亡19 人。其中,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起重機械和電梯事故占比較大,約占事故總起數的79.4%、死亡總人數的73.6%。
特種設備事故特征通常表現為泄漏、爆炸、爆燃、傾覆、變形、斷裂、損傷、墜落、碰撞、剪切、擠壓、失控或者故障等。如承壓類特種設備爆裂時,氣體膨脹所釋放的能量,一方面使容器進一步開裂,并使容器或其所碎裂的碎片以較高的速度向四周飛散,造成人員傷亡或破壞周圍設備。根據《承壓設備系統基于風險的檢驗實施導則第4 部分:失效可能性定量分析方法》GB/T 26610.1(第8 章節)、《機械安全 風險評估 實施指南和方法舉例》GB/T 16856、《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13861 及結合相關特種設備事故案例等統計分析,發生特種設備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人、物、環境及管理等。
如果操作人員安全意識不強、未持證上崗、“三違作業”、未佩戴勞動防護用品、擅自拆除安全裝置(如安全閥、壓力表、防護罩等)、使用不安全的工具(如盛裝天然氣、乙炔等易燃易爆介質的承壓類特種設備使用扳手等金屬器具敲擊等)、酒后上崗、職業禁忌癥、人為損壞等原因,可能導致不能及時判斷處理特種設備故障,從而發生特種設備事故。
(1)部分特種設備設計不合理或技術能力薄弱等,如部分大型游樂行業追求新奇、驚險刺激,但一些缺乏相應設計等技術標準和成熟經驗,增加風險識別的難度等,導致相關設計缺陷,造成特種設備本身缺陷(控制器等缺陷、安全附件缺陷(未配備防護裝置、防護裝置本身安全可靠性差、防護用品損壞失靈、防護不當、防護距離不夠等)、信號缺陷(設備開停和運行時信號不清或缺失)、力學性能缺陷(本體材料性能選擇不當等))等。
(2)特種設備制造、維護檢修、安裝拆卸以及運行過程中產生的質量缺陷(如焊接質量粗糙等),如部分大型游樂設施制造企業人員素質、機加工水平等制造技術條件等存在一定差距,同時,受產品本身(單臺小批量)的制約,產品質量安全性、穩定性存在一定事故隱患。
(3)高溫、高壓等易使承壓類特種設備承載能力降低(減薄、環境開裂、材質劣化、機械損傷等),易使特種設備發生應力或蠕變破裂、過載、疲勞、裂紋、變形、組織變化、腐蝕(電化學腐蝕、微生物腐蝕、土壤腐蝕、冷卻水腐蝕、沖刷腐蝕、再熱裂紋腐蝕)等、轉動部件失效(如密封泄漏、葉輪失效等)、壓力泄放裝置失效(如污垢、阻塞、無法啟動)、襯里失效(穿孔、剝離)等。
(4)機電類特種設備中一系列運動產生的機械振動和沖擊,可能由于缺乏潤滑劑、軸承磨損、軸承損壞、零件緊固不牢、松動等。
(5)部分特種設備超負荷、超報廢年限使用,如大型游樂設施在節假日游客集中時段,乘客數量多、密度大,設備負荷重、運行時間長等情況,設備和作業人員經常處于超負荷狀態。
(6)特種設備及其安全附件在役期間,未經允許擅自進行改造、大修、材料更換、移動、超溫、超壓、報廢、更新及拆除等操作。
(7)特種設備未定期進行維護、保養、檢驗、檢測等,如多數小型游樂園作業人員的薪資待遇較低,人員流動性較大,多數單位在人員以及工具配備上投入的資金較少,日常檢查和維保質量不高;或大型特種設備(如大型游樂設施、客運索道等)因安裝位置高、工程量大、檢修難度大等,容易形成特種設備安全隱患。
(1)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如果長期在光照度不足作業環境中工作,照度不足將對工作人員視力造成損害,導致視力下降,視物不清,可能導致工作出差錯和操作失誤等。
(2)特種設備若安裝在通風不良、粉塵量大、高溫、低溫、潮濕、腐蝕等場所,易發生環境開裂(堿腐蝕開裂、胺應力腐蝕開裂、硫化物應力腐蝕開裂)等,環境開裂可能導致特種設備腐蝕、泄漏、爆炸等事故。
(3)我國各地區的氣候、環境差異較大,如部分地區的大型游樂設施等可能因為惡劣的環境與氣候(包括大風、極端的溫度、雷電、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等)等,可能造成特種設備發生傾翻、斷裂、墜落等事故。
目前,我國大部分大型游樂設施由個體承包經營,個體經營者在租賃的場地上從事大型游樂設施的運營工作,出租場地的單位僅收取租金,但缺少對租賃者實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個體經營者以短期盈利為目的,缺少日常檢查和維護保養方面的投入,缺乏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安全管理水平低下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安全主體責任不明確、安全監管不到位。
