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俠
(河南省駐馬店市文化館)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意見中要求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明確表示了應把美術藝術全面納入中考改革;2021年5月,教育部對義務教育階段美育類課程的課時提出了具體要求;2022年兩會期間,多名政協委員發表關于兒童美育的提案。這些都凸顯了美育教育在社會層面上的重要性,同時也反映了其現狀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
美育,即審美教育。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1]“涵養德性,則莫如提倡美育”“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在接受采訪時說,美育不僅僅是上一點技能課、寫寫畫畫、吹拉彈唱,重要的是要對學生的思想素質、人文修養、審美能力、精神境界全面培養,它的功能是在素質、修養、能力、境界這些方面。如果僅僅將美育看作實用范疇的話,學了手工、畫了圖案,這些明顯是低估了美育的教化功能。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一書中寫道:“美感經驗的直接目的雖不在陶冶性情,而卻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著美的意向,常受美的意向浸潤,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濁念。”美育除了要增強學生的藝術技能水平,還要求學生具備審美意識與藝術欣賞能力,從根本上培養其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進而全面發展。故從社會層面來說,美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修課和“營養基”,同時對現階段兒童來說,肩負著重要使命。
數字化背景下美育教學隨著技術不斷擴寬,為美育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同時也帶來了挑戰。面對新變化探析更寬泛適宜的美育課程有現實意義。數字化的滲透是手段,將技術和資源融合互補以便推進美育工作均衡發展,通過總結研究試分析兒童美育課程的可行性經驗和創新思路。
學校作為兒童美育的主陣地,除了藝術課程外,還需從其他課程中汲取營養,擴大美育課程的廣度。除了國家課程,還應在校本課程上加大力度,實踐探索符合社會發展、學生主體的課程內容,著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終身發展。
談到兒童美育課程,少不了要了解兒童成長和認知發展的特點,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驗證了,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和階段性,順序性體現在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階段性是一個分階段的連續過程,前后兩個相鄰的階段是有規律的,前一階段為后一階段的過程作準備;在不同年齡階段兒童表現出來的身心發展狀況不同,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如濟寧孔子國際學校開設了三種美育校本課程:藝術選修課、特長培優課和興趣社團課。各課程均有詳細的實施方案及評價辦法,并且根據不同學段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2]。如藝術選修課增設了每周四節的陶藝,課程對全體學生開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選擇發現特長,目標是讓學生了解陶藝基本的知識、學習技巧并能創作出簡單的作品。特長培優課是設立在選修課基礎上,進行每周四天,每天一個小時更專業訓練。興趣社團課是根據老師的課程計劃,針對全校選拔出有團隊協作精神的學生。
同時,充分發揮區域內非遺文化優勢。全國各省市都在推進落實各種“非遺+”的模式,如非遺進校園在全國中小學遍地開花。湖南省打造的品牌活動“戲劇動漫進校園”“小小非遺傳承人”,就是根據調研后互聯互通將兒童興趣點與非遺融合的新路徑。非遺京西皮影戲傳承人王熙聚焦社會熱點,創作了“垃圾分類”皮影戲,并與學校結合建立少兒皮影劇社。這些成功經驗為學校美育課程提供了方向,依據地域文化資源,挖掘當地符合學校長遠發展需要的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與學校攜手,踐行非遺成果人民共享,讓學生切身感受非遺的魅力。正如繪畫的作用不是為了讓人人成為美術家,這些非遺課程的最終目的也不是讓兒童成為非遺傳承人,而是了解非遺現狀,全面深刻認識非遺文化,做好繼承和發展。通過創新開展美育課程活動,豐富了課程資源,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的同時,也將美育課程“趣”了起來。
做好優秀的傳統文化創新型傳播。文化就是最大的頂流,相同的地域背景和文化傳承賦予鄉土更深刻的意義,如河南衛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IP的火爆出圈,將大眾喜愛的“沉浸式體驗”方式融入到日常中,將漸離群眾的傳統節日立體化、趣味化。在獲取文化共鳴體驗后,各地都創作出了眾多的IP衍生作品,如河南春晚官方IP“唐宮夜宴”聯名的“國風春碗”受到了年輕人喜愛。學校老師開始帶領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開啟唐俑主題的繪畫課、黏土課等。“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執行策劃徐娜曾說,著眼未來,傳統文化“活”起來前要先“美”起來,通過科技賦能、審美升維,以更廣闊的視角,打造傳統文化的奇觀視效。依靠地域文化優勢,將美育系統化、規范化,推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與文化思考。同時與時代接軌探索展現新形式、賦予新意義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思路。
2021年,習總書記考察清華大學時特別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是對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期待與要求。
實踐活動能為學生展現美育能力提供平臺,學校在課程化管理方面探索有特色的藝術活動,如校園藝術節、各種藝術大賽,以賽促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校外的各種采風活動展現學生的所見所感,在學校內,亦可換一種視角認識熟悉的環境,在認識世界的同時認識自己。如在學校藝術社團的匯報演出上,將小社團分組,增強儀式感和團隊意識,將被動地等待安排任務,轉變成主人翁的形態,發揚團隊精神為共同的目標協作。
