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麗,儲開東,崔蕾,賁國平,袁伯穩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急性或亞急性單核—巨噬細胞系統良性增生性疾病,常合并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數增高和肝脾腫大[1]。有近2/3的IM患兒出現肝功能受損,極少數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可能與EBV抗原誘發的免疫反應浸潤肝門靜脈周圍的淋巴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浸潤并誘導肝細胞損傷等相關[2-3]。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率(NLR)反映機體的炎性應激反應水平和免疫功能失調狀態[4]。淀粉樣蛋白A(SAA)在機體受病毒和細菌等抗原刺激時血清水平明顯升高[5]。CD19+是B淋巴細胞亞群重要的免疫因子[6]?,F分析NLR、SAA和CD19+水平與IM肝損害患兒病情程度及疾病預后的相關性,為病情和預后評估提供參考依據,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院兒內科收治IM患兒110例,按照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50 U/L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40 U/L,分成肝損害組58例和非肝損害組52例;選擇同期在醫院健康體檢兒童45例為健康對照組。肝損害組男37例,女21例,年齡3~14(7.51±2.12)歲;BMI 12.3~18.9(15.47±1.54)kg/m2;病程2~6(3.42±1.27)d。非肝損害組男31例,女21例,年齡3~14(7.58±2.09)歲;BMI 12.4~18.6(15.42±1.53)kg/m2;病程2~6(3.48±1.25)d。健康對照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4~14(7.62±2.15)歲;BMI 12.4~18.7(15.46±1.50)kg/m2。3組性別、年齡、BM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再根據血清ALT和AST水平,將肝損害組患兒分成輕度肝損害亞組(ALT<50 U/L和/或AST≤80 U/L,n=25)、中度肝損害亞組(ALT 50~80 U/L和/或AST 80~200 U/L,n=20)和重度肝損害亞組(ALT>80 U/L和/或AST>200 U/L,n=13)。根據是否合并黃疸,將肝損害組患兒分成非黃疸亞組(TBil<20 μmol/L,n=39)和黃疸亞組(TBil≥20 μmol/L,n=19)。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海人醫學倫理號20200023),受試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病例選擇標準 (1)診斷標準:根據流行病史、癥狀體征、血液和病毒學檢查,符合《兒科學》(第9版)中關于IM的診斷標準[7];肝損傷為ALT>50 U/L和/或AST>40 U/L和/或TBil≥20 μmol/L[8]。(2)入選標準:年齡≤14歲。(3)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者,原發性肝炎、自身免疫性和血液性疾病,全身感染性疾?。徊∏槲V睾喜⑹裳毎C合征,重要臟器功能衰竭;1個月內使用免疫抑制劑者。(4)剔除標準:資料不全,中途退出研究,失訪等。
1.3 觀測指標與方法 采集IM患兒入院后 24 h內、健康體檢兒童清晨空腹上肢靜脈血液5 ml,以3 500 r/min的速度離心 10 min,分離血清后備用。
1.3.1 血清NLR、SAA和CD19+水平檢測:使用邁瑞BC-6800 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中性粒細胞(NEU)和淋巴細胞比率(L),計算NLR。使用錦瑞PA 300 全自動特定蛋白分析儀,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SAA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一研生物科技公司。使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DxFLEX流式細胞分析儀和配套試劑,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CD19+的表達水平。
1.3.2 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檢測:使用日本日立 76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采用連續監測法檢測ALT、AST和TBil水平,試劑盒購自合肥萊爾生物科技公司。
1.3.3 肝損害指標檢測:過氧化酶法測定腺苷脫氨酶(ADA)水平,使用美國ABI 7500 熒光定量基因擴增分析儀,采用實時熒光探針定量PCR技術檢測EBV-DNA載量,試劑盒購自合肥萊爾生物科技公司。

2.1 3組血清NLR、SAA、CD19+水平比較 NLR和CD19+水平比較,肝損害組<非肝損害組<健康對照組,而SAA水平比較,肝損害組>非肝損害組>健康對照組(P均<0.01),見表1。

表1 3組血清NLR、SAA、CD19+水平比較
2.2 肝損害不同病情程度亞組患兒血清NLR、SAA、CD19+水平比較 NLR、CD19+水平比較,重度肝損害亞組<中度肝損害亞組<輕度肝損害亞組,而SAA水平比較,重度肝損害亞組>中度肝損害亞組>輕度肝損害亞組(P均<0.01),見表2。

表2 肝損害不同病情程度亞組患兒血清NLR、SAA、CD19+水平比較
2.3 肝損害黃疸亞組與非黃疸亞組患兒血清NLR、SAA、CD19+水平比較 肝損害患兒中,黃疸亞組的NLR、CD19+水平顯著低于非黃疸亞組,而SAA水平高于非黃疸亞組(P均<0.01),見表3。

表3 肝損害黃疸亞組與非黃疸亞組患兒血清NLR、SAA、CD19+水平比較
2.4 肝損害組血清NLR、SAA、CD19+水平與肝功能異常時間、ADA、EBV-DNA載量的相關性 Pearson 分析顯示,肝損害組的NLR、CD19+水平與肝功能異常時間、ADA、EBV-DNA載量呈負相關,SAA水平與肝功能異常時間、ADA、EBV-DNA載量呈正相關(P均<0.01),見表4。

表4 NLR、SAA、CD19+水平與肝功能異常時間、ADA、EBV-DNA載量的相關性
2.5 NLR、SAA、CD19+水平檢測對IM肝損害患兒的評估價值分析 ROC曲線結果顯示,NLR、SAA、CD19+水平單獨及三者聯合檢測評估IM患兒肝損害的AUC分別為0.735、0.824、0.769、0.928,三者聯合檢測預測效能較單項檢測高(Z=7.253,7.809,6.975,P均<0.001),見表5、圖1。

