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劉 麗,羅玉芳,陳江鴻
(柳州市工人醫院產科,廣西 柳州 545005)
子癇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特有的涉及多系統功能障礙的進展性疾病,屬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類型之一。PE孕婦在妊娠20周以后出現血壓升高和蛋白尿,部分可出現頭痛、眼花、惡心、嘔吐、上腹不適等癥狀,嚴重者可發展至抽搐或昏迷[1-2]。目前,PE的具體病因尚不明確,臨床上的治療措施多為控制病情,爭取延長孕周,適時終止妊娠。在母親營養供應不足、PE病理性因素影響下,胎兒在宮內的生長潛能受損,進而引發胎兒生長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等[3]。因此,不斷探究新的研究角度,分析PE、FGR等嚴重威脅孕婦及胎兒的疾病影響因素,對改善妊娠結局具有重大意義。維生素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在分析孕婦整個孕期內的維生素水平變化時,發現不同妊娠期孕婦的維生素A、D、E均存在差異[4]。從該角度出發,本研究納入孕晚期孕婦,通過檢測維生素A、D、E水平差異,分析其是否與PE、FGR存在聯系,為進一步探究PE、FGR發生機制提供新的思路。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柳州市工人醫院孕檢的518例孕晚期孕婦為研究對象,按照隨訪后是否發生PE分為PE組(35例)和非PE組(483例)。本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審查。納入標準:①符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治指南(2020)》相關診斷標準[5];②均為孕晚期孕婦,孕周>28周;③無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炎病史;④均為單胎孕婦;⑤孕婦及家屬對本研究目的及內容知情,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較嚴重的免疫系統功能障礙;②遺傳性代謝功能障礙;③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④孕期內抽煙、喝酒者。
所有孕婦均進行維生素檢測,隨訪至分娩,分組整理兩組孕婦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身高、孕前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妊娠次數、產次、采血檢測時的孕周、孕期吸煙情況等。孕檢時根據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胎兒醫學學組發布的《胎兒生長受限專家共識(2019版)》中相關定義標準[6],篩查FGR孕婦。
檢測維生素A、D、E水平前8h均空腹,取2mL肘靜脈血,在4℃環境下避光存儲。以3 500 r/min速率離心處理10min,留取上清液(至少500μL)待測。采用高效液相質譜儀檢測維生素A、D、E水平。
①檢測血清中維生素A、D、E水平;②維生素A正常參考范圍為0.3~0.7mg/L,維生素D為30~100nmol/L,維生素E為5~20mg/L[7];③根據《胎兒生長受限專家共識(2019版)》診斷FGR胎兒[6],本院采取超聲檢查發現FGR胎兒的體重、腹圍等生長指標均低于同孕齡的第10百分位數;采用經家系全外顯基因檢測及系統彩超,利用生化手段檢測羊水或羊膜細胞樣本是否存在相關蛋白質,排除因基因遺傳或生長畸形導致的FGR。

本研究518例孕婦年齡22~40歲,平均(26.53±8.63)歲;孕次1~4次,平均(2.40±1.17)次;產次1~3次,平均(1.42±0.83)次;采血時孕周28~38周,平均(34.65±4.55)周;孕前BMI 20~25kg/m2,平均(22.16±2.53)kg/m2。兩組孕婦的年齡、身高、孕前BMI、采血時孕周、孕次、產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PE及非PE孕婦一般資料比較
PE及非PE孕婦血清維生素A、D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PE組維生素E水平低于非PE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142,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婦血清維生素A、D、E水平對比
本研究518例孕婦孕檢診出21例FGR胎兒,其中PE組檢出16例,檢出率為45.71%,非PE組檢出5例,檢出率為1.04%,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67.486,P<0.05)。FGR組孕婦維生素A、D、E水平均低于非FGR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3.191、8.849、7.558,P<0.05),見表3。

表3 FGR及非FGR孕婦血清維生素A、D、E水平對比
子癇前期是產科較為常見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癥類型,孕婦在孕20周以后出現持續性血壓升高,伴有尿蛋白或器官功能受損、胎盤功能障礙等,病情進展可發生子癇,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PE的發病存在多因素、多機制、多通路,可導致孕婦心血管系統病變、多器官功能障礙,還可能導致FGR,嚴重威脅胎兒健康及新生兒質量[8]。多項研究發現子癇前期可能與孕婦年齡、孕次產次、高血壓史、血管疾病甚至生活環境等因素有關,但具體病因至今仍不清楚。子癇前期的治療目的主要是預防疾病進展,降低母兒圍產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改善圍產結局。臨床上一般采取控制病情、延長孕周的治療手段,其根本治療仍為終止妊娠和胎盤娩出[9]。
我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為5%~12%,盡管目前國內外關于PE的研究和報道不斷涌現,但仍無法確定PE的具體影響機制和影響因子的范圍。以往研究認為,PE發生機制涉及免疫細胞異常激活和T輔助細胞亞群不平衡分化,使子宮內環境產生細胞毒性,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加強,導致局部炎癥反應及血管內皮受損[10-11]。有研究也表示,PE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其中包括胎盤缺血缺氧、免疫機制失衡、過度氧化應激、血管活性因子失衡及缺乏營養物質等[12]。維生素A、D、E均與胎兒正常生長發育有關,是孕婦機體平衡發展、胎兒健康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子。但其是否參與甚至影響PE的發生發展仍需進一步探究。
在本研究中,PE孕婦的維生素E水平明顯低于非PE孕婦,與PE發生存在相關性。分析其原因,隨著孕周增加,孕婦機體代謝水平逐漸升高,氧化應激反應進一步增強。維生素E作為機體強抗氧化劑,可以有效調節體內的氧化應激反應,其活性和水平隨之升高。PE由于胎盤缺血缺氧,自由基氧化和抗氧化機制失衡,需消耗大量抗氧化劑,致使機體處于低抗氧化狀態。因此,在PE出現前的孕早期甚至備孕階段,需加強監測并調整機體維生素E水平。
維生素A、D、E均是維持身體機能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雖然本研究在PE及非PE中檢測的維生素A、D水平無明顯差異,但在FGR篩查中,FGR組血清維生素A、D、E水平均低于非FGR組。維生素A、D對機體正常生長發育極其重要,其中維生素A主要參與胚胎發育、視覺功能、細胞代謝、免疫等生理過程;維生素D經過羥化作用轉化為25-(OH)2-D3,促進肝腎、腸及骨代謝穩定[13]。有學者研究發現,不同維生素D水平孕婦的胎兒生長發育指標均存在較大差異,其中低體重新生兒維生素D缺乏率明顯更高[14],與本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由此可推測,妊娠晚期孕婦維生素A、D、E水平異常均會影響FGR發生,需及早發現并給予相應干預。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雖病例均為單胎孕晚期孕婦,但孕周差距仍較大,且事先未咨詢患者孕期內是否補充維生素D,可能對目前的結果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還需進一步細分孕周分段,并且提前篩查孕期內補充維生素D的情況,分組、分類作進一步數據分析處理,獲取更加科學、合理的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維生素A、D、E可能參與PE病變過程,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對孕婦及胎兒造成不利影響。但單從本研究的數據結果看,由于樣本量較少,所收集的影響因素較少,各項因子之間是否會相互干擾、維生素具體調整水平仍未可知,還需作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