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信含
我國高等教育在“十四五”計劃期間,依托于5G技術、網絡安全、物聯網、虛擬現實、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系統,形成自動化、感知化、泛用化的全智能教育創新體系,開啟了教學模式的新階段,這給高校教學檔案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使高校教學檔案工作面臨空前的挑戰。
本文在分析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管理現狀的基礎上,著重就如何做好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工作提出了方案建議,為提升高校教學檔案管理水平提供參考。
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是指直接記錄和反映在高校日常教學和教學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價值的文本、圖表、聲像、實物、源碼等各種載體的檔案資料。隨著信息化與智能化科技的高速發展,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管理在提高高校教學和科研管理水平、完善高校教學管理等方面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但在建設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
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存在信息相對分散化和成套化、內容的層次化、類型的多樣化等特點,但在數字化教學檔案的管理過程中,由于缺乏統一規范的操作流程,存在著數字化檔案信息收集不齊全、不準確、不完整的現象。
國家檔案部門為了促進檔案數字化建設進程,制訂了一系列的技術標準,如《紙質檔案數字化規范》《電子文件歸檔和電子檔案管理辦法》《錄音錄像檔案數字化規范》等,但具體到有關高校教學檔案數字化的標準卻無所遵循,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的內在質量。
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管理是一個專業技術要求很高的職位,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許多高校檔案管理人員,不掌握相關的數字化教學檔案管理的專業知識,導致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管理不科學、不規范。
近年來,高校內部各部門頻繁使用各類系統軟件,形成一個個數據孤島,沒有形成有效的數據中臺,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管理系統不能實現各系統間的數據交換共享,這樣極大地限制了信息交流范圍,阻礙了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基于高校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立足課前、課中再到課后的教學實踐,總結提煉了與教學相關的數字化教學檔案管理流程,構建數字化教學檔案管理系統。如圖1所示。

圖1 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構建圖
基于數字化教育資源(如MOOC等)和數字化教育平臺(如智慧教育平臺、學堂在線、愛課程等),以及運用線上教學工具(如雨課堂、藍墨云班課、騰訊課堂等),把分散的、有層次的、內容豐富的數字化教學檔案整合為系統進行建構。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包含以下主要內容:
教師在課前通過線上教學工具進行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推送,并且獲得學生的反饋。主要對應的就是課前教學計劃的安排,這一份教學檔案主要包括:按照學科培養方案編寫的教學大綱;選擇適合的教材;課程計劃進度;課程教案等。該過程關注終端側數據采集,例如PC端、教學平板、手機端教學APP小程序等,通過終端數據采集、數據清洗、數據建模,將課前數字化教學檔案的數字模型搭建完成,支撐平臺側應用。
課中數字化教學檔案即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的與教學相關的數字化教學檔案,它主要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教學形式、教學方式方法、課堂練習題庫、課堂小測考核、過程性考核以及教學監督與督導相關文件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線上教學工具授課,與學生在課堂上實時互動,并根據得到的學生反饋進行實時調整。該過程重點關注平臺側數據整合,構建面向應用可拓展,面向數據可共享,面向內容可制作的一體化教學檔案服務引擎,發揮云網一體優勢,推進技術融合,打造“5G+AI+大數據”貫通的能力平臺。建設統一的應用集成環境,實現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消息、統一數據。
課后作業、考查、考試等屬于這一部分的內容,課后數字化檔案主要包括課后作業、考查及考查形式、考試及考試形式(開、閉卷)、考查或考試題庫、成績及評價(根據平時、考試或考查所占比例)等。該過程關注AI算法算力方面的技術引入,訓練“教、學、管、評、考”等流程算法模型,全面支撐落地AI教育場景方案,提供個性化的教學、AI管理、智能安防、考試測評等教學檔案數字化應用。
應對數據資源進行規劃和梳理,數據資源梳理結果應作為教學檔案數字化項目數據建設的依據,針對已經整理后的教學檔案,利用OCR文字識別技術將電子文件全文錄入到專門的數據庫,運營數據資源(包括已建設系統、待建設系統和已規劃系統等),進行合理分類和梳理,按照分類標準要求,明確分類視角、分類維度和分類方法,并逐層進行分類實施(首層固定為數據性質分類,包括主數據和業務數據),分類結果輸出為《數據資源分類說明書》,分類輸出結果應確保對數據資源的覆蓋率達到100%。
主要收錄教學檔案中的年度、內容、類型、檔號、時間、地點、關鍵詞等,目的是把一個教學檔案的所有項目全部記錄在數據庫中,為后期檔案收集、整理、分類、編目、利用、查詢、統計打下重要基礎。數據采集要支持結構化數據、半結構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采集,支持不同數據庫存儲類型的數據采集。煙囪系統經過平臺的數據采集、數據標準管理、主數據管理、元數據管理、數據質量管理,解決系統間的數據割裂現象,打通數據孤島,形成統一標準的、更有價值的數據資產。
為更加科學高效地使用教學檔案數據及業務系統數據,對各業務系統數據進行全方位數據治理,構建滿足未來發展的數據治理體系。數據開發管理及數據服務管理要求平臺具備快速的、可視化的數據開發能力,能夠讓數據動起來,實現數據的流動性,以及對數據進行二次開發、封裝、開放,從而快速、靈活地滿足上層個性化數據及應用的需要。
數據建模需要根據標準化的數據模型進行數據的提取并最終對外提供服務,數據建模需要支撐數據治理中的數據標準、數據處理、數據服務等多個模塊工作。數據模型經過平臺治理和開發后具有統一性、標準性、高質量的特性,我們可以利用數據模型共享交換管理,在中臺監測下,將數據資產按需共享與交換出去,實現數據的價值。
數據服務基于教學檔案的數據資源,結合實際業務需求,服務包含數據資源檢索服務、數據共享與交換服務、數據分析挖掘支撐服務、數據可視化服務、綜合管控業務支撐服務等。
一是健全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安全機制,加強數字化教學檔案管理人員的職業安全意識、社會責任感。
二是做好高校數字化教學檔案系統平臺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信息安全技術保護,例如多級授權信息控制技術,防止對數字化教學檔案信息的私自存取、修改和損毀等。
三是硬件安全管理工作,協助高校的信息化相關技術人員,做好數字化教學檔案系統失效、損壞和系統損傷的預防性技術保護措施,做好對數字化教學檔案系統容災備份的技術保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