(2)未按特種設備安全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3)特種設備未及時進行檢查、維護保養、檢測等。
(4)未及時消除特種設備事故隱患。
(5)未制定檢修方案或者未按檢修方案進行檢修。
(6)未制定應急救援預案或制定針對性不強或未定期進行演練。
(7)未配備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人員、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未上崗。
(8)特種設備操作人員未進行培訓或安全培訓教育內容無針對性。

表1 可能發生的特種設備事故類型及其嚴重程度
(1)特種設備設計、制造、安裝及使用、維修等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等國家現行法律、法規及行業標準規范要求。
(2)禁止銷售、出租、使用等未取得許可生產、未經檢驗和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或者國家明令淘汰和已經報廢的特種設備。
(3)設置便于特種設備檢維修的安全檢維修通道及附屬設施。
(4)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人員等持證上崗,并定期參加培訓教育,提高自身專業水平。
(5)加強操作人員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督促人員穿戴個體防護用品的佩戴。
(6)采用特種設備信息化管理模,如建立特種設備監管平臺、大型游樂設施監控平臺,對特種設備加裝攝像頭,實現全天候監控。
(7)建立特種設備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
(8)特種設備安裝位置應滿足相關規范要求,且不設置在通風不良、粉塵量大、高溫、潮濕、腐蝕、泄壓面積不足等場所。
(9)制定特種設備操作規程,嚴禁特種設備超載、超負荷等運行。
(10)建立健全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檔案。
(11)特種設備在大修、改造、移動、報廢、更新及拆除應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逐級審批,并向特種設備安全監察部門辦理相應手續。
(12)建立特種設備事故應急處置需求的物資、器材、裝備,并保持其性能、狀態的完好。
(13)對于利舊或超出使用年限的特種設備,建議加強檢測頻次、縮短檢測周期,且聘請相關有資質的設計院根據新裝置中利舊特種設備的使用條件與原設計圖設計條件、設備檢驗檢測報告中數據,進行了對比核算,以保證其內、外所有受壓元件的組合強度均滿足現裝置設計要求等。
(14)特種設備定期進行維護、保養、檢測、檢驗,確保各確保特種設備安全聯鎖裝置、安全防護設施的完好。
(15)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無專業能力進行特種設備維護保養的,應委托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并簽訂維護保養合同,明確雙方職責。
(16)建議健全專家咨詢制度,拓寬專家服務領域,實現專家咨詢制度創新。在開展安全檢查、制定重大隱患治理措施、開展分析事故原因、研究安全生產政策措施時,充分發揮專家隊伍的支持作用。
(17)制定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對可能發生的特種設備事故進行科學、規范、可操作的應急救援,提高應急救援處置能力。
(18)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樹立整體安全意識,防止產生“多米諾”效應,出現異常狀況或較大安全風險時,及時報告相關部門,通報周邊企業,周邊企業應采取相應防范措施。
特種設備是一把雙刃劍,預防和減少特種設備事故是安全生產工作永恒的追求,通過本文對特種設備事故原因分析可知,特種設備事故通過從技術上、管理上等采取相應的防范后,可減少和遏制特種設備事故的發生,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