表5 NLR、SAA、CD19+水平對IM患兒肝損害評估價值分析

圖1 血清NLR、SAA、CD19+水平檢測對IM肝損害預測價值的ROC曲線
IM是一種多因素和多類型的臨床綜合征,可累及并導致多個器官功能損害,其中以肝損害最常見[2]。有報道稱70%~90%的IM患兒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害,以ALT和AST等肝酶升高為主,部分可出現高膽紅素血癥,極少數患兒出現暴發性肝炎時預后不佳[9]。報道稱[10],IM導致肝損害的機制為異型淋巴細胞浸潤導致Kupffer細胞活化和肝細胞嗜酸性改變,炎性細胞因子和毒性T淋巴細胞導致免疫功能障礙。因此,本研究將炎性反應和免疫反應作為重點。
研究報道[11],機體感染EBV后引起脂質過氧化應激反應,釋放大量的氧自由基,誘發炎性反應導致肝細胞損害。NLR是反映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平衡狀態的炎性標志物,提示機體處于炎性過氧化應激反應和免疫功能調節能力下降的狀態[12]。EBV感染激活機體的細胞免疫反應使T淋巴細胞過度活化,誘導大量異型淋巴細胞生成,集聚浸潤在肝中央靜脈和肝小葉周圍,導致中性粒細胞破壞增加和淋巴細胞絕對值上升,使NLR水平相應降低[4]。本結果顯示,NLR水平與IM肝損害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及疾病預后呈顯著負相關,可作為病情和預后評估的預測因子。多項研究報道[13-14],外周血NLR反映患者機體炎性反應、免疫及營養狀態,在IM患兒發生肝損傷時水平明顯降低,提示機體炎性應激和免疫功能失調狀態,可作為肝損害的預測因子,成為早預防、早發現和早治療的依據,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呂梅等[15]報道IM患兒的NLR高于健康兒童,與本研究不符,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考證。
EBV感染后在肝膽管浸潤,釋放大量的促炎細胞因子損傷肝細胞,影響肝竇和小膽管的轉運功能,表現為肝酶和膽紅素代謝異常[8]。SAA作為肝細胞產生的急性反應蛋白,是病毒和細菌感染的敏感性指標[5]。EBV在肝臟內引發持續性炎性反應,誘導免疫應答反應釋放大量炎性細胞因子,血清SAA水平在病毒感染最初的3~6 h內顯著升高,于第3 d達到峰值,且與C反應蛋白等多種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呈正相關[16-18]。本結果顯示,SAA水平與IM肝損害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及疾病預后呈顯著正相關,可作為病情和預后評估的預測因子。劉文田等[19]報道,IM患兒的血清SAA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兒童,與異型淋巴細胞和ALT水平升高一致,與IM患兒肝損害程度呈正相關。陸丹等[20]報道,IM并發肝損害患兒的血清SAA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兒童,治療好轉恢復期水平逐漸下降,SAA水平在IM并發肝損害患兒的早期診斷、病情監測和預后評估方面的臨床意義較高,均有力佐證了本研究結果。
EBV侵襲患兒的免疫系統引發免疫反應誘導CD8+等T淋巴細胞大量增殖,通過穿孔素和T細胞內抗原等細胞毒性顆粒的高表達,產生大量細胞因子誘發細胞因子風暴,與肝竇內活化淋巴細胞發生旁觀者效應,導致肝細胞損傷[21-22]。CD19+是T淋巴細胞亞群的重要指標,在限制EBV感染的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和活化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6]。大量具有細胞毒性的CD8+淋巴細胞逐漸消耗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CD4+和CD19+等T淋巴細胞,導致自身免疫功能紊亂[11]。本研究顯示,CD19+的表達水平與IM肝損害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和疾病預后呈顯著負相關,可作為病情和預后評估的預測因子。多項研究報道[23-25],IM肝損害患兒的CD19+水平顯著低于無肝損害組,經過治療后恢復期的CD19+水平逐漸升高,CD19+可作為評估病情進展和疾病轉歸的可靠指標,應早期給予護肝和調節免疫治療,均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ADA是由多種血液細胞合成的參與核酸代謝的關鍵酶,與淋巴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相關,是細胞免疫的敏感指標[26-27]。EBV侵入血液系統后易發生病毒血癥,生成異型淋巴細胞釋放大量的ADA。EBV-DNA載量能準確反映IM患兒體內EBV復制情況,利于早期診斷和病情評估[28]。本研究Pearson分析顯示,IM合并肝損害患兒的病情越嚴重,NLR和CD19+水平越低,SAA水平越高,能反映病情嚴重程度和疾病預后,與以往報道一致[19,28-29]。本研究采用ROC曲線分析顯示,對IM肝損害患兒采用NLR、SAA、CD19+水平聯合檢測的效能顯著高于單項檢測,對IM肝損害患兒病情和預后評估的價值較高,與以往報道一致[13,20,30]。
綜上,血清NLR、SAA、CD19+水平與IM合并肝損害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及疾病預后顯著相關,聯合檢測的效能更高,在早期診斷、病情監測和預后評估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當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小、不排除存在入組偏倚、未能對相關指標進行動態監測,有待于今后開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進一步驗證。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蘇麗麗、儲開東: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采集數據,論文撰寫;崔蕾:進行統計學分析,課題設計,論文審核;賁國平: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試驗數據,論文審核;袁伯穩:資料搜集整理,論文修改