除了學校常態化教學,發揮科研的引領,加強與教科研部門合作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總結經驗,探索最優化的教學形式。可利用校外的各類資源以形成多元化的課程資源。如少兒研學教育,通過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活動,通過三位一體的“教學做合一”實踐性學習模式,暫離父母,將個人與現實生活產生聯系,增進外界互動交流,加深與自然、文化的親近,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協作配合、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為個人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從學校美育與社會美育的關系角度出發,美育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更重要的是它與時代背景的緊密聯系。從素質教育的提出,家長們逐漸轉變教育方式,在“雙減”的政策要求下,家長更傾向于孩子的興趣教育,要將學校美育與社會美育同步,培育新時代美育人才。如中央美術學院“高參小”項目,依托高校的優勢和資源支持小學特色美育的發展。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項目、“新疆鄉村美育推廣項目”等,通過這些項目的持續開展,促進文藝人員的溝通交流,探索美育服務社會的路徑。踐行堅守美育初心,勇擔美育使命的理念。
人們的審美趣味是被培養起來的。美育不是要求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藝術家,而是在接觸、學習藝術的過程中,完善自我,增進知識技能,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探索個人藝術個性,培養學生的能力與綜合素質。從所面臨的困境與機遇出發,美育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以提升國民素質、提高美育水平為目標,以人才培養為最終目的,為新時代的美育指明了方向。這是每個藝術從業者的職業標準要求,也是從兒童美育視角下對總書記提出的“青年是文藝事業的未來,只有青年文藝工作者強起來,我們的文藝事業才能形成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思考和踐行。
以往的教學與兒童美育指向不同,以往的教學很少有難以理解的內容,但兒童美育除了技能的提高,更看重創造力的發展,其次才是理論基礎的掌握水平。如今的兒童心智成熟較早,對事物的見解也更為獨特,這就要求教育者在對其實施教育時必須掌握切合實際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牢牢把握每位學生的心理,在掌握兒童心理的基礎上及時采取更易被兒童接受的方式指導兒童的成長,進而幫助他們更好地吸收與藝術相關的知識[3]。
學校老師的素養影響著成千上萬個學生對美育的態度,教師的熱愛與否也決定著學校對美育教學活動的質量。故學校教師的專業素養彌足重要,學校的師徒結對,以老帶新,集思廣益,方便實現資源共享,老教師的經驗和新教師的創新思維都有助于開展課程深度教研。美育對教師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要求,還有藝術修養、創新思維、尊重孩子等多方面。老師在引導學生的時候把握好分寸,如美術課程,通過多種形式來引導兒童在認知世界的初始階段鍛煉“五覺”,視覺最先發育,通過簡單的顏色識別、觀察形狀、從涂鴉期(2-5歲,以3歲最為典型)到圖式期(5-8歲)、寫實期(大約從9歲開始),從二維的平面表現到三維的表現效果,兒童的認知和美術技能呈階段性的規律發展。
每個兒童都是特殊的,創作力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賦,主觀的觀點上沒有對錯。不同階段的兒童對藝術的理解是不同的,兒童美術教育經常以專題化、模塊化的方式進行,一些高級的詞匯可能難以被兒童理解和吸收,所以美術教師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總結經驗,把經驗轉化為可供實施的教學方法[4]。老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帶領和引導作用尤為重要。在新時代了解現階段的兒童成長特點,不斷總結經驗,豐富教學業務水平。通過參加各種論壇、學習交流、授課技能大賽活動,提升理論水平,同時在教學實踐中豐富自身內涵,將理論知識輸出為更好能量。這是要終身學習的能力,制定完備的教學體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升學生認識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幫助兒童更好地全面發展。
科技賦能藝術。數字化的美術館、博物館、文化館為兒童美育提供了大量的資源供大眾瀏覽,以前需要到現場才可以觀看的藏品、作品,現在通過新媒體手段就可以在線觀看,拉近了藝術與大眾的距離。谷歌藝術計劃(Google Arts &Culture)是谷歌與世界各地博物館合作,利用谷歌街景技術拍攝博物館內部實景,并且以超高解析像拍攝館內歷史名畫,供參觀者隨時隨地進行瀏覽的一項服務。有一百多家藝術機構與其合作,其中包括知名的三星堆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
一個人的愛好,一個人的品位,一個人的鑒賞力、情趣是一個人的一種心態,也是一個人的文化行為方式,也是現代人的一種行為風格與活動氣質,但是,這個趣味絕不是基于個人的基礎之上才能運作,而是根源于階級教養以及與之相關的教育、背景和社會地位問題。審美判斷、趣味背后是一個人一生見到的全部東西的總和,對美的研究,需要從客觀事物上尋找美的普遍性轉移到從主觀上尋找感覺的特殊性,所以美育的美是需要在教育中被提升,培養學生主觀的感覺和知覺。在GAE全球兒童與青少年美育發展峰會探討了“走向數字科技化的藝術教育”這一主題,“5G+新媒體”數字化時代的美育模式,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是21世紀藝術教育的新挑戰,如各大數字化博物館、美術館的資源為師生豐富了資源。沉浸式的學習過程,能讓學生拓寬眼界,感受藝術的魅力,也能全方位地提升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增強個人的通識教育,有利于促進教育資源公平,推進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培養新型的社會人才。
如果說,藝術的生命在于傳播。日常學生電子設備豐富,接觸社會和各種信息的途徑有了很多選擇,可以自主地選擇多種途徑認識世界。隨著選擇性更多的同時,眾多的資源也會讓老師和家長擔心,這就要求老師和家長要對平臺資源有清晰認識,在眾多的資源中篩選出適合的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對標學校資源,探索專業、特色資源以彌補現狀資源的不足。做好“家校連結”引導的同時也要做好監測,